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小谢诗风的异同

 江山携手 2016-06-24
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建安文学是文人五言诗的腾跃时代,被认为是中国五言古体诗的第一座高峰,而六朝时期却被视为诗歌的低谷。六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社会最紊乱的动乱的时代,却也出现了许多惊才绝艳的诗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东晋时山水诗鼻祖大谢——谢灵运和永明文学的领袖小谢——谢朓二人诗风的异同。

一、大小谢为人之异同

谢灵运与谢朓二人常常被并提为大小谢,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同属于谢氏家族且经历相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都以山水诗而闻名。但二人所处时代且个人性格不同,因而诗风有异有同。

谢灵运出生于谢氏家族最为鼎盛的时期。公元38410月,谢氏一门受封四公,一跃成为甲族之冠。同年,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且他本人也热爱四处游历,但是谢灵运的一生中却从未踏上太康的土地,其中或有什么原因,终究不为后人所知。

由于父亲天赋平庸且早早逝去,实际上对幼年时期的谢灵运影响最大的人是祖父谢玄,他于谢灵运四岁时逝世,死前叮嘱家人把谢灵运送到故交钱塘杜明师处学习。青年时期,谢灵运来到京师建康(今南京),在这里他结识了族叔谢混。正是这三位充当了他人生中似师似父”角色的杰出人物的影响与教导,奠定了他后来成为一位卓越的山水诗人的基础。

其实,谢灵运的一生虽结局悲惨,可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极其潇洒恣意的。李绍文先生的观点与我截然相反,他认为“谢灵运的一生尽管有过荣耀、有过高官,但痛苦失意和孤独始终伴随着他,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他”(李绍文《谢灵运》第一辑谢灵运生平论述)。但是在我看来,谢灵运少有乌衣之游,入仕后虽仕途坎坷、屡受挫折,但始终有所庇佑,两次政治立场的严重错误,也只是让他或被外放或被贬官,过上了四处游历、快意山水的生活,并无性命之忧。这与他的家族有着不可否认的关系——谢氏仍旧拥有着令帝王忌惮的权力。何况他出身世族,锦衣玉食、门客众多、好不自由,即便是被人诬陷叛国,仍能快马进京亲自面帝陈情,免于灾祸。谢灵运遭受的是挫折,却不是苦难,这使他仍保留着大家公子的逍遥自在和某些单纯的天性,直至死亡,他的逍遥与单纯在诗中皆有体现。而谢朓,同为谢家公子,他的一生却要悲惨许多。

不同于谢灵运,谢朓出生时谢氏家族已有四人死于宋齐文祸:谢混(412)、谢晦(429)、谢灵运(433)、谢灵运之子谢超宗(483),不仅如此,谢家也不复谢灵运那时的鼎盛,颇受帝王猜忌,因而谢朓为避祸竭力远离政治,他的诗歌中无一与政治有关,甚至都没有体现过治国安邦的、当时士族一贯的理想,最多有一些隐晦的、个人感情的抒发。谢朓创建了永明体并且拓展了山水诗的审美时空,但是私以为谢朓的才华不该局限于此。他的诗虽好,可是世人并不能从诗中读出任情与抱负,反而是有太多的小心与谨慎。谢朓怀念逝去的故人,也只能在事后两年才去写诗追怀。萧鸾用谢朓时,他所写的作品虽然词藻华丽,但虚有其表,并无太多与他才华相符的内涵。这正是他避祸的表现之一。钟嵘认为他写诗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正是谢朓为远离政治纠纷而不得不表现出来的东西。因此后人评价他为柔弱摇摆,我却持不同意见:要知道谢朓不仅仅是一名诗人,更是谢家的子弟,他作为齐梁文坛的领袖人物,一举一动都会被有心人与谢家相联系。何况此前已有四名谢家人死于宋齐文祸,他怎能不避嫌?这不是柔弱,而是聪慧!这种聪慧便是他无法任情的原因之一。

