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日常饮食习俗

 茶香飘万里 2013-12-04

  历史上,新兴人日常传统饮食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间吃杂粮,辅食是蔬菜,外加肉食,大多数地区习惯一日三餐,以热 食、熟食为主。解放前,新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食不着腹,衣不蔽体”者比比皆是。虽然自古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盛产各种鱼类、 稻米,但许多农民受官差、徭役、赋税、地租、高利贷等种种盘削,辛苦一年,到头来所剩无几。一日三餐,一般能吃到小米饭,能填饱 肚皮,也算是不错了。春荒死月,大多数农家种点番鬼芋下饭,如番 鬼芋米汤、胡萝卜等。农忙时,一日三餐吃饭或杂粮,个别地方不习惯吃早餐,只吃中餐与晚餐,天堂地区人民习惯于每日三餐吃粥,只 在墟期时才吃一顿饭。建国后,吃饭问题逐步得以解决,吃饭习俗随 之改变。改革开放后,饮食习俗及食品种类日渐丰富。有蔬果类、肉食类、米面类等品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县内城乡居民由以米 面为主的主食型结构,逐步向主、副食品结构多元化发展,高营养食品有所增加。

 

  一、饮食习惯:新兴人“会吃”,饮食嗜好较为有特色,饮食习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 清淡,冬春偏重浓郁。例如吃饭,新兴人喜欢将精细的粮食相互掺合 着做成饭食。新兴人喜爱饮汤,又十分懂得通过各式各样的汤水菜肴炖品来调理身体。不少新兴人都能分析出各种食物是热性还是凉性, 都会知道那些菜寒凉,那个菜上火。


  新兴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因此,平原地区的新兴人的饮食口 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地处山区的里洞、大江、 共成等地群众,由于山区的水质富含矿物质,尤其是含碱性大,碘质少,因此饮食方面比县内平原地区口味要偏重,讲究浓、咸、酸、辣、 香味,秋冬后,喜欢腌臜咸酸味,每家都要制作几坛各种咸、酸、辣 食品,既补其不足,又可备农忙时节、蔬菜淡季吃。在新兴的城镇、农村中,尤其是山区的群众平时除了吃蔬果及肉类外及豆制品等食物 外,一年四季则必备有咸鱼,民谚有:“肉类蔬菜可以缺,咸鱼一味不可少”吃咸鱼是为补身体之不足。

 

  二、饮食特色:新兴的饮食不少独具特色,如新兴狗肉,吃狗肉一直是新兴人的传统。新兴人食蛇的风俗自古有之,吃蛇喜饮蛇酒,新 兴粽仔,以软、香、滑取胜,尤其是味道,据说在广东粽仔中无出其 右者。新兴人食蛇的风俗。炒田螺、黄鳝羹、六祖斋、油炸蜂蛹、苦 脉菜、新兴排米粉、网雨冬瓜、集成三叉坑的莲藕、六祖镇山口村的 苦瓜、坡边大头冲菜、簕竹竹笋、四甲河鲜、新兴东成油粘米等特色 品种。五谷杂粮酒,葛根酒、药材酒、糯米酒、稔子酒、毒蛇酒、黄 蜂酒、香荔干浸酒的“荔桨” 。

 

  三、饮食禁忌:新兴民间在饮食习俗上有不少避讳禁忌,讲究个趋利避害。日常饮食禁忌较为典型的有,除夕的团年饭桌上必有鱼。 “鱼”谐“余”,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吃鱼吃了一边,另一边要翻转过来吃,但开车、划船者忌给盘中之鱼翻身,否则就是不吉利。小孩吃鸡爪,写字手发抖;小孩吃鱼耔,长大后不识数;吃猪尾巴,一辈 子落于人后;小孩不能吃母鸡还没生出来的蛋(俗称未见光的鸡春籽),不能吃鸡的类似鸡心的那个“鸡忘记”。夫妻俩人不能分食梨子,因“梨”与“离”是谐音,吃了不吉利。这些旧俗,在农村一些地方仍 然流行。对妇女的饮食禁忌较多,如吃甲鱼,将来生孩子时,孩子会 伸伸头、缩缩头,容易难产;吃螃蟹,生出来的小孩到时会很调皮;吃兔肉,将来生的孩子会是豁嘴子。这些禁忌习俗大都是与卫生、谦 让、礼貌有关,使人养成人们文明的饮食习俗。在就餐时,新兴人有不少使用筷子的禁忌:如忌筷子长短不同;忌吃饭时食指指向另人;忌吸吮筷子;忌敲击碗碟;忌筷子不停在菜 盘翻来覆去找寻;忌将筷子倒过来使用;忌用一只筷子取食物;忌筷子插在饭中;忌筷子掉落地上,筷子是民间饮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 人们在饮食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是饮食礼仪的延伸,有一定的积极性。


  新兴民间认为许多食品相克禁忌。民间相传以及旧时一些历书上食物相克之类的图表认为,各种食物是有热、凉性之分,认为热性的 食之有火,凉性的食之有寒。如葱与蜜禁忌同食;花生与黄瓜禁忌同 食;柿子与螃蟹禁忌同食;烧酒与生姜禁忌同食;鸡与韭菜禁忌同食;这些说法流传甚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