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摄影名词解释

 大漠收藏 2013-12-04

【转载】摄影名词解释  

2013-11-07 20:04:07|  分类: 分享收藏 |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孤独剑《摄影名词解释》

35相机的由来是德国Leitz(徕兹)公司于西元1925年成功的研发出测距连动式相机并将35mm( 35厘米)摄影机用之底片成功的用在这款测距连动式的双眼相机上用,这个突破是摄影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摄影名词解释 - 孤独剑 - 孤独剑的休闲摄影博客  

    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 
    一般球面镜片光线在进入镜片后到焦平面时在其边缘部份比中央部份容易产生严重的折射与弯曲,此现象会导致锐利度和对比的降低及光斑的产生而使得影像品质下降,而且光圈越大越严重,所以以收光圈的方式是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但是无法完全消除。而此种因球面镜片所产生的像差称为球面像差。 
    非球面镜片(Aspherical)缩写ASPH,ASP 
    是因应镜片的球面像差会降低影像品质所以设计来改善此一现象的镜片。其设计的原理是改变边缘部份的折射率使其能将光线能投射到同一焦平面上。 
    慧星像差(Coma / Comatic Aberration) 
    故名思义就是其圆点的像差型状像慧星的成像品质,这是球面像差经过矫正后在其画面周边最常见的现象。慧星像差可以由收小光圈得到改善。 
    像散(Astigmatism) 
    在画面中央部份可以成像但在离中央越远时其由点光源投射至焦点平面上时反而成一直线的的影像时此现象就称为像散,就像地球的子午线跟经纬线一样在三度空间的立体面来看时他是一个以中轴为中心的一个有挟角(就像我们座游览车可将座位放倒一样)的半倒的圆,但是在平面成像时就会变椭圆或一直线的显示了。 
    像面弯曲(Curvature of field) 
    这个现象是一个拍摄的物体是平面的可是经由镜头以后在焦点平面时对准中间周边是模糊的,对准周边中央是模糊的,也就是说平面的画面变成凹凸画面了就像平面的镜子变成路口的凸面镜一样。 
    变型像差(Distortion) 
这又分两种一种叫做桶状变型(Barrel故名思意就是将四方型拍出水桶状)跟枕状变型(Pincushion故名思意就是将四方型拍出的四边都像枕头一样凹下去)变型像差,像散跟像面弯曲都是无法由收光圈来改善的必需要由光圈位置的设计来改善。 
    色差(散)(Chromatic aberration) 
    当一般肉眼所见之光线经过不同介质(三棱镜)时会使得光线内的不同频率的光波产生不同的折射而将光线分解出由红到紫的彩虹光谱而光线经过光学镜片时也会因这种现象而产生光谱不同而无法使光线落在同一点上而产生色差造成晕开使得彩色影像模糊不清,然而借着一些不同折射指数及不同色差(散)标准的光学镜片就可以将这种色差校正使其波长能投射到同一点上,此种设计称为消色差。然而在色差校正的过程中会产生中波长的矫往过正而出现次色差(Secondary Chromatic Aberation)现象消除这种现象以萤石镜片的效果最好。而镜头的矫正大都针对蓝紫色跟黄色光谱。 
    色像差分光轴色像差(Axial Chromatic Aberration) 
指的是光轴上的实际焦点跟理想焦点产生位差所产生的色彩松散跟光斑)跟倍率色像差(Chromation difference of magnification这是指画面因放大倍率的不同在四周因色散所造成的加框的现象)两种。 
    萤石(Fluorite) 
    或称氟石是一种天然的化石,化学成分是氟化钙。萤石和光学玻璃相比,萤石有低折射率,低色散等优点,但在实际的运用上因为有其困难度跟经济因素存在,所以不可能使用。然而在光学上所使用的所谓光学玻璃都是以二氧化硅(Silica)为主要原料并且加入氧化钡(Barium)或镧(Lanthanum)之类的添加物,于镕炉中以高于1300度的高温溶解后,再以极慢的降温方式使其由液体凝固为固体。 
    UD(Ultra 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镜片 
    Canon于1960年底成功的研发出氟钙化合物(Calcium Fluoride CaF2)的人工结晶的萤石,因为成本太高,又于1970年后期研发出相当于萤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镜片,此镜片就是UD(Ultra Low Dispersion)超低色散镜片。此为Canon公司所开发生产的人造萤石镜片,号称二片UD=1片萤石的效果。 