然而,帝王的猜疑并不是那么好消除的,谢朓的诗人天性也无法被轻易抑制。他虽竭力避开政治,但免不了在诗中寄情言志,这点在他的咏物诗中体现最深。比兴原本的隐蔽性所具有的安全感,使谢朓在别的诗体中不便言之的,在咏物诗中得到体现。而他的悲剧性也就有迹可循:他看得太透彻,不如谢灵运的单纯,可是心中仍有远志,这一矛盾贯穿于他的人生,直至谢朓同谢灵运一样冤死狱中时才随着一代奇才的逝去而消散。

所以说,大小谢的人生经历实际上大为不同,这与他们的个人心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终使得二人的诗风有相同之处,更有相异之处。而他们的诗风异同,正是我们组的课题,我们的研究结果如下:

(LTY执笔)

二、大小谢诗歌艺术特征之异

1、用字风格

大谢用字多复杂深奥,小谢用字多平易浅显。大谢诗一气排偶对精工的手法,以及“内无乏思,外无遗物”的表现趋向,使其用字多借鉴汉大赋的联绵词和叠音词。正因为如此,滋长了其“寓目辄书”猎奇逞博的艺术个性。也是因为如此,他的诗继承赋的字必鱼贯、词必同旁的风格,用字偏为复杂生僻。如:“濯流激浮湍”(《道路忆山中》),岝崿既险巇(《泰山吟》)等,为了追求偏旁的一致整齐,用字便有些晦涩。另一个方面表现在生僻字的使用,如谓竹为“団栾”,谓水波微动为“澹潋”,以“虈”代芷,以“西芘”代日之西落等。以上均说明了大谢的用字风格复杂深奥。至于小谢,他生活的年代南齐,当时文坛主张“三易说”:易见事,易识字,易朗诵。作为永明体诗人的代表小谢的用字颇为平易,简单易读。他善于将平易浅显的字眼提炼到明净隽秀的程度,在“圆美流转”的语境中开拓自己的艺术天地。如:“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春晓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这些都是运用浅显的文字来表现景物间的灵趣,卸去了过分的雕琢夸饰,带有“写生”性质,显得清新可爱,拙朴自然,正符合小谢用字风格平易浅显。

2、句式风格

大小谢皆注重诗的形式美,多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趋向工整流利。然而大谢由于过分追求诗的对偶因而不免有些牵强晦涩。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评诗篇》所说:“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譬如:“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诗歌后两句的确自然清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二十九首对其有这样的赞誉“池塘生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但是前两句也因过分追求对偶而不免如陆时雍所说“硁硁以出之”,斧凿痕迹过重。至于小谢,他则扬前人之长,避前人之短,将对仗整饬于圆美流畅,故无板滞之感。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口吻工整,平仄协调,声韵和谐。其语言清丽流畅,流美自然,丝毫不会给人以晦滞,不能健快之感。玄晖亦自云:“圆美流畅如弹丸”((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毛先舒也说:“元嘉遗响,自朓革之。”((清)毛先舒《诗辩坻》)这正是对谢朓的肯定与称赞。

3、诗体篇幅

从诗的体制看,大谢的诗偏长,小谢的诗偏短。从《文选》《玉台新咏》《八代文选》三本选集看,我们可以将大小谢部分的五言诗每首句数对比:四句大谢11小谢18;六句大谢5小谢0;八句大谢6小谢43;十句大谢2小谢34;十二句大谢3小谢10;十四句大谢7小谢5;十六句大谢7小谢4;十八句大谢12小谢3;二十句大谢10小谢5;二十二句大谢13小谢6;二十四句大谢3小谢1;二十六句大谢3小谢1,四十篇以上大谢2小谢0;总篇数大谢89小谢135。上述表明从句数与近体诗相等或相近的四句至十句看,大谢24首占27%,小谢95首占64%,就句数而言,大谢的五言诗句数明显超过小谢,就诗的体制看,大谢偏长,小谢偏短。

4、取景方式

从取景方式看,大谢偏向“散点透视”,小谢偏向“焦点透视”。大谢偏向通过攀山越岭涉水过涧,把景物一一写得如在眼前。其偏好采用移步换形的不定点的“散点透视”。如:“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诗人将镜头拉长,远方的落日,哀禽等仿佛尽在眼前,夕阳的余辉将山林染上淡淡的金色,林中传来的鸟鸣清晰的仿佛尽在耳畔。至于小谢,他则善于把远近景的差异置于“焦点透视”。如:“芙蕖舞轻带。苞笋出芳丛。浮云自西北。江海思无穷。”(《曲池之水》),由近及远,空间的遥远感极强,以近景的密集细致和远景的稀少淡漠来凸显。 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夏木转成惟,秋荐渐如盖。(《后斋迥望》)近景、中景、远景布局依次分明,焦点透视感极强。由此可见,小谢偏向“焦点透视”。

