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章 南朝诗歌

 ldjsld 2014-10-21

     

        公元
420年,刘裕篡晋,建立宋朝,南朝由此开始。北方也由北魏孝武帝拓拔焘实现了统一,南北朝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对峙时期。南方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加之诸帝王和宗室大都爱好文艺,又喜接纳名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尽管南朝诗总体而言题材狭窄,内容贫乏,风气浮靡,给后世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但从艺术创变的角度看,又有不可忽视的贡献。文人们在语言风格、艺术表现、形式体裁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使诗歌艺术风貌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诗歌由古变近的革新初步积累了创作经验。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有山水诗的勃兴发展和永明体、宫体诗的出现。


第一节

谢灵运与山水诗



   

谢灵运(
385-433),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士族家庭,年轻时即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谢灵运门第既高,又天资过人,故性格高傲,行为放纵。后又卷入最上层的权力之争,始而被遣,终至被杀。



   

谢灵运山水诗多作于任职永嘉、临川及隐居家乡始宁墅时。在游览过程中写作了大量山水诗,而且在当时便产生很大影响。以至“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宋书·谢灵运传》)。他的成功为山水诗这一新题材的发展显示了无限的创作潜力。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如《入彭蠡湖口》、《七里濑》、《富春渚》诸诗
,模写江山,皆历历如绘,颇得山林丘壑、烟云泉石佳趣。特别是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如《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写出山林泉石的生气;《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画出云日相映、水天一色的奇景;《晚出西射堂》“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集中描绘了晚霞落山、霜染枫林的鲜明图画;《游南亭》“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将黄昏郊外雨后初霁的景色,写得层次分明。至于像《石门岩上宿》这样不仅从听觉写出夜宿的感受,并能传神地表达出清高幽独心情的情景交融的作品,“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这样语言明快生动的佳句更是为人所称道。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写诗人于黎明登舟
,沿溪而行所见山光水色;《入彭蠡湖口》按水宿到山行顺序写由长江入湖所见夜景。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踞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谢灵运山水诗美中不足的是诗歌结构比较单调,形成了先写出游,继写见闻,最后谈玄或抒发感喟这样一种叙事——写景——抒情的公式。尽管诗歌末尾的玄言常常是诗人努力以“达生之道”排解内心苦闷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作者思想的组成部分,毕竟造成情、景、理的分离,影响到诗歌意境的浑成完整。



   

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开出以铺写繁富、典丽厚重为特色的一种境界,开启了新的诗歌风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氏宗族中有文名的很多,除谢灵运外,谢惠连、谢庄,均是文坛上的重要人物。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都是工于写景状物的名篇。



   

当时与谢灵运齐名的诗人还有颜延之(
384-456),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光禄大夫,故称颜光禄。颜诗现存29首,大多为应酬唱和之作及拟古乐府。其诗喜铺陈,重藻饰,尤好用典故,形成繁密深重、华美典雅的风格。鲍照讥之曰:“君诗若铺锦列锈,亦雕缋满眼。”(《南史·颜延之传》)但有的诗如《五君咏》,在对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的慨叹中,深寓寄托,富有真情实感。诗中也时或有“庭昏见野阴,山明望松雪”(《赠王太常》)这类优美的景句。



第二节

鲍照与七言体



   

鲍照(?
-466),字明远,出身寒微,因曾任临海王参军,世称鲍参军。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凐当代”(《诗品》卷中),但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他不仅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而且被推举为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家。



   

鲍照诗分为五言古体和乐府体两大类,其中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有些按乐府题意写作,有些写生活经历中的感触,无不关涉人生和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鲍照现存
200多首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那些深刻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以及在门阀制度压抑下寒士的不平和苦闷的作品。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及《拟古》八首。这些诗虽非一时一地所作,但集中强烈地突出了一个主题,即写贫士不遇的苦闷。诗中情绪激昂,愤世嫉俗,代表了寒士阶层怀才不遇与门阀社会抗争的共同心声。描写边塞争战,抒发报国壮志,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也是鲍照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着重表现了战士们为国立功不惜捐躯的豪迈志向和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其中描写边塞风物和沙场景象,雄峻有力,情调悲壮。《代东武吟》,用一个老兵自述的口气,倾诉他历经征战、暮年废弃还家的困苦境遇。为后来唐代王维《老将行》、《陇头吟》一脉相承。此外,游子思妇的传统题材,在鲍照诗中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鲍照诗感情强烈,大起大落,气势饱满,富于动感,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形成独特的雄恣奔放的风格。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将当时文体分为三种,其中之一是:“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正是对鲍照诗风的概括。那些倾泻内心不平的诗是鲍照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鲍照对诗歌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边塞诗的开创。他继承了前人借边塞题材抒写建功立业抱负的传统,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从而确立了边塞诗的题材范畴。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有意吸取汉魏民歌和当代民歌的特点,冲破文人认为七言“体小而俗”的偏见,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除此之外,鲍照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对唐人五绝的形成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第三节

