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元结《贼退示官吏》

 hjmhjmhjmm 2013-11-28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译文] 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出典]  元结  《贼退示官吏》

 注:

 1、  《 贼退示官吏》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2、注释:
   癸卯岁:即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
   西原:今广西扶南县西南。
   永、邵:永州和邵州,今均属湖南省。
   边鄙:边境。
   与:通“欤”,吗。
   昔岁:从前。
   庭户:庭院。
   洞壑:山洞,沟壑。
   井:即“井田”;井税:这里指赋税。
   晏:晚。
   世变:指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
   戎旃(zhān):战旗,一说为军帐。
   典:治理、掌管。
   见全:被保全。
   将王命:奉皇上的旨意。
   绝:断绝。
   委:弃。符节: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委符节:辞官。
   引竿:拿钓竿,代指隐居。刺船:撑船。
   将:带着。就:靠近。
   湖:一作“海”。
  3、译文1:
   
   癸卯年,西原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不过是蒙受贼人的哀怜而巳。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年。清泉水流经过我家门口,山涧洞谷对着我家门前。
   田租赋税有个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稳酣眠。忽然间遭遇到世道突变,数年来亲自从军上前线。
   如今我来治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来骚扰侵犯。县城太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贫穷他们也觉可怜。
   因此他们攻陷邻县境界,唯有这个道州独自保全。奉皇命来收租税的使臣,难道还比不上盗贼慈善?
   现在那横征暴敛的官吏,催赋逼税恰如火烧油煎。谁忍心断绝人民的生路,换取时世所称赞的忠贤?
   我想辞去官职丢弃符节,拿起竹篙自己动手撑船。带领全家回到鱼米之乡,告老归隐住在那江湖边。
   译文2:
   早年正逢太平盛世,我在山林中隐居了二十多年。清澈的泉水源头就在院内,山间涧谷正对着门前。那时侯征收赋税都有固定的日期,由于徭轻赋薄,百姓较为安乐。日上三竿时,还在安安稳稳地酣眠。突然间社会惨遭安史乱军骚乱,多年来我不得不应征随军作战。如今我执掌道州这个小小郡县的权柄,无奈西原蛮的军队又纷纷入侵扰乱。多亏道州这个地方又小又穷,贼人已无心再来,因为他们感到此地的百姓太穷太苦,实在值得哀怜。所以他们攻陷了临近的郡县,而道州则独独得以保全。没想到那些征收赋税的使臣们却奉皇帝的诏令赶来,难道他们还不如盗贼吗?而今那些横征暴敛的官吏们,催逼赋税简直就像用烈火煎熬一样。谁能忍心断绝百姓的活路,去迎合这时代的“贤者”呢?我想还是干脆弃官归隐吧,拿起竹篙亲自动手撑船,携带全家找个鱼麦之乡,重新归隐并终老江湖的岸边。
 4、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玗洞,因号猗玗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曾参加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出任道州刺史,政绩显著,官至容管经略使,加封左金吾卫将军。因遭权臣嫉妒陷害,辞官归隐。其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讽谕时政,抨击官吏的横征暴敛,敢于为民请命。山水诗作也清新自然。在散文上也颇有成就。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
   元结不论在哪里做官,都为当地人民谋福祉、做好事,深受百姓的拥护、怀念。《鲁山县志》、《永州府志》等都记载了他的事迹。湖南道州为元结建立了生祠,湖南祁阳县建有元结碑,广西桂林至今还有元结的手迹题字,广西清远留有元结建造的海阳湖等。
   5、此诗作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时元结任道州刺史。此诗的小序交待了作诗的原委。癸卯年(即公元763年)旧历十二月,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西原蛮”发动了反对唐王朝的武装起义,曾攻占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县)达一月余。第二年五月,元结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蛮”又攻破了邻近的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阳),却没有再攻道州。诗人认为,这并不是官府“力能制敌”,而是出于“西原蛮”对战乱中道州人民的“伤怜”,相反,朝廷派到地方上的租庸使却不能体恤人民,在道州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情况下,仍旧残酷征敛,有感于此,作者写下了这首诗以警示征敛租税的官吏。
   