    APO(Apochromatic) Leica Sigma Minolta 在NikonED(Extra low Dispersion)及Tokina的SD SLD…等都是低色散或消色差的设计。 
    解像力(Resolution) 
    指的是镜头对拍摄物成像在底(相)片后的还原能力。 
    反差(Contrast) 
    指明暗对比所造成的清淅范围大小,在彩色来说还有所谓的色彩浓淡的分色能力。能够容纳明暗对比越大的镜头其所表现的细节越丰富,相反的如果所拍出的作品如果对比反差很大但没什么细节的镜头就不是一个透光性很好的镜头。 
    光斑(Flare) 
    镜头内因镜筒或镜片反射所产生的光线到达底片后造成画面灰朦的感觉(所谓的翳雾)降低了作品的清淅度这就是所谓的耀光或光斑了。 
    鬼影(Ghost Image) 
    这是一种在强光进入镜头后一排晕开的光斑的现象,像是幽灵一样的鬼影所以取名为鬼 影。 
    渡膜(Coating) 
    在光线通过镜片时因介质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折射率而镜片与空气接触的界面上约有5%的光线反射,而这个反射也是光斑跟鬼影所以产生的由来,为了使这种反射不至于影响镜片透光率的减少所作的处理,这种加膜的处理就叫做渡膜。渡膜的处理是针对不同折射率的镜片施于折射率开√的物质以真空蒸着法(Vacuum Vapro Deposition)渡上一层如氟化镁(MiF2)或氟化钙(CaF2 )的物质使之增加波长的1/4厚度。 
    然而一般太阳的光线内含有多种波长的光线而非单一的所以针对多重波长所做渡膜称之为多重熏膜(Multi-layer Coating)其反射率可下降至0.2-0.3%左右。 
    偏振光(Polarized Light) 
    光其实是一种向四面八方幅射的一种电磁波他会因进入介质密度的不同而反射一些和原来的的幅射波共振而产生一种协波这种光波我们称他为偏振光他跟晴天的太阳光成90°偏振,然而这种偏振光会影响光线进入我们的相机而产生影响测光值的准确度,也会影响作品的色饱合跟黑白照的清析度所以要加偏光镜来滤除这种偏光。 
    线性偏光镜(Linear PL Filter) 
    经过折射的光线偏镜才能发生作用,其作用的原理是在镜片中渡上一层偏光箔膜使得经过折射后单一方向的光线可以通过其余的都反射出去。 
    环型偏光镜(Circular PL Filter) 
    新的相机系统都设计了一个分光镜来提供一部份的光线给测光系统用,所以在加了线性偏光镜后入射的光线经过棱镜再到测光系统时都会出现两次偏光的作用而使得测光系统得到一个错误的测光值,因此就需要不同的光线行进方式的设计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线性偏光以外再加上可以将光波延长1/4的偏光箔来使光的方向呈螺旋状的进行所以称为环型偏光。 
偏光镜的使用会因环境跟折射率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偏光效果例如水37度玻璃小于32度,所以使用偏光镜时都要旋转来找出最佳的角度求得最好的偏光阻隔效果。 
    景深(Depth of Field) 
    当我们在看一张拍好的作品时仔细看会发现在拍摄的主体以外其他的部份也有一些是清析的然而清析又有一定范围,对了这就是所谓的景深。镜头景深的特性有下列几点提供参考 
    1.光圈越小(光圈数字越大)景深越长。2.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短。3.被摄物距离相机越远景深越长。4.被摄物的前景深会比后景深来得短。 
以下这个公式可以大概算出景深的范围 
    前景深=D×F×㎡/(?+D×F×M) 
    后景深=D×F×㎡/(?-D×F×M) 
    D=最小模糊圈直径 F=光圈数值 m=物距(被摄体平面到镜头第一主平面的距离)M=镜头焦距 
    超焦距离(Hyperfocal Distance)或称泛焦 
    通常使用在有景深表(Depth of field scale)尺的镜头较方便,使用的方法是将∞对 在右边的光圈值(假设用16好了)上(景深表尺标示的排列通常是22.16.11.8↑8.11.16.22) 在左边的16所对应出来的数字(假设是0.6米)那就是说其从60公分一直到无限远在人的肉眼看放大到5X7吋的画面在2-30公分下看是清楚的。 
    不过也可以用公式算出泛焦范围=?/D×F 
