分享

走近钱梦龙 (袁海东)_为您服务教育网

 梦想教育 2013-11-28
有幸走近钱梦龙老师,是在上学期我校举办的“感知、感受、感悟新课程精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年过古稀的他,目光如炬、待人谦和,谈笑中妙语如珠、举止间飘逸儒雅,确有大家风范。但真正“走近”钱老,则是在了解了他的经历、品读了他的一些著作之后。

  (一)岁月如歌

  小时候的钱梦龙,曾被老师说成“聪明面孔笨肚肠”;笨,也曾经是他幼小的心灵上一道抹不掉的阴影。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他竟创下了累计留级四次的“辉煌记录”。一般的笨孩子读书还能死记硬背,他却连死记硬背都不会。即使勉强记住,临到要用的时候,还是丢三落四地记不全。成绩当然也就差得很了。但在初中二年级留了一级以后,他的学习却奇迹般地出现了转机,各科成绩都上去了,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居然都达到了优秀。语文(当时叫“国文”)成绩尤其突出,即使是班里的几名学习“尖子”、也不敢在语文学习上跟他一争高低。是什么使他一下子变聪明了呢?

  原来,他从升入初中以后,忽然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读的是《唐诗三百首》。因为爱读,便加倍用心思去体味,并求父亲买了《辞源》,查诗中的生字、典故,后又买了一本《诗韵合壁》,通过自学弄懂了诗韵和平仄。他悟到,凡是自己喜欢、并且思考过理解了的东西,其实是很容易记住的。就这样,他每天背几首,不到半年,就把一本《唐诗三百首》全部背下来了。再后来,他又开始读词选《白香词谱》,读袁枚的《随园诗话》,之后又读《古文观止》,和当代作家的诗文、翻译作品,以及鲁迅的著作,等等。书读得多了,有时就触类旁通,并从中得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乐趣。读书又引起了他写作的欲望。从此,他开始痛下决心,向自己不光彩的“留级史”告别,他决心向其它学科进军。学习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也随着读写能力的提高而提高了。本来最怕的数理学科,也学得轻松起来。

  由此他还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课前先自己阅读教材,自求理解,到听课时随时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对照、比较;无论同或不同,都问个“为什么”,细心体会。这样,单一的听讲变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思考,既把知识学活了,又学得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初中毕业,各科成绩都达到优秀的他,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失学了。一年以后,上海解放,他到一所小学自荐,当了美术教师,不久转入中学执教初中语文,1956年起担任高中语文教师,“文革”后又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成了蜚声海内的杏坛泰斗。 

  (二)潜心育人

  实际教学中,钱梦龙老师把一堂堂语文课当成了一件件艺术品,去精心地雕琢、刻画;他的学生,也把他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看成了自己的乐土。

  组织教学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他动足了脑筋。例如:有一次学习新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前他把十幅挂图不分次序地挂在黑板上,然后又制止了拿书准备“自读”的学生,告诉大家不要看书。上课了,他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挂图,根据每幅画的背景、人物,用自己的话分析是什么历史事件,再给各画加上标题,并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好。学生觉得太难,要求看书,但老师故意不让步,最后经过“讨价还价”,允许他们只准看书十分钟。于是,像占了“便宜”似的,他们高兴而紧张地忙开了。这样,真正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精心构思教学步骤,课堂效率当然就高了。

  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钱老师采用的是“激励、唤醒、鼓舞”。有一次,他接了一个初二的“双差班”。第一篇作文的讲评课上,同学们拿到作文本后,发现都得了教好的成绩。平时常“吃”不及格的他们,认为老师开玩笑,老师却严肃地告诉他们:大家的作文完全符合老师提出的两项要求,得90分以上的作文,还超出了老师要求的标准。原来,这次题为《我的一家》的作文,老师写了两个要求:①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②文章要分段,家里有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提完要求,钱老师还表示:非常担心大家没能力做到这两点。在郑重宣布了评分依据后,老师又谈起了自己那段“差生”的历史,学生有点动情了。最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别小看这一次的两个要求,以后每次作文,都要提一两点要求。只要一点、一点地努力去达到这些要求,成绩保证不会比别的班差。这样,这个班出现了转机。

  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摸式,钱梦龙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

  1.“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他很早就进行过这样的实验:在两个条件大体相同的班级中,用不同的教法、在四个课时内教同一篇课文《一件小事》,以观察其不同的效果。甲班完全由教师讲授,各个知识点力求讲深讲透,语言力求生动,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记录详细,课后作业也在课内作了详细的指导。乙班采用学生自读、思考、讨论,教师只作重点指导的教法。先布置自读,要求学生按课后练习题所提示的几个方面理解课文,并提出疑难问题。各个问题综合起来,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文章中的‘我’是不是一个自私的剥削者?”进而利用学生中存在的两种对立意见,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然后以《谈谈〈一件小事〉中的‘我’》为题,写出发言提纲,为课堂上的论辩作好准备。经过周密的讨论后,再让学生按照发言提纲和讨论后对“我”的认识写成文章。

  实验结果:一个学期过后,以“突袭”的方式对着两个班进行测试,题目以《一件小事》的课后练习题为主。没有做过课后练习题的乙班成绩远远超过了甲班。由此可见,只有把学生组织到一个以“训练”为主的教学结构中去,才能实现学生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甲班虽也完成了一些作业,但学生的思维余地很狭小。乙班由学生经过自读、质疑、思考、讨论、作文等一系列训练而获取知识,学生思维活跃。

  2.“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 “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 教读式 练习式 复读式”,总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教边读或边读边教。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获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 ①以记诵为主的练习,有朗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借鉴课文写作。④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 。“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三)走近自己

  走近钱梦龙老师,会使我们更清晰地发现——每个人面前,确实都有一片广阔的天(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真正地走近自己。

  (袁海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