   在诗中,元结把起义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贼”,固然表现了他的偏见,但他把“诸使”和“贼”对比起来写,通过对“贼”的有所肯定,来衬托官吏的残暴,这对本身也是个“官吏”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由“昔年”句至“日晏”句,先写“昔”。头两句是对“昔”的总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长期的隐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三、四句写山林的隐逸之乐,为后文写官场的黑暗和准备归老林下作铺垫。这一段的核心是“井税有常期”句,所谓“井税”,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赋税,这里借指唐代按户口征取定额赋税的租庸调法;“有常期”,是说有一定的限度。作者把人民没有额外负担看作是年岁太平的主要标志,是“日晏犹得眠”即人民能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对此进行了热情歌颂,便为后面揭露“今”时统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设下了伏笔。
   第二段从“忽然”句到“此州”句,写“今”,写“贼”。前四句先简单叙述自己从出山到遭遇变乱的经过:安史之乱以来,元结亲自参加了征讨乱军的战斗,后来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蛮”发生变乱。由此引出后四句,强调城小没有被屠,道州独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贫伤可怜”,也即“贼”对道州人民苦难的同情,这是对“贼”的褒扬。此诗题为“示官吏”,作诗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戒官吏,所以写“贼”是为了写“官”,下文才是全诗的中心。
    第三段从“使臣”句至“以作”句,写“今”,写“官”。一开始用反问句把“官”和“贼”对照起来写:“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意谓:奉了皇帝之命来催征赋税的租庸使,难道还不如“贼”吗?这是抨击官吏,不顾丧乱地区人民死活依然横征暴敛的愤激之词,是元结关心人民疾苦的点睛之笔。而下两句指陈事实的直接描写:“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画出一幅虎狼官吏陷民于水火的真实情景。和前面“井税”两句相照应,与“昔”形成鲜明对比,对征敛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来的两句:“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意为:怎能断绝人民的生路,去做一个当时统治者所认为的贤能官吏呢?以反问的语气作出了断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时世贤”的残民本质。“绝人命”和“伤可怜”相照应,“时世贤”与“贼”作对比,这里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之意十分强烈。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此公开表明自己不愿“绝人命”,也不愿作“时世贤”的决绝态度,并以此作为对其他官吏的一种告诫。
   第四段由“思欲”句至“归老”句,向官吏们坦露自己的心志。作者是个官吏,他是不能违“王命”的,可是作“征敛者”吧,他又不愿“绝人命”。诗人对待这一矛盾的处境的办法是: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去做那种残民邀功、取媚于上的所谓贤臣。这是对统治者征敛无期的抗议,从中读者可以清楚地触摸到作者那颗关心民瘼的炽热之心。
    元结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爱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浮艳诗风,主张发挥文学“救时劝俗”(《文编序》)的社会作用。这首诗不论叙事抒情,都指陈事实,直抒胸臆,没有一点雕琢矫饰的痕迹,而诗中那种忧时爱民的深挚感情,如从胸中自然倾泄,自有一种感人之处,亦自能在质朴之中成其浑厚,显示出元结诗质朴简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潜说:“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唐诗别裁》)。

6、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就提出“仁者爱人”和“节用而爱人”,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理想,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以“民为本”。在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这种虚幻的仁政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统治阶级的挥霍无度和生产力相对滞后的尖锐矛盾,是那个时代无法解决的问题,官吏们的横征暴敛,搜括民财便是每一个封建朝代司空见惯的事情。元结所处的中唐时代,经安史之乱的折腾之后,盛唐时期的繁华景象已经一去不复存在,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皇室和官场需求,已经是当时那个社会中百姓无力承受的重负,因而“官凶于贼”的政治现实就日益明显地凸现出来。此时的元结任道州刺史所见到的官吏对老百姓财物的征敛,则更是如狼似虎,令人发指。作为一个正直廉明的地方官员,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学家,作为一个世代受仁政思想熏陶,深切同情怜惜百姓的元氏子孙,怎么能不感到愤慨和痛惜呢!于是他在另一篇《贼退示官吏》中写道:“今被征敛者,迫之如火煎。”斥责这类官员“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官吏比盗贼还凶狠,老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怎么活下去呢!他要求统治阶级必须施行仁政,他在这首诗的开头提出“井税有长期,日晏犹得眠”,轻徭薄赋是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原因,也是元结“仁政”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不超过百姓的承受能力,老百姓没有额外负担,就是年岁太平的重要标志。

  元结对统治阶级的抵制,本身就有身陷囹圄的危险,但他却置之度外,坚持为民请命。他在诗的最后表明“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宁愿弃官,归隐江湖,也绝不做那种残害百姓,取媚于上的事情,这是对统治阶级征敛无期的抗议,也是他认为为官者必须具有的品行。

  元结不仅有“敢言”的勇气。同时也有“敢做”的志气,他不畏闲言碎语,秉直向代宗皇帝呈写了奏折,请求减免道州百姓税赋。

  元结在另一篇《道州刺史厅壁记》中写道:“凡刺史若无文武才略,若不清廉肃下,若不明惠公直,则一州生类,皆受其害。”在元结看来一个地方官除了要具备当官的一般才能之外,还要有明辨是非的眼光和造福一方的本领,更要有敢于为民请命,负险抗争的胆略和勇气,当上司的要求与百姓的承受能力发生矛盾的时候,就要敢于挺身而出,宁可得罪上司,也不能残害百姓。为官者必须爱百姓,为官者必须安百姓,同时为官者还必须富百姓。元结的这种为官理念,超越了那个时代,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把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思想提高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理论高度。元结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现在虽然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元结的民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镜鉴意义。