沈约与永明体



   

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明体”是这一时期形成的新诗体。《南齐书·陆厥传》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沈)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的特点是讲究声律、对偶,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它的出现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使我国诗歌在古体以外开出近体一大宗,并且对此后的辞赋、骈文及词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沈约(
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为“竟陵八友”之一,是齐代和梁代前期文坛领袖,对齐梁诗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沈约的贡献在于创立声律论和倡导新体诗。在创作实践上,也有意识地实践他的理论主张,诗歌结构更加严密匀称,修辞更为工整简练。钟嵘评其诗“长于清怨”,如赠别诗《别范安成》将少年与暮年离别时的不同心境加以对照,字里行间蕴含浓郁深沉的感伤之情,也传达出人所共有的人生体验。再如乐府诗《夜夜曲》从一夜景物的变换,暗示思妇通宵不眠的愁苦,也写得含蓄蕴藉。



第四节

谢脁与新体诗



   

谢脁(
464-499),字玄晖,与谢灵运是同族,又都以山水诗见长,所以并称“大小谢”。他曾任宣城(即今安徽宣城县)太守,人称“谢宣城”。为“竟陵八友”之一。小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了山水诗,二是他所代表的新体诗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谢的山水诗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着重表现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这一成功的尝试使山水诗从登临游赏扩大到羁旅行役送别等日常生活范围,为后世山水诗开出一个极为广阔的天地。二是在写景方面突破了大谢“寓目辄书”、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真切细致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动态和情趣。如《观朝雨》中“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生动展现了细雨被风吹动飘飞不定的情状:《游东田》中“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细致观察并精心刻画出游鱼戏于新荷、飞鸟撞落余花的动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表现出黄昏时分晚霞与大江互相映衬的优美意境和宁静澄澈的境界。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发端便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将客子的悲伤和日夜奔流的长江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诗人忧思的深广。《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展现了浩淼无涯、东流而去的江水和伫立船头、回望天际的孤客,“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中,“辨”、“识”二字精确刻画出诗人极目回望的无限深情和专注的神情。被王夫之《古诗评选》称为“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的“活景”。



   

与直抒胸臆、达情务尽的汉魏古诗相比,新体诗更注重特定情境的描写,寄意象外。谢脁是写作新体诗成就最高的诗人。他既注意学习南朝乐府民歌优美的情韵和明快的口语,又汲取了晋宋以来体物工细和讲究对偶的技巧,形成含蓄凝练,思致工巧的特点。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截取深宫夜景的一隅,通过萤火飘流的景象和缝衣的细节,暗寓宫女愁思的深长及她再邀恩宠的希望,兴象玲珑,不着怨字而意在言外。《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取《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而能自出新意,表达了错过春光的遗憾。“丝”与“思”谐音双关。再如《同王主簿有所思》:“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透过思妇的动作和陌上行人稀少的画面见出渴盼游子的心情,意余象外。初步解决晋宋以来诗歌情景分离的问题,这也是谢脁对诗歌的最大贡献。受“永明体”影响的南朝诗人还有王融、范云、江淹等。



第五节

吴均、何逊与阴铿



   

深受“永明体”影响而又能拔出流俗、自成一格的诗人有齐梁之际的吴均、何逊与陈代的阴铿。



   

吴均(
469-520),字叔庠,因家世贫寒不得意,在不少诗中吐露了不甘沉沦的慷慨之气,因而诗文“清拔有古气”,时人仿效,称为“吴均体”。吴均也是大力创作新体诗的作家,诗风流逸,写景清丽,构思新奇,如《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寥寥几笔,借黄昏安宁静谧景色,展现了山居的清幽环境与隐逸的情趣。



