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有友abcd 2020-02-01

导语:

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结晶,亦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想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就必须对中国诗歌进行深度的探究。虽然在语文教育中,中国诗歌成为了教育的中的重笔,可是其所学,在浩大的诗歌文学面前,只是皮毛而已。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鼎盛时期,可是在此时期之前,中国诗歌的发展还有许多著名诗人在不懈的努力着。在汉朝时期,由于国家的安定,以及文学科技的落后,诗歌只是小范围内的文学表达。随着汉朝的终结,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诗歌得到了快速发展,可是诗歌的传承却失去了可靠的政治环境。

也正是因为此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南北朝时期,诗歌绚烂发展的趋势,在诗歌发展的潮流下,也为其后的诗歌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探索的道路上,有两位同姓的诗人在对山水的关注,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也为后人留下了对山水独特的感想。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谢灵运像

站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角度,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不仅为山水诗的风格进行了探索,还为后世诗文的风格提供了创作参考。谢灵运的山水诗,其功绩在于发现了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将玄理蕴含在景物之中,使山水诗平白的景物描写转变为胸怀的寄托,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面目一新的山水诗派。

谢朓的山水诗,其功绩在于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并对谢灵运的山水诗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还展现了山水诗情景交融的艺术形态。自谢灵运和谢朓之后,中国的山水诗蓬勃发展起来。那么谢灵运与谢脁的山水诗究竟有哪些特点和不同,从他们的不同和特点中,又能发现什么样的价值与启示,这便需要对谢灵运和谢脁的山水诗进行深度赏析和探索。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山水画

一、描写对象的区别

谢灵运的山水诗只局限于山水本物,而谢朓的山水诗不仅仅描写山水,还包括都邑宫殿和寻常庭园。在以往的公宴、游览、送别等类诗歌中,山水景物作为被表现的素材之一,与宴饮、欢游之乐以及羁旅行役、分别之悲等同时出现,并未获得独立意义。主要因为当时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生活之中的人和事,还不能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站出来,无暇领略山水之美。为何谢灵运只执着于对山水的描写?而谢脁却可以在其他事物之外,还能发掘对山水诗文的其他表达?这便需要对谢灵运和谢脁的诗文进行对比,才能找到答案。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古代文人

1、谢灵运诗文的主要描写对象

谢灵运所处的环境和他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能够把山水单独作为审美对象来进行细致的描绘。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就会发现,谢灵运对山水的描写,单纯的在于山水。在对谢灵运的所有诗歌进行总结后,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诗歌的描写,仅仅表达了山水原有的特色与真实。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古代诗人

谢灵运在《登永嘉绿嶂山诗》中: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诗人在对山林的景象的描写中,首先对山林的自然景象进行了真实而又深刻的描写。在描写山林自然的诗文中,谢灵运并没有夹杂其他的感情,而是对相关景色进行了非常直观和真实的描写。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谢灵运画像

还有《登石门最高顶》中: '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阶基。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驰,噭噭夜猿啼。沈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 居常以待终,处顺故安排。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山林画

清晨诗人拄杖在峭壁嶙峋的大山深处踯躅而行,傍晚栖息在这大山里。这里远峰与山顶的道馆遥遥相对,而山岭下,溪涧曲折,泉水潺潺; 山顶道馆的周围长满了茂密的森林,道馆门前的台阶两旁是高耸的巨石; 岩石高高低低堵塞了道路,山中的竹林翠绿茂密。在这竹林深处,刚来的人不知该从何处走,离去的人也记不清原先走过的路。

到了夜晚,诗人听到涧水潺潺奔流,夜猿不停地啸啸哀啼。在这样静谧的环境里,诗人想到虚静息冥是道之本意,守道悟理自然坚定不移。生活就像秋天的树林和春天的绿叶,其实是太平常不过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平静地度过平常的日子。世上的事要顺乎自然,诗人也想同希望守道的人一起得道成仙。

2、谢脁诗文的主要描写对象

谢朓的山水诗,从谢灵运笔下的深山老林走出来,进入都邑宫殿、寻常庭园。入《文选》'游览'类的有《游东田》; 入'行旅类'的有《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游敬亭山诗》、《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京路夜发》等。这些诗中的景物,显示出纯粹的深山老林的意味的已经很少,仅仅《游敬亭山诗》一首有'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可以看出点深山老林的意思。其他几首,有时显示出的虽然也是苍茫的大自然,但诗人刻意追求的已经不是谢灵运山水诗中那种深幽远邃的自然景物。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谢脁石像