7、古人的归隐诗,有的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寻味。如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不到二十岁便凭其博学多才被刘宋朝廷聘为诸王侍读,但后来陶弘景还是毅然辞禄退隐,在白云深处安于淡泊的隐居生活。后来齐高帝下诏问讯,想请他出仕,陶弘景非常含蓄地写下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婉言拒绝了齐高帝的征召。这归隐诗写得含蓄委婉,既表明自己归隐无意做官的决心,又不拂对方的面子,是很具匠心的。

同是归隐诗,杨维桢的“皇帝书征志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商山本为君出,黄石终期孺子来。太守枉于堂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志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就写得通俗易懂,明白如画了。据传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命翰林詹同文带了财礼,去请杨维桢来京修礼乐书,维桢拒不前往,这便是“太守枉于堂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了。足见杨维桢不为利诱,拒不为官的态度是很坚决的。

古人的归隐诗,有的写得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如唐朝元结的“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的诗句,是在自己面对百姓生灵涂炭,自己又报国无门,济世无方的情况下写就的,所以辞官的心情既沉重又愤然。但元结在王命难为,百姓有难的情况下,宁可弃官归隐得罪朝廷,这不做朝廷爪牙横征暴敛剥削老百姓,这是难能可贵的;同样,在郑板桥眼里,官场宦海是一片污浊之地,自己这一股清泉是决不能与之同流合污的。于是,关心民间疾苦,开仓赈贫救济灾民的郑板桥愤然“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被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予告归里,画竹别淮县绅士民》)。

   当然,在官场混久了,或自己年高体弱,遂生辞官归里的心情也是很常见的。如明朝国子监老博士钱宰,因写了“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被朱元璋恩准告老还乡。这首诗就如同一份辞职报告了。

  8、每个人都眷恋自己的家,其实,这个家不一定指有形的家。有形的家如果不是和睦相处,家也就变成了枷。可见人们所眷恋的家,从根本上讲,不在有形,而在无形。有形的家之所以值得眷恋,首要的也是因为家里人心心相印,能说出自己的心声。基尔凯戈尔说过:“一个人必须以他的思想作为他生活的家,否则,所有的人就都要发疯。”人是多么需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灵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啊!陶渊明因“无适俗韵”,不愿“以心为形役”,故作“归去来兮辞”,他实则是以他“本爱丘山”之“性”为家。李白诗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里说的也是弃冠簪不仕,而思以扁舟为家。元结的诗:“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其意境大致与李诗相似。丘山也者,扁舟也者,鱼麦也者,皆非实际的家,但只要有自己真实的性灵,独特的思想,就有了各自最眷恋的家。

  9、大江大河是中华文明诞生与繁荣的滋养,因此中国人喜欢称之为母亲河、摇篮。人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最想回到母亲的怀抱与无忧的童年,这种母亲河文化造成了中国文人的江河归属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中国文人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士大夫的最高梦想,“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即使垂暮“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可惜世事难料,政局风云,须臾之间便可能从云端跌至谷底。“长恨人生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贬谪,是出仕文人常遇到的莫奈何,忠君思想使他们不能也不会有怨怒,只能归究于“此身非我有”“心为形役”,转而寄情于山水以此来“忘机”。隐居,便成为文人寻求心灵归属精神安慰的流行风尚。隐居之处则首选山水之畔了。“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这就是最经典的归隐场景。山川庄严,江水温柔。湖光山色,田园农家,一蔬一饭,一桨一舟,“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当看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艳丽“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的温馨,往往会让文人们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感。道家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通过山水使文人的心灵得到平静,寻找到了“黄法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文人对水便有了超乎常人的喜爱,江河湖海,山泉清溪,潭烟薄雾,竹露好雨,凡之所见,皆以入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温馨,“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灵动,“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清逸,“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的明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的自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激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霸气,“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雄风。不由得不让我们的文人生出“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感叹。邱为在《寻西山隐者不遇》中猜想“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綦毋潜《春泛若耶溪》“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常建在《宿王昌龄隐居》时羡慕不已“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岑参“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元结“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虽然文人们一个劲地嚷嚷要回归山水回归自然,但士大夫的责任感仍促使他们“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真正能做到全身而隐的或许是那些并不留下诗句只默默于历史烟尘中的人物吧。人在最痛苦的时候离人避世,看看江边闲鸭野鹤,野渡横舟,“春潮带雨晚来急”,将君的闲愁几许都随了一江春水东流去,真的轻松许多。在这凡尘俗世并不能真隐了去,便就在心中存个江海的家,存个闲逸的梦,心灵总是能获得一片灵静与澄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