允许的模糊圈(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肉眼在2-30公分的距离下看1/100英吋的圆或点时是分不出他们的差别的,然而这一现象我们称为允许的模糊圈 
    CCI(Color Contribution Index) 
    被摄物经由镜头在底片成像后还原为作品时其色彩的再现能力影响的因素有三个,一是底片的发色特性二是投射在被摄物的光源色温三是镜头的透光特性。 而CCI乃是指当你的底片特性跟光源不变时镜头因滤镜的效果不同对色彩变化所表示的指数。 
    彩色底片的发色是以白天的太阳光在上早9点到下午3点为止的白昼光为基准设定的。也就是标准色温5500K而日光片也是由此而来的。(Kelvin是色温的单位)。灯光片是以色温3200K为基准所设计的因其接近灯泡的色温所以称为灯光片。 
    TTL(Through The Lens) 
    光线经由镜头到相机内的测光系统来判断曝光是否正确的方式就称为TTL测光模式。经由这种模式跟闪灯配合来达到曝光正常的模式称为闪灯TTL曝光模式。 
    反射式测光(即辉度测量) 
    光线经由被摄物反射后再进入测光系统的测光方式。 
    入射式测光(即照度测量) 
    即直接测量光线照射至被摄物的测光方式。 
    18%灰卡 
    Kodak出的灰卡中灰阶包含了0-19共20格由白到黑的不同阶调,其中M代表了中间灰色调(Mid gray)它的反射式浓度为0.70(大约为18%)。A为纯白色调它的反射式浓度为0。B的反射式浓度为1.60。0-19的每一间隔是0.10的反射式浓度差相当于光圈改变1/3级的曝光量。灰卡是因为早期彩色色阶在黑白摄影时造成一些困扰所定的一个标准。 
    成像圈(Image Circle) 
    镜头对焦到成像焦点时影像清析的范围此范围通常是一个圆所以称为成像圈。35mm的底片对角线是43.2mm所以这个成像圈就必需含盖43.2mm以上否则就会在边角发现影像的锐利度下降的情况发生,所以以同一焦段的镜头其成像圈含盖范围越大其影像品质越好。 
    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这是目前分析镜头的解像力跟反差再现能力使用比较科学的方法,但是近来有越来越多人发现他虽然是一种标准化的东西但有些影像的东西并非标准化能够衡量出来的, 所以他只是个参考值而非全部。 
    这种测定光学频率的方式是以一个mm的范围内能呈现出多少条线来度量,其单位以line/mm来表示。所以当一支镜头能做到所入即所出的程度那就表这支镜头是所谓的完美镜头,但是因为镜片镜头的设计往往还有很多因素影响所以不可能有这种理想化的镜头。 
    MTF的表现通常是以一个平图上有多种不同尺寸大小的线条或图案在多少光圈及多少距离下拍摄所作的分析做成的图表就称之为MTF图了。所以一般要看这种图之前要先了解图中所有相关位置的坐标或线条所要说明的项目是什么才能了解图在说什么。比如说Canon Lens Work书里的MTF图的座标在直的是MTF值(反差比及浓度比)横的是空间频率(单一空间的线数)坐标内的线条有分10line/mm跟30line/mm两种。 
    SLR单眼反光相机(Single lens Reflex) 
    早在西元1676年,摄影技术还没发明以前的一个半世纪就已有使用光学镜头将影像用在一个暗箱中的反射镜反射到一个焦屏上用来复制的方法,后来演变为在相机后面加上一个片盒,其放置底片的距离跟反射到焦屏距离一样而形成。也就是120mmSLR单眼相机的由来。这种相机在西元1861的Sutton使用皮腔调焦方式后第一台的单眼反光相机就此诞生了。 
    对焦系统(Focus System) 
    一般镜头的对焦使得影像能清楚的投射在焦点的调整焦点方式称为对焦系统,然而除了整组(全部的镜片)一起移动对焦以外还有只移动前组镜片前对焦系统,但是这两种的对焦系统在长焦距(或是望远)这种大口径的镜头时因其整组镜片或是前组镜片的大小跟重量都会影响对焦时在转动镜组时的困难度跟下方便性所以就出现了只移动内组或后组的较小镜片来达到合焦的效果。 
    IF内对焦系统(Internal Focusing) 
    对焦时只移动内组镜片所以镜头的长度不会因为对焦的变动而变长或缩短有。好处是当要使用偏光镜时不会因为镜片的转动而影响偏光效果。也因为其镜身长度不会变所以比较合适微距拍摄时打灯的需求。 
    RF后对焦系统(RetroFocus) 
    大多使用在广角镜上应用,其设计就是只要移动后面一组镜片组就能使得影像的对焦清楚,所以他的前组镜片也是不会转动的,又其镜头的长度也是不会因为对焦而变长或缩短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