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三十二)

 doubleLY 2022-01-25

1.虽然五四以来都在推崇鲍照的艺术成就,但放在文学史的脉络里去考察,鲍照的影响不及谢灵运。 

2.鲍照,字明远,出身寒门庶族,曾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钟嵘《诗品》评价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由于出身限制,鲍照必须依靠自己的才学才能进入到上层社会,他所走的必然是主流的道路,如:

1)效法名士风度,鲍照“性喜服食”,他在《行药至城东桥诗》、《过铜山掘黄精诗》中表现出有意模仿并参与当时名士风流的服药、行散等活动;此外,他也受到郭璞游仙思想的影响,如《白云》:情高不恋俗,厌世乐寻仙。” 

2)从诗歌渊源来看,鲍照的诗歌也承自主流。

钟嵘《诗品》: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chù)诡,含茂先之靡嫚。……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 

对拟古风气的继承。鲍照创作了大量的拟古诗,如《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之五》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行路难,乐府古题,表达对人生处境和生命苦难的反思。鲍照的《拟行路难》带有歌谣的韵律,变《燕歌行》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抑扬顿挫,文字浅白流畅,别于谢灵运典雅的风格。 
——影响到唐代的古风诗,“君不见”作为一种呼格为唐代诗人所用,如李白《将敬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鲍照大量创作七言体、歌谣体,表现出脱离主流诗风的一面,故钟嵘《诗品》又云: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梅花落》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图片

32.2 鲍照山水诗的成就

图片

 
1.鲍照的山水诗呈现出后谢灵运时代迥乎谢诗的特色。
 
2.日本汉学家小川环树发现 “风景”一词作为“光”(景,通“影”,阳光)与流动的空气”(风)的结合词,最早就出现在鲍照的诗里。

3.萧驰先生《天地行旅中的渺茫风景》:
鲍照向来被认为是谢灵运之后,刘宋时代最有名的“山水诗人”,但如果用谢灵运山水诗的格式去衡量,鲍照诗歌中可以算作山水诗的只有寥寥几首而已。但实际上,鲍照感知自然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山与水的基本架构,他以天与地这一更为宽广的视野去看待自然,在这种独特的艺术视觉之下,他所呈现的艺术世界就包含了天象与气象的因素,增加了朦胧感,同时改变了诗人在山水中的角色,以及诗中的景与情的建构,具体来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视野的区别——山水视野与天地视野:
谢灵运是以自身的视野为主,按游览顺序展开描写,寓目辄书;他以二元架构的方式去呈现山水,因而大量运用排偶描绘自然风光;在他的诗里,人与山水之间距离是透明的,没有空气的因素的影响,因而谢诗里没有明暗变化的体现。 
鲍照拉远了人与山水的距离,在视野里呈现的是一幅更宽广的景致,人浓缩为天地之间的一点,这个点投射到广阔的天地里,自然会形成一种渺小的感觉,据统计,鲍照诗里以天地相对的句子有十二处之多。
2)山水诗结构模式的区别:
以对山的描写为例,鲍谢都是逐层铺陈,但展开的线索却并不相同。谢灵运的线索是随主体的移动而由远及近;而鲍照则有意把景物放到更宽阔的天地的大架构之下,如对庐山的描写:高岑隔半天,长崖断千里。”(《登庐山诗》)
(3)烟景的构建:
较之于谢灵运,鲍照的山水诗的突破性在于诗中加入了云、空、气象(氛雾)等新的意象,这些风景具有迷幻性,尤其是鲍照在描写江景时,刻意营造了一种水气弥漫的感觉,产生了所谓的烟景”,如:
《日落望江赠荀丞》:乱流灇(cóng)大壑,长雾匝高林。” 《发长松遇雪》:天野浩无涯。” 
鲍照开创了天地行旅中的云山烟水的世界,它是把天地作为基本架构,把气象、空气加入其中,呈现出一种“苍茫宏敞”的特征。 
与之对应的是鲍照开始关注渺茫的景象,这一特点鲜明的体现在他的用词之中:
A. 名词——多表现湿气的词语,如:霭、氛、雾、烟、霜、云、霖、霏、霾、露、霰、氤等。 
B.动词——多表达遮蔽、包容的词语,如:渺、冥、迷、浮、吞、沦、滋等。 
C.形容词,如:苍苍、无端、靡际、浩汗、弥漫、渺渺等,呈现出独特的看待自然风景的角度,渲染出迷蒙不清的气氛。 
鲍照诗歌中的朦胧感弱化了大谢山水中轮廓分明的山水风貌和色彩对比。他的诗呈现出了景物之间的明暗关系,这也是后谢灵运时代,鲍照描写自然山水的特色。 

