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灵运与他的《山居赋》

 云间下榻 2013-12-03

谢灵运与他的《山居赋》

 

    南朝有四大家族,桓、王、庾、谢。后人有诗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就是指谢家,谢氏家族代有人才,前有谢安、谢万兄弟,后有谢玄、谢灵运祖孙,肥水一战打败前秦苻坚的就是这个谢安、谢玄叔侄,保住了东晋半壁河山,谢玄是谢安的侄子。到了刘宋王朝,谢灵运更将谢家的文名、诗名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就有著名的《山居赋》,读来荡气回肠,不忍释手,以至让人一读再读。

    古人作文,文、史、哲都在里面,有天文有地理。《山居赋》是一篇很长的诗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涉及建筑、园艺、美学、哲学、佛学、农业、风物、山川、水利、中医中药、养生以及儒、释、道的学习与修炼,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山水风物的描写十分生动细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与今天的自然风舞,一种田园诗般的生活,特别是那时的人对环境的认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诗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文中仅提到隐居的高士就有黄帝的老师广成子、隐于岐山的许由、愚公、隐于宕山的涓子、庚桑楚、楚狂人接舆、栖居岩上的徐无鬼、耕于蒙山之阳的老莱子、汉代的商山四皓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长长的故事。读《山居赋》让人对谢灵运有一个新的认识,此人是山水诗的鼻祖,开一代诗风。一般说谢灵运因官场失意从而寄居山林,寄情山水,然在我看来,并不完全正确,谢灵运对山水有感情,对名山秀水有无限的热爱。自古以来,如谢灵运这样的文人很多,在魏晋南北朝更达到一个高峰,这些人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也并不是非赖在官场不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傲气十足,对官场并不是十分痴迷,可扶则辅之,不可扶则去之,对传统的道家思想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够身体力行,超然物外,比如在《山居赋》当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嗟文成之却粒,愿追松以远游。嘉陶朱之鼓棹,乃语种以免忧。”汉代的文成、张良都跟随一个叫赤松子的世外高人游历,并习练辟谷绝粒之术,不问世事,以求长生。而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更是弃官携美丽的西子泛舟于太湖之上,后来生意做的很大,富可敌国,史称“陶朱公”。他临行时对同朝的文种有一番告诫,然而文种不悟,结果被杀,很可惜。

    谢灵运所在的刘宋王朝,少帝刘义符时期,谢灵运与一般当时的如名士庐陵王刘义真、颜延之、慧琳道人相游为欢,“请款异常”。同时不满现实,抨击时弊,诗酒放旷,与当朝的司徒徐羡之等人不睦,有矛盾。永初三年,即公元422年,谢灵运被排挤出朝,任永嘉太守。永嘉这个地方当时虽然偏远,经济落后,但是负山面海,控江带溪,山水绮丽。谢灵运在永嘉只有一年的时间,他遍游当地山水,悠游于山林之中,对任内之事不闻不问,完全采取放任的态度,《宋书》说他,“民间听讼,不复关怀。”一年后,谢灵运称病提前离职,并借移葬其祖父和父亲陵墓回家乡之机,回到老家会稽郡,一边修复祖上留下的故宅别墅,一边另外选址造园,有终老此地的想法,《宋书》说,“修营别业,旁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山居赋》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就的,那么这座“幽居”到底怎么个美法,《山居赋》有非常生动的描写。政治上的失意与打击对他的影响还是有的,主要是心理上的影响,情绪低落,这也是他悠游于山林的动机之一,他说:“年与疾而偕来,老乘拙而俱旋。谢平生于知游,栖清旷于山川。”他说自己有老有病,志衰气拙,总之是不行了,又说自己天生性喜山水,愿栖息悠游于清旷山野,如果你只看文字,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垂垂老者,其实此时的谢灵运不过四十岁的年纪,正值人生的美好年华。在这一时期,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诗作,诗人的才华得到了展现,在当时就有很高的诗名,《宋书》说:“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竟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倾慕,名动京师。”

    《山居赋》展示了谢灵运渊博的学识,从建筑到园艺,从林木到田园,从水中到天空,从中医到中药,从哲学到宗教,从养生到禅修,内容丰富,仅水中的鱼类就罗列了十六种之多。谢灵运似乎是为文学而生,《宋书》说他“幼便颖悟”,从小便很聪明,但是他的父亲谢瑍生来“不慧”,所以他的祖父大将军谢玄看到这个孙子很惊奇,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好像不可能,天下事就是这么神奇。《宋书  列传第二十七  谢灵运》说,“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读了他的《山居赋》以后,就可以知晓史书的评价是公允的,谢灵运并非浪得虚名。