(YPP执笔)

5、情景关系

谢灵运笔下的山水景色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注重山水警务的描摹刻画,但这些山水景物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且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景色,最后谈玄或发感喟,似旅游日记还常带有玄言的尾巴,且情、景、理常常不能充分融合,因此他的诗歌没有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如谢灵运《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全诗首先道出进退维谷、隐仕两难的矛盾心情,引出临窗眺望。次写登楼眺望所见窗外已渐显盎然的春意之景。最后诗人以归隐之思的玄言收结笔墨。从对“徇禄”的无可奈何,转而对山水园池的春景生出欣慰之情,再到对“遁世无闷”的觉悟,呈现出“纪行——写景——议论”的三段式结构。但“池塘”两句所写生气盎然之景与前面一大段牢骚的抒发难于相生;最后关于“豳歌”、“楚吟”的联想,“遁世无闷”的理悟,也不免牵强附会,生硬板滞。可见在谢灵运笔下,诗人总是想把一切主观心态置于客观佳景,用山水自然对官场失意的苦闷烦躁进行净化处理,而后再进入玄佛境界以求得超然解脱,而不是把自己融在山光水色之中,所以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谢朓的山水诗克服了谢灵运诗歌山水与情理截然分割的弊病,而是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即目所观景物之中,亦情亦景,景活情切,情景交融,从而避免了大写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在结构上多分为前景后情两部分,从而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此诗前面写诗人出守宣城途中登山临江所见的美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联,满城之繁华和京邑之壮丽如在目前,这京邑之中哪里是自己的旧居呢?诗人凝目远眺尽是对京都的不舍。最后诗人就势转入了游宦者去都怀乡的抒情。前景后情两橛,明媚秀丽的景物与诗人思想的情思自然融合,摆脱了玄言的累赘,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诗歌韵律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讲究“绮靡”,这种转变就是由谢灵运开启的。谢灵运山水诗,尤其是写景部分,多雕章琢句,因此语言富丽精工,雕刻骈俪,用词繁富。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当日“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大谢诗即是如此。虽然谢灵运山水诗中也有骈偶、双声、叠韵等在诗歌律化形态方面的创新,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散乱而无规律的,因此大谢的山水诗在形式上仍停留在元嘉体,仍属于古体诗。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本诗写自石壁精舍至湖中一天的游观乐趣,描摹山中湖上的美妙景色,及到家后的愉悦心情下体悟到的玄理。诗中的景物描摹,变化多端,先是以“含清晖”一句总括,仅仅三字,却给读者留下了石壁山溪一日之中景观变幻而风光无限的想象。“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两句从《楚辞?九歌?东君》“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句中化出,强调景色诱人的效果。这里诗人又用了“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两组镜头分别来表现夕照下的山水之美。其景明暗深浅,或大或小,既笼括天间,又与人相依,美不胜收,又令人亲切。用词富丽,雕刻精工,同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足见谢灵运在语言上的考究。

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谢朓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其诗歌创作就体现了这一审美观念。在音律、声调方面,他力图圆转流美,声调铿锵婉转;描摹刻画景物时,喜欢模仿南乐府民歌,故语言清新流畅、平易自然,正如乔亿云:“小谢之清音独绝矣。”[1] 凸显了诗歌在形式和语言上的美感,在齐梁诗风的形成过程和诗歌格律化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游东田》: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全诗写诗人与友人同游东田一享自然山水的美好。不仅情景相生,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而且语言晓畅又富于思致,音调铿锵而又富于变化,尤其是“戚戚”“阡阡”“漠漠”等双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形象性和音韵美。流动的音声之美同诗中充满动态美的山水景色相配合,使画面更加细腻秀美、清新自然,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全诗用字浅近,写景清新,意境浑融。

(LGY执笔)

