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三问,你该追问自己!

 yagi1 2013-12-02

人生三问,你该追问自己

 你是谁?

你在那里?

你在生命现场吗?

台湾辅大退休老师.谢锦毓桂

几年前曾看了一部印象很深刻的纪录片,这是几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校拍了他们的国文老师谢锦,在2008年,也就是在辅大任教三十三年的最后一年的上课实录。

我相信对于所有刚考上大学的台湾学生而言,一进谢锦老师的国文课教室,一定是场生命的震憾教育。

因为台湾的学生在多年考试压力以及从小被安排得满满的行程,早就养成被动的态度,而且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所谓自由是主动,自主去选择做一年事,并且承担之后的所有后果。

为了让学生「醒」过来,谢锦老师用的方式是很辛辣的,非常直接不留情面,甚至逆向非理性的方式,就像襌宗的棒喝,把学生逼到死角,让他们醒过来,这和一般我们想象的大学上课场景,完全是不一样的。当然,不少学生一开始会抗拒,但是就像学期结束学生讲的:「谢锦很多时候的话真的是一箭穿心的,一针见血的,还来不及痛就先醒了过来…」「如果不是这堂课,我不会意识到自己原本生命状态的被动与消沈,不会想要改变,不会拥有热情…」。

他想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找到自己」这句话听起来很奇怪,但是对于台湾的孩子而言,却是个困难的挑战,但是一个活不出自己本质的人,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也无法展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因此,谢锦常常要学生区分「召唤」、「选择」与「需要」的差别。召唤是一个人内在最深沉的声音与驱动力,就是人来到世上,究竟什么东西在他不必有自觉不必有意识的选择时,就痴心向往,非要不可,并付诸行动的?它来自生命的感动,没有任何的目的和条件,不需要理性思维,一旦有了它,就会有无可救药的热情。

但是如何让从小不是为自己而学习的学生们,重新找回自己,进而聆听到自己内在的召唤,用的当然不是知识,只有透过体验,透过生命的顿悟,才有可能破除理智与知识建构出的生命灵性的障碍。

因为着重在情境,所以谢锦常常问学生:「刚刚你看到什么风景?」他要确定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自己生命每个现场!是的,有太多人「生活在地方」;人坐在教室,心不在教室;人活着,却不存在。谢锦一次又一次,不留情面的逼问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如何真正感知周遭的一切。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麻木又被动,已成了现代人的通病,如何重新看见世界,甚至能够感受世界,融入世界,进而再了解到自己的独特与使命,其实不只是大学生,而应该是每个人在这一生中,不断要追问着自己的。

谢锦老师这三个是非常简单但其实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比较「友善」一点的方式:

1、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2、我们为什么要关心与我们在乎什么?

3、我们要知道些什么?

当然,除了这三种帮助我们注视生命现场的问题之外,我们也必须在遭遇不同生命情境时,问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生三问」。

比如说在自我探索,找寻生命呼唤或生涯职志时,可以用三个简单的问题来协助:

1、什么事情会使我觉得很感动?

2、什么人会令我很羡慕?

3、假如你不用顾虑任何人任何事,你现在最想做什么事?

我们可以回溯成长至今看过的许多小说故事、电影或者新闻报导,我们知道的成千上万人物中,有那些人做的事你很感动?那些人的人生样貌令我们很羡慕?这种心里的触动就是我们心之所向,也就是我们生命热情之所在。

第三个问题是希望能让我们剥开借口的假面,我们常常会以各种理由,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的理由来阻扰自己面对内心的渴望或呼唤。当我们先假设所有借口都不存在,真的愿意面对时,才会给我们勇气去克服那些阻碍,一步一步朝着真正的自己前进。

另外在面对人生优先级的选择时,也有人建议可以用下列三个问题来问自己:

1、如果你只剩下三天的寿命,你准备做什么事?

2、如果你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你准备做什么事?

3、如果你只剩下三年的寿命,你准备做什么事?

这三个问题可以让我们加快脚步去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因为我们往往以为人生很长,「以后」还有机会可以做,但是一天过一天,时间流逝得比我们想象中快,人生很短暂,一不小心会连我们原以为随时可以实现的小小心愿也错过了!

常常问自己这些「人生三问」,可以帮助我们把「想」做的事情化为「要」做,以及「正在做」的事。

/李偉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