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哈佛医学院

 喜欢收藏001 2013-12-04

走近哈佛医学院


哈佛是世界排名首位的顶级大学。其中,医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在普通人心目中分量倚重。

走近哈佛医学院


    哈佛医学院虽然也在波士顿城内,但与哈佛大学本部有一段距离。孩子开车到这里,把我放下来,约好时间,便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我喜欢这样,一个人拍片自由尽兴,不至于心存旁骛。

走近哈佛医学院


    因为在城里,校园集中,建筑物体量高大,不像某些位于小镇、郊区的大学那样掩映在茂密的树木中。医学院的行政楼在校园前方正中央位置,拾阶而上,抬头仰望,廊柱高耸,巍峨矗立。

走近哈佛医学院


    接触过几位医生、律师,对相关方面的情况了解一些。美国医生培养机制与中国有很大不同。首先,美国医学院招生起点为取得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也不乏硕士,而且均非医疗专业,但所学必须有规定科目,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等。

走近哈佛医学院


    其次,招生人数控制得十分严格。哈佛医学院每年仅招收130人,美国最大的医学院每年招收人数也不过200名左右。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教授指导到位,培养出优秀人才,也不会导致就业困难。不像中国大量招生,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人的不负责任。

走近哈佛医学院


英美医学院毕业生一般都会获得博士学位,所以,医生与博士的英语单词是同一个:Doctor

走近哈佛医学院


    取得博士学位并不算完,还必须做7年的实习医生以及1年的异地训练,合格后才能够成为主治医。可想而知,医生在美国虽然属于高收入阶层,但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实属不易。
    曾经问过一位华裔实习医生想不想去中国发展,经济会宽裕得多,
生活也丰富多彩。人家回答,美国人际关系简单,只考虑医患之间的问题就可以了,不喜欢中国的灯红酒绿,不喜欢无聊应酬,不适应八面迎逢,惧怕医闹,担心把持不住出绯闻影响家庭和睦。据说,美国医生到香港没有行医资格,尚需重新长期学习培训,这就涉嫌本土保护主义作祟了。

走近哈佛医学院


    实习医生也叫住院医,没有独立手术资格,工作是很辛苦的,早上4、5点钟出门晚上7、8点钟下班司空见惯,一般人叮不住。闻知如此,我大发感叹:这不是违反劳动法嘛,万恶的资本主义啊!人家却说,此乃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医学院的门槛很高,想进来的人多得是。

走近哈佛医学院


    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学费高昂,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得起的,多数学生需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毕业以后再逐步偿还。牙医学院独立于医学院之外。

走近哈佛医学院


    哈佛医学院建筑物外立面均为大理石。据说当年纽约某著名博物馆在欧洲订货,后因经济危机财政困难,便开始玩赖,哈佛医学院趁机压价,买下了这批大理石。图为图书馆。

走近哈佛医学院


    美国医生的就业体制一般分为两种:其一,学者型,在医学院及其附属机构工作,临床、教科研一体化,有技术头衔,例如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经常参加学术活动,社会知名度高;其二,加入专业协会,被派遣、雇佣到地方医院,或者独资、合伙开诊所。后者的收入比前者可观,有的甚至高出数倍。这就看当事人追求什么了。

走近哈佛医学院


  实习医生月均收入几千美元,主治医生的年薪从二三十万到上百万美元不等。

走近哈佛医学院


问过医学院的人,竟然不晓得这尊雕塑含义。我猜测,盾牌暗喻医疗,意为抵制疾病,保障健康。

走近哈佛医学院


    美国医生的又一个不同之处是,在小地方小医院工作,收入反而比大地方大医院高。究其原因,大医院需要承担公益性医疗,成本高。这就在客观上均衡了医疗资源。

走近哈佛医学院


    据说在哈佛医学院工作10年,进入排队序列,等待晋升副教授的人员尚达千余。不像中国,技术职称泛滥成灾,英语只懂OK、Yes、Hello,没有学历、没有业绩,造假也可以教授级。

走近哈佛医学院


    美国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彻底的市场经济,看病贵,但有医疗保险即可保无虞,更不会发生没有钱便见死不救的情况。退役军人不必缴纳医疗保险,就医几近免费,但需在指定医院。
    这是医学院外街景
有地铁,交通方便。

走近哈佛医学院


据说,哈佛医学院亚裔学生比例高达25%-30%。本幅和下面两幅图片为手机拍摄。

走近哈佛医学院


医学院周边有很多医院,都是全美排名靠前的。下图为期刊阅览室。

走近哈佛医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