在《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既有'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但诗人是在'丹阳道中'看到的景物,所以又有'汀葭稍靡靡,江菼复依依,田鹄远相叫,沙鸨忽争飞'之类虽没有出现人,但却是有人之境。又如《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称'江路西南水,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也是有人之境。谢朓的山水诗在表现自然山水景物的同时,又描绘 人工化的景物,如亭台楼阁、池苑庭树、宫殿都城、春水农田、秋阳场圃等等。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山水画

著名的《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全诗主要描写了都城的繁华。谢朓 '以山水作都邑诗',这是谢朓为山水诗所作的贡献之一,是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继承创新。再看《冬日晚郡事隙》:'案牍时闲暇,偶坐观卉木。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檐隙自周流,房栊闲且肃。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前半首是写景,全是自己家中的; 而那'寒山''平陆'也该是从窗口中望到的吧!

在《移病还园中示亲属》:'疲策倦人世,敛性就幽蓬。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凉熏乘暮晰,秋华临夜空'。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称之 '通身写园中景而'栖冲'不脱疾',虽然写的是自己家中庭园之景,但抒发的是隐逸之情。又如《直中书省》中的名句'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显然是 人工化的景物,而不是大自然原始风貌。

二、诗文寓意的不同

在中国古人的诗文中,对于景物的描写有着不同的理解,由此也会写出不同的诗文。面对同一景物,诗人心境不同,所表达的语言与感情也不同。这便是诗歌的魅力,也是古今中国人对诗文热爱的主要原因。面对高山流水,一种超乎生活之外的感情油然而生,仿佛自己就是山水,山水就是自我。这种诗文创作的规则,同时也符合谢灵运和谢脁。谢灵运的山水诗采用先景物描写结尾阐发玄理,而谢朓的山水诗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山水画

1、谢灵运山水诗的主要寓意

由于谢灵运对于山水的平白直述,使谢灵运的山水诗失去了更多的感情上的共鸣。可是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谢灵运在山水诗之中,表达更多的是玄理。在对山水自然的思考中,谢灵运感慨天地万物的神奇,由此对山水不仅有敬畏之情,还有迷惑之心。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诗人描写景物的鲜丽,想从生机勃勃的自然中体味其佛理神趣。由此,谢灵运笔下的山水,失去了一种灵动的感觉,给人以更真实的反馈。而这种真实,与佛教中的'空寂'有共鸣之处,由此可以推断,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谢灵运表达的更多是对自然、对生命的反思,并非山水带给人以直观的情感享受。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谢灵运画像

《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其含义是归隐不单纯是老于山林,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最佳实现形式。诗人的心灵由此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使得诗人的行为与情感最大程度地符合了佛理的要求,可见佛理是支撑诗人归隐的指南。

2、谢脁山水诗的主要寓意

谢朓的山水诗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被后人视为情景交融的名作。诗人于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守宣城,满怀离别之情,登三山眺望京城写下此诗: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诗歌开始以王粲、潘岳故事为发端,表达自己对京城的眷恋,以及人生不得意 的情怀,中间写富丽堂皇的京城建筑和风景如画的 郊野景色,最后以去国怀乡、归期渺茫的忧伤而收束。

写景与写情构成有机的统一,即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以写景六句论,'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刻画了明丽的阳光下京城建筑的富丽壮观,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京城的眷恋。'余霞散成绮……杂英满芳甸'四句写郊野的春色,夕阳依山,余霞散照如漫天的云锦,江水澄清,安澜无波,又像巨幅白练,春洲满聚着喧闹的鸟儿,芳野盛开着绚烂的花朵,这真是山河秀丽景色迷人,但是透过这一层却分明感受到诗人的惆怅、忧伤的情思。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古代诗人

