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翰墨丹青书写望族千年历史

 红豆居士 2013-11-29

翰墨丹青书写望族千年历史

新华日报     20131129

  华贞固、华凤超像

关 注

  无锡华氏是当地望族之首,自东晋时算起,华氏落户无锡的历史长达1500年,不仅富甲一方,而且人才鼎盛,明清两代即中进士36人。无锡博物院“手泽如新——华绎之旧藏文物展”,从其子女捐赠的213件文物中精选了近50件(组)书画、信札等,展示了一个家族的千年文脉。

  一个家族的收藏史

  无锡华氏历史可追溯到东晋,华豪从常州迁居无锡惠山之麓,应征戍边前嘱咐儿子华宝,待其回来再为华宝行冠礼(即成年礼)。华豪在军中去世,华宝谨遵父言,一生未举行冠礼。齐高帝萧道成特赐其“孝子”额,华宝因此被奉为无锡华氏“孝祖”。

  展览中有一件元代郑元佑的行楷《华孝子祠记》,记述并赞扬了华宝的孝行,文中所记孝子祠就位于惠山第二泉。郑元佑是元代著名书家,书法气息古朴,文人特技浓厚,册后附明清题跋34开,题跋者多为明清进士出身的官员。

  无锡博物院副院长蔡卫东告诉记者,根据题跋,这件文物被收入华家还有一段传奇。明朝时山东人蓝田在陕西为官,这件《华孝子祠记》是其家藏,他的同僚、无锡人曹怀是华氏姻亲,得知消息后,便向蓝田求购,最终购下《华孝子祠记》并赠还华氏,在华家一藏就是600年。

  宋代时,华氏曾迁河南,但很快因北宋灭亡而重归故里,落户无锡梅里隆亭(今东亭)。元明之际,华贞固一支迁往鹅湖(今荡口),发展为富庶一方的大户。展览中有一件华贞固手抄其父华幼武的《黄杨集》,从诗作内容看,华幼武交往的多是郑元佑、倪云林等艺坛领袖,可见华氏在吴地有相当的地位和人脉。文后有祝枝山、文徵明、唐寅等众多名家题跋,其中唐寅40岁前书法存世极少,但此处墨宝为其30多岁时所留,是极为珍贵的资料。此抄本为华氏世袭之宝,曾四进四出于华家,光绪年间由书画家、收藏家华翼纶最后一次购归华家。一件文物见证了华氏600年的遭遇起伏。

  文徵明信札记录家族友谊

  展品中还有文徵明及其子文彭、文嘉写给华氏华泮、华云、华世祯等人的一批信札,既记录了两大望族间的交往和情谊,又记载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并补上了历史的缺失。

  文徵明写给华泮的信札共有7通,作于文徵明73岁至74岁之间,多为友人间互致问候和馈赠往来,其中常有“承示教佳篇,捧读健羡”之类的句子,可见两人有诗文往来。信札中文徵明谈到妻子吴氏去世后自己生了疮毒,几个月都没好,而在1553或1554年的三月初三日,文徵明下台阶时不慎失足,跌伤了面部。正因两人关系较深,文徵明在信中多见真情流露,如“区区老病日深,兼苦酬应劳,无由解脱”,将自己年老多病又疲于书画应酬的愁苦向老友倾诉。

  这些信札也成为历史事件的见证。无锡博物院征编研究部主任盛诗澜告诉记者,文微明在得知华世桢为粮事所苦,多次去信慰问。明初实行粮长制度,由粮长负责征收和解运税粮,起初待遇优厚,但明朝迁都北京后运解任务艰巨,加之粮长做官的机会也因科举制度兴盛而变得渺茫,因而粮长之职变成一种可怕的徭役。华氏为世代大族,华世祯因之充任粮长,苦不堪言。这几通信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经济情况。而文徵明1559年去世时,78岁高龄的华世桢还不辞劳苦,亲往墓前吊唁,可见二人情意之深。

  皇帝褒奖与总统祝寿

  古代中国,乡绅是乡村秩序的维护者和公益事业的牵头人,华氏作为豪门大族,自然也要多做善事,造福乡里。

  展品中有一件行书《义田行轴》,是乾隆年间历任工部、刑部、吏部尚书的汪由敦,奉皇帝意旨褒扬华氏义田、赡养族人的事迹。文中所叙华君义事,是指无锡华进思于乾隆十年(1745)独置义田1340亩,建立义庄赡养族人之事。乾隆皇帝为嘉奖其善行,授以华进思休宁县丞之职。华进思死后,其灵柩回归乡里,合族男女老幼号哭拜迎,感戴其活命恩德。后华进思的儿子华公弼继承父志,将义庄迁回荡口,并移建至所居宅邸的右面。道光年间,曾孙华文标等人续捐田290亩、族墓田8亩。其后华氏子孙后代不断捐赠,到清末,华氏老义庄拥有的义田数量超7000亩。汪由敦书法行书带草,秀劲潇洒,正是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的赵孟頫书风。

  华氏不仅在江南享有盛誉,族人与皇家贵胄也颇多交往。例如华冠的一件《秋林待月图轴》,绘一男子盘膝端坐林间,画面用淡墨勾皴,人物则简笔白描,意境清幽。从跋文可知,画中人是乾隆的孙子绵亿,画上还有乾隆的儿子永瑆和宗室绵志、绵縂的题跋。史载乾隆南巡时,华冠为皇帝画像,深受赞许,遂被召入宫廷,名动公卿,这幅画就在这种背景下所作,作画时间为1791年。

  到了民国,无锡华氏仍然颇具影响。展览中有一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书写的“淑德修龄”四字寿匾,是为晚清三品官员华鸿模的夫人朱氏八十大寿所作。书写所用的红绢,用金银粉手工描绘折枝花纹,上面钤着“荣典之玺”,是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时印铸的五方国玺之一,徐世昌用国库中特有的绢写寿匾,足见其与华氏的交谊非浅。   

  本报记者  王宏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