4.鲍照宦途不定,时刻奔波在广大的天地间,漂泊的行旅、感慨郁积的心境、广阔的天地投射到诗歌里,就自然呈现出了天地之间渺茫的风景。

5.谢灵运奠定的山水诗的特点套式很快被后继者改变了,原因是由于这些诗人生平履历、出身背景以及人生感触都各不相同,因此看待山水的角度也截然不同,形诸于诗歌,自然就形成了各自的差异。可以说,谢灵运奠定山水诗架构的同时也宣布了它的死亡。与其说鲍照是继承谢灵运的山水诗人,不如说他是赋予山水新风貌的诗人。 

32.3边塞诗的成就

 
1. 中国文学史上,鲍照是上第一个写合乎规范的边塞诗的诗人。

2.南宋.朱熹《清水阁论诗》:
《选》(《文选 》)中刘琨诗高。东晋诗已不逮前人,齐梁益浮薄。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如“腰镰刈葵藿,倚仗牧鸡豚”,分明说出个倔强不肯甘心之意。如“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尾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分明说出边塞之状,语又俊健。 

3.有学者认为边塞诗的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采薇》《六月》等就是边塞诗,但真正对唐代七言歌行体边塞诗有奠基作用的还是鲍照的《拟行路难》。如《拟行路难》之第十四首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yǎo)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 kǎn)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4.关于边塞诗的部分观点:
(1)王文静先生认为,如果想要建构边塞诗史,就要以南朝运用汉代典故的思维模式为起点。南朝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运用汉代的典故,运用汉代典故烘托、加强表达。南朝的边塞诗也都是建立在汉代的历史背景上,而所涉及的地点就是长城。谭优学先生进一步指出,边塞的范围就是长城一线到河西、陇右一带。 
2)边塞诗分为两种,一种是亲历型,一种是想象型,其判断标准就是诗人是否有亲历疆场的经验。广义的边塞诗是包含想象型的,南朝的边塞诗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而缺少亲历型,可是诗人可以运用心灵的想象来加以超越,于是偏安江左的文人把北方的边塞异域投射到诗歌里,并以汉代作为时间坐标,也就形成了想象型的边塞诗,其背后反映了南朝诗人对于中原的留恋以及恢复北地的愿望。 
3)严格的边塞诗诗人必须有戍守边塞山关和荒漠营地的生活体验,即亲历型的边塞诗,唐代多亲历型的边塞诗。 

5.美国汉学家田晓菲《烽火与流星》:
在鲍照以前虽然有一小部分关于征战的诗篇,边塞诗的传统并没有建立,边塞也还没有等于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相较之下,鲍照是边塞诗主要描写北边气候的严寒和战争的艰苦,这事实上也是盛唐边塞诗必备的要件。鲍照也开始选择汉朝作为这些诗篇的背景,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陈思王白马篇》等。这些时空坐标对于鲍照来说,事实上边不仅属于另外一个空间,也属于另外一个时间。 比起说恢复北地,留恋中原,更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边塞诗是南朝的边塞诗人对于遥远的浪漫的异地的构筑。对于南朝诗人来讲,在写作边塞诗的乐趣中可以对于北地苦寒富有想象力的铺张描写,对于他们只在史籍中读到的边远地名进行一一的列举,这是典型的对于文化他者的建构,其目的就是反过来加强自我的文化身份。 

