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式结构

 昵称14071023 2013-12-01
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例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②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3.何以,即“以何”之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
么”。表反问,译为“怎么会或怎么能”例如: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何以战?《曹刿论战》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
   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8.无从、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9.何如、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之战》
   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
10.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l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12.是故,是以,以是,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西门豹治邺》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13.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吾知所以拒子矣。《墨子》
14.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以此为政,不亦惑乎?《察今》
l5.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l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l7.其……乎,表示(诘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
    ①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18.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19.无乃……乎,译为“恐怕……吧”,表示委婉的反诘语气。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0.……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
    诗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诗经》上说:“孝子的  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把它给予你们。”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广列传》

21.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22.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关系,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23.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4.有……者,译为“有个……的人”。例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25.唯……是,由副词“唯”和助词“是”组成。“唯”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是”标志宾语前置。可译为“只……”。例如:

   唯命是听《促织》: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26.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
    例如: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岳飞列传》
27.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何有”之间嵌入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诘。可译作“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墨子?非攻》)
28.何有于……,表反诘,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9.非……则,表示选择。可译作“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30.其……其,表示选择。可泽作“是……还是……"。例如: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然乎?其不然乎?《祭十二郎文》
31.且……且,由两个连词“且"组成。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候前一个“且”字可
略。可译作“一面……一面"、“又……又……”、“边……边…… ”等。例如: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苏轼《石钟山记》)

32.亦……亦……,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也……也……”。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3.尚……况……或犹……况……,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尚且……何况……”。例如: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困兽犹斗,况相国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34.非惟……抑亦或非徒……而又……,非徒……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不但……而且……。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非徒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汉书*贾谊传》

35.……而况……,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何况……”。例如: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计算》

36.“非……则……”或“……不……则”,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不是……就是……”。例如:

    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

    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教战守策》

37.宁……将……,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宁愿……还是……”。例如:

    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楚辞*卜居》

38.(如)……则……,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就……”。例如:

    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祭十二郎文》

39.然则,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这样,但是”。例如: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君主)用之故也。《论贵粟疏》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我理当自杀,但是(我还是)暗暗地忍辱前行。]《<指南录>后序》

40.何……哉,译为“为什么要……呢”,表反问。例如: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谏太宗十思疏》

41.直……耳,译为“只是……罢了”。例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2.或……或……,译为“有的人……有的人……”,例如: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43.与其……宁其……,译为“与其……不如……”,表选择。例如:

    与其杀斯(是)人,宁其得此国也。《勾践灭吴》

44.此所谓……,译为“这就是所说的……”;此之谓……,译为“这才叫做……”,表判断。例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45.不用关联词语,可根据语意来推测上下句的关系,适当加以关联词使语句通顺连贯得体。

    例如:媵,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表示选择关系,翻译时加上“是……还是……”)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表示因果关系,翻译时加上“……此……”)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翻译时加上“……为的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