谢朓的《观朝雨》: '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濛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戢翼希骧首,乘流畏曝鳃。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战胜者,去翦北山莱'。这首诗第一次表现出谢朓动息兼遂的愿望,反应出他既羡慕荣华富贵,又畏惧祸患的矛盾心理。谢朓是一个性格软弱的人,缺乏判断力,因此他永远不可能战胜环境,也不能战胜自己。他的一生似乎可以用'歧路多徘徊'来形容。在这首诗中,有生命的忧惧,有动息难以兼遂的矛盾,有对时事的感慨,有对前途的不可把握,所有这一切经过谢朓的深味涵养,构成动人的艺术情感,并且融入他笔下那些精美的山水景物中,从而在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山水诗范式。

三、诗文特征的分歧

对中国古代诗文进行总结,就会发现,著名诗人诗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对这种风格进行细究,还会发现,每个著名诗人对于相关表达,还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在李白的诗歌中,是豪放不羁的阔达;在杜甫的诗歌中,是感情复杂的忧虑;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是质朴无华的思考……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贵巧似'的特征,谢朓的山水诗圆美却做到了流畅而无挂碍。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山林画

1、谢灵运山水诗的主要特征

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其对山水的言语描写,有着佛家思想的影子。在对其诗文进行总结后,就会发现佛教思想也成为了谢灵运诗歌的特色。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诗写自石壁精舍至湖中一天的游观乐趣,描摹山中湖上的美妙景色。作者将写作重点放在早晚山水的变化上,尤其用'敛''收'这样带有延时意味的动词,极写夜色和晚霞的细微变化,'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意思是,芰荷的光色姿态相互映照,像稻草般的蒲稗相互依靠。这两句暗合佛家因缘之说。诗人精笔刻画所反映的,是对山水的细细的品味与琢磨。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谢灵运画像

正因为如此,才能于心中有所感悟,推出'寄言摄生客',即告诉保养生命的人,山水也能主动娱人,颇有大乘佛学普度众生的意味。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几乎大部分都具有这种刻画细腻的特点,所以《诗品》品评谢灵运'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指的就是这一点。

2、谢脁山水诗文的主要特征

谢朓则是从诗歌的畅达和圆融处着手,他曾经说: '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正如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八引叶梦得《石林诗话》所云:'弹丸脱手,虽是转写便利,动无违碍,然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也。然作诗审到此地,岂复有馀事?'。可见谢朓作诗从'圆美流转'的观点出发,注意点在诗歌的声律和语调与谢灵运在修辞方面偏重对仗和隶事不同。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古代诗人

谢朓的《始之宣城郡诗》:'下帷阙章句,高谈媿名理。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簪发逢嘉惠,教义承君子'。从诗中我们看到,回环在全诗中的韵律和节奏使全 诗变得婉转动人,可以说谢朓虽然出于谢灵运,而得其新丽,遗其朴茂,在遣词造句方面比谢灵运流畅而且工致,但是失去了谢灵运的雄浑笔力。

还有谢朓的《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薄游第从告,思闲愿罢归。还卬歌赋似,休汝车骑非。灞池不可别,伊川难重违'。诗中韵脚形成优美的乐感,使人感到其巧妙构思和流转在诗中的动人情感; 但是,和谢灵运的诗比,失去了些许古意。

结语:明代钟惺认为,谢朓诗不如谢灵运之厚,说: '康乐排的可厌,却不失为古诗; 玄晖排的不可厌,业已浸淫近体'。王世贞认为谢朓不如谢灵运,因为'材小力弱','灵运语俳而气古,玄晖调俳而气今',这些看法无非是认为谢灵运诗尚有天然浑成的古气,而谢朓的诗则由于重声律,重雕绘,更多地依靠巧思,已经近于律体。

对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歌的赏析——其两者特点与差异的解读

谢脁楼牌匾

由此,谢脁诗文的风格成为了趋势,而其对声律的考究,也被后世的诗人视为对诗文的规范,由此中国诗歌从此走向了律体化的道路。诗歌的律体化,也使中国诗歌向前踏进了一大步,唐诗的辉煌离不开律体化的产生。正是因为谢灵运和谢脁对诗歌的热爱,和其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使后来之者,也对诗歌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启发。

因此,谢灵运与谢脁的诗歌,成为了唐诗登上辉煌的垫脚石。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特别是他们对山水的思考,使中国诗歌也登上了辉煌的宝殿。


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中古文学史料丛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