图片

32.4山水书信之始

图片

孙康宜先生指出:第一个把山水要素引进书信体的文类的就是鲍照写于二十五岁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从曹植开始,书信成为传达个人隐秘感情的工具,而且在“抒情”的这个词汇意义上来讲,书信是最抒情的。透过书信对山水风光加以强调、描写,意味着在传统的书信写作方面,某种重要实践的开端——把情感的打发和山水的描写加以糅合,这种写法在鲍照之前的作家中是找不到的。在鲍照去世的一二十年内,这种书信体的写作开始鲜花怒放。 

图片

32.5对赋体的沿革

图片
 
1. 鲍照《芜城赋》(广陵,今扬州):
(1)在《昭明文选》里与王粲《登楼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一起列为游览赋。 
2)《芜城赋》中的句子表现出骈偶化的倾向,开启了骈赋的先河。 
3)《芜城赋》借广陵今昔对比,抒发了怀古的幽情,蕴含了后世的怀古意识。
4)《芜城赋》不仅开启了骈赋的先河,也奠定了怀古题材的特有情态,即对于人类命运的感怀,还影响了唐代京城诗的创作。 

2.《芜城赋》中的怀古意识:
(1)《芜城赋》里面的独白不纯粹是个人的感伤(咏怀,常常是个人的感伤),而是鲍照以悲天悯人的睿智涵盖一切个人的我的我(超越个人的集体观照)。他以权威的、断然的、明确的、客观的态度来说话,而不带个人色彩,犹如历史发出的语言(有人把这种声音称为诗的第四种声音)。
(2)咏怀是歌咏个人生命的悲喜得失;咏史是对个别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做的感怀以及成败的判断;而怀古关注的是众人共同的命运,怀古意识所含射的是社会的也是自然律的生命困境。鲍照通过《芜城赋》对人类的历史做了回顾与前瞻,有感于自然律的不可超越,而兴起生命无常与无望的孤绝之痛,所以他悲悯着众人。 
3)《芜城赋》奠定了怀古意识与怀古形态,同时它也明确了怀古题材形成所必须的要素——古迹。到了晚唐,怀古诗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即一定通过与古迹的关联,来兴发人世沧桑、生命无常的感怀。(咏史不一定跟古迹有关) 

3.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认为,唐代京城诗源于两个文学传统:
(1)东汉的“京城赋”
(2)鲍照的《芜城赋》,由鲍照的《芜城赋》延续下来的京城诗发展出咏怀古迹的传统,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图片

32.6 宫体诗的滥觞

图片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宫体之名,虽始于梁;然侧艳之词,起源自昔。晋、宋乐府,如《桃叶歌》、《碧玉歌》、《白紵(zhù)词》、《白铜鞮歌》均以淫艳哀音,被于江左。迄于萧齐,流风益盛。其以此体施用五言诗者,亦始晋宋之间,后有鲍照,前有惠体,特重于梁代,其体尤昌。” 

2.鲍照是最早创作宫体诗的诗人。他出身庶族,可以没有束缚地采用非正统雅文学的新声俗曲(吴歌西曲),他与汤惠休等人拟作的民歌被视为““淫哇不典正”(沈约等《宋书.乐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这事实上是齐梁宫体诗的滥觞,因而备受批评。
 
3.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变风,指淫奔之词),斯鲍照之遗烈也。
 
4.诗例: 
《中兴歌》:美人掩轻扇,含思歌春风。 、
《代朗月行》:窗中多佳人,被服妖且妍。靓装坐帐里,当户弄清玄。……为君歌一曲,当作朗月篇。鬓夺卫女迅,体艳飞燕先。 

图片

32.7文学中的形象塑造

图片
 
1. 孙康宜先生认为鲍照在文学形象上也有所创发。鲍照描写女性除了描写她们的外在的感官魅惑力之外,也把她们当作抒情的个体,从这个角度来讲,鲍照诗中的女性更活泼,也更爱说话,无形中使女性具有了一些独立性。鲍照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作为知音的女性形象,即男人理想的知心朋友。 

2.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俊,力量的表现;逸,突破常规。
——杜甫用庾信和鲍照来类比李白,无形中提高了庾信和鲍照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