   

何逊(?
-518),字仲言,曾任尚书水部郎,又称“何水部”。今存诗110余首,擅长山水景物和羁愁旅思。其诗语言平易,讲求声韵,风格清丽,近似谢脁。其中酬赠、伤离之作最有意境。如《临行与故游夜别》通过“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的凄清黯淡的氛围,抒写了离人无语凝咽、黯然神伤的心境。《与胡兴安夜别》写秋夜舟畔离别,于“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的清幽景色中,寓含着“居人”和“客子”双方深长的离愁别绪。《相送》一诗则以苍茫动荡的景色暗示了主人公送别时激荡难平的心潮,别具高浑之气。何逊写景体物工细,对仗精工,活泼新巧,一些佳句如“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便为后人所化用。故杜甫称赞他“能诗何水部”,并说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



   

阴铿,字子坚,与何逊齐名,同以写行旅送别和水上风光见长。代表作《晚出新亭》虽抒发离别之悲和思归之念,却因以奔腾浩荡的大江、遥夜传来的戍鼓衬托人物的心情,唯觉声情苍凉,悲而能壮。《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以越去越远的鼓声和帆影,暗示出送行者久久伫立江津神驰目注,烘托出诗人依恋与惆怅的心情。阴铿工于炼字造句,如“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和傅郎岁暮还湘州》)、“水随云度黑,山带日归红”(《晚泊五洲诗》)、“莺随入户树,花逐下山风”(《开善寺诗》)等,无不显示了阴铿在遣词造句方面的造诣。杜甫《与李十二白寻范十隐居》)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足见杜甫对阴铿的赞赏以及李白所受阴铿的影响。



第六节

萧纲与宫体诗



   

“宫体”之名,始于萧纲。《梁书·简文帝纪》说:“(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当时号曰‘宫体’。”这类诗,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专写男女之情,以及女子的容貌、举止、情态、服饰乃至生活环境、所使用的器物等。所谓“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隋书·经籍志》)。从《美人晨妆》、《伤美人诗》、《咏美人看画诗》、《咏内人昼眠》等诗题不难窥见宫体诗的内容。此外,宫体诗也有特定的语言风格,辞采浓艳、描写细腻、注重对偶,音律谐和,在格律化方面比永明体有进一步的发展。宫体诗的代表人物除萧衍、萧纲、萧绎父子外,还有徐摛、徐陵父子
,庾肩吾、庾信父子,及陈后主等。



   

应该指出的是,后人在使用“宫体”这个概念时,并不很严格,有时兼指内容和风格两方面而言,有时则仅指其中的某一方面。同时,历来被目为宫体诗人的作品也并不全是宫体诗。



   

萧纲(
503-551),即梁简文帝,字世缵,武帝第三子。萧统死后,被立为太子。围绕着他形成一个以东宫僚属为主要成员影响颇为广泛的文学集团。风靡了梁陈的宫体诗,即是他倡导的。萧纲又是梁中叶以后诗道变化的关键人物,长期的宫廷生活决定了他诗歌内容的贫乏平庸,但他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创新。如他借鉴吸收并发展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形式,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大量新体诗。在艺术构思方面注重追求新巧琐细的情趣。如“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采莲曲》)等诗句都体现了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特点;“柳叶带风转,桃花含雨开”(《侍游新亭应令》)、“水照柳初碧,烟含桃半红”(《旦出兴业寺讲诗》)等景物描写,也清新秀艳,颇有情趣。



   

徐陵(
507-583),字孝穆,与庾信并称“徐庾”,同是宫廷文学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所谓“徐庾体”,指的是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陈书·徐陵传》),有时也被当作宫体的代名词。除宫体诗外,徐陵另有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比较刚健的作品,如《关山月》、《出自蓟北门行》等。



   

徐陵也以文章著名,他奉萧纲之命编选《玉台新咏》,是《文选》以外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所作序文,旧时也享有盛名。




   


与萧纲同时的一批宫体诗人大都风格相近,文字清浅,时有巧思,给唐人留下进一步想象发挥的余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