三、大小谢诗风之同

后人一直将南北朝宋时的谢灵运和齐时的谢朓并称为大小谢,二人不仅命运经历十分相似,同时也都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因此二人在山水诗的创作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笔者将从二人的写作结构、写作手法以及情感风格上进行阐述。

谢灵运创作的山水诗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即在摹写景物之前先要以叙述记行,摹写景物之后又进行议论,从而使山水诗由叙事、写景、说理三部分构成。以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为例,诗中前八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写出了诗人被贬永嘉的生活和心情,主要写出了自己观察失意的不平与哀愁。中八句“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则是描写作者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后六句“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则表达了作者隐居山林的思归心情。全诗按照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发展,虽描写了一些生机盎然的景物,如初景、新阳、春草等,整体上却透露着感伤的情调和既想要为官造福社稷,又想隐逸山林的矛盾心理。而谢朓的《游山》则继承了这一三段式结构。前六句“托养因支离,乘闲遂疲蹇。语默良未寻,得丧云谁便。幸涖山水都,复植清冬缅。”写出自己闲暇时修身养性,来到山水秀美之地。中十二句“凌崖必千仞,寻溪将万赚。坚崿既崚嶒,迥流复宛澶。杳杳云窦深,渊渊石流浅。傍眺郁篻簩,还望森柟楩。荒隩被葴莎,崩壁带苔藓。鼯狖叫层嵁,鸥凫戏沙衍。”则写出景物的秀美与清雅。而后十二句“触赏聊自观,即趣咸已展。经目惜所欲,前路欣方践。无言蕙草歇,留垣芳可搴。尚子时未归,邴生思自免。求志昔所钦,胜迹今能选。寄言赏心客,得性良为善。”则表达出作者钦羡隐居全生之志,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而诗中营造出的幽峭奇趣的氛围在谢灵运的诗中也时常见到。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评价谢朓说“不失谢灵运门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人在写作手法中也有众多相似之处。无论是从声音还是色彩的角度描摹景物,还是用排偶或用典的手法增强文采,二人都表现出高超的描摹技巧。谢灵运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山桃发红等,绿旋渐紫芭”(《赠从弟惠连》)谢朓的“红尘朝夜合,黄沙万里昏。”(《丛从戎曲》)“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直中书省》)“红”、“绿”、“紫”、“黄”、“苍”等颜色的运用,增强了读者的即视感及视觉的美感,使景物的描写更加传神形象。二人除了对视觉描写的重视,对声音的刻画也十分传神。谢灵运的“秋泉鸣北涧,哀猿响南峦。”(《登临海娇赠从弟惠连》)和谢朓的“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游敬亭山》)都体现出二人对自然界声音的传神刻画,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人的对偶以写景部分为主。由于诗歌题目和诗歌开头的叙述为后面诗句的骈俪化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对偶便成为描摹自然山水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而用典则多出现在叙述和说理之中,使得议论有理有据,引经据典的使用更利于诗人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希冀。“毕娶类尚子,薄游似邴生。恭承古人意,促装返柴荆。”(谢灵运《初去郡》)和“尚子时未归,邴生思自免。求志昔所钦,胜迹今能选。”(谢朓《游山》)二人皆以东汉尚长为典。谢灵运用典深奥生新,这体现了谢朓在用典方面对谢灵运的学习与继承。

谢灵运和谢朓均是高傲率真之人,因此他们的诗也有着清新鲜丽之感。而共同的官场失意,仕途不顺,使诗歌带有感伤的情调;流连于山水之间,面对名山大川,秀水清溪,内心的抑郁愤懑已与山水相融,谢灵运诗以状山摹水的港式把率真的感情寓于山水之中,而谢朓又借以山水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二人寄情山水更显人格境界的超脱与不俗。

(SYY执笔)

 

 

参考文献:

1.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

2.   罗时进《山水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

3.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谢灵运鲍照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

4.   杜晓勤《谢朓庚信诗选》,中华书局,2005

5.   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中华书局,2005

6.   魏耕原《谢朓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   李雁《谢灵运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   林文月《谢灵运》,三联书店,2014

10.李绍文《谢灵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 《剑溪说诗》卷上,见《清诗话续编》第二册,第107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