    魏晋以来,文人士大夫雅爱玄谈,甚至诗酒放旷,放浪形骸,形成当时的所谓魏晋士风,大家坐而论道,出现了一批象“竹林七贤”这样的名士,他们远离政治或者与官场若即若离,喜欢个人的心性修养,崇尚禅修与养生,这种风气到了南北朝更是愈演愈烈,谢灵运不能不受这种风气的影响。此时的学术思想已经吸纳了佛教的诸多内容,与本土的老庄思想相互融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立命之本。反映到的《山居赋》当中,谢灵运在诗文里提到的“鹿苑”是佛陀说《四真谛》的地方,所谓“四真谛”就是指“苦、集、灭、道”;提到灵鹫山,这里是佛陀说《般若法华经》的地方;还提到维摩诘居士说《维摩经》的故事。谢灵运的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在营建其山居的时候,也要搞一个讲经说法、参禅修行的地方,在诗文中他说:“面南岭,建经台;依北阜,筑讲堂。”从谢灵运的诗文当中还可以看到,他对佛学有着很高的造诣,这也是那个时代名士的共同特点,其中他说:“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这里的“三世”和“六度”都是佛学的专有名词,三世指“过去、今生、来世”;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时,我们仿佛看到谢灵运与一帮人在这里讲经说法,谈玄论道。

    谢灵运所筑的这个山居之所在今天看来合乎建筑美学、生态美学,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现代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是一致的,或者说古人已经实现了现代人的这种精神追求。从他的诗文当中我们也可以稍稍领略谢灵运的山居之美,比如他说:“日月投光于柯间,风露披清于巍岫。夏凉寒燠,随时取适。阶基回互,橑棂乘隔。此焉卜寝,玩水弄石。”就是说山居的建筑不仅采光好,而且光影很美,日月之光透窗而入,满榻诗意,不仅不受风雨侵蚀,而且冬暖夏凉。整个建造依山而筑,高低错落,以廊相互连通,并利用山居的窗棂隔空巧借自然山水之景,极具视觉之美。就连进出的路线都设计的极为巧妙,清幽神秘,先是山路后接水路,他说:“栈道倾亏,蹬阁连卷。复有水经,缭绕回圆。”不仅要走栈道,而且还要过廊阁;不仅要乘舟楫,而且还要左右回环,真一派山林野趣。我走过当今中国的许多园林,无论是属于皇家园林的颐和园、避暑山庄,还是属于私家园林拙政园、留园,这些都无法与之媲美,因为他们都没有谢灵运这种依山而建的天然地势和山野景观。

    谢灵运在这一时期,除了悠游于山水之间外,就是呆在他自己所筑的山居之内,主要做两件事,一是采药养生,二是讲经修行。他说:“艺菜当肴,采药救颓。”“采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地黄和天门都是草药;他又说:“法音晨听,放生夕归。”“远僧有来,近众无阙。发鼓朗响,颂偈清发。”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耕读采药晨钟暮鼓的谢灵运。如果只看诗文,你会认为谢灵运已经看破红尘,一心修道了,因为在文章的最后,他甚至这样写道:“兵技医日,龟荚筮梦之法,风角冢宅,算术律历之书。或平生之所流览,并于今而弃诸,抱一德而不渝。”我们前面说过,谢灵运博览群书,你看他所罗列的书籍当中甚至包括占卜、风水、阴阳之术,然而这个时候他认为都是空的,一切都没有用,所以要统统抛弃,一心修道。他是这么说的,但是实际并没有这么做的,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谢灵运可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事实完全相反,他先受人排挤,既而被人陷害,流放广州,最后竟连命也搞丢了。现代大学者汤用彤先生在他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说,“康乐(谢灵运)究乏刚健之人格,与名利富贵不能脱然无虑。故虽身在山林,心向魏阙。心怀晋朝,而身仕宋帝。其于佛教亦只得皮毛,以为之谈明理之资料。虽言得道应需慧业,而未能有深厚之修养。其结果身败而学未成。中国文人之积习,可引为鉴戒者也。”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好,南怀瑾先生常说的一句话,“看得破,忍不过。”不禁让人喟然长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