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天斗传奇,慧光大易

 文野 2013-12-05


天下庙会,名目繁多。沿海一带有龙舟会、妈祖会、海神会、天狗会;塞北高原有风筝会、金鹰会、赛马会、斗牛会。人都根据所处的地理特点,久而久之沿袭而成。独此中原地区,地理特点不太明显,偏又生出许多奇怪的庙会来,仅在长治一带就有破鞋会、媳妇会、太君会、罗汉会种种名堂,让人听去难猜难解。这里要说的是“黎城赵店讨吃会”。“讨吃会”就是要饭的贫困阶层有组织或无组织的一种集会。哪么讨吃为什么要在赵店结会呢?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明朝后期,从神宗到熹宗,先后重用宦官魏忠贤和大学士张居正执掌国事,专横主义的封建统治达到了惊人的地步,皇帝把大量的土地赐给贵族、功臣和宦官,地主官僚也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农民十之八九沦为佃户。地主向佃户征收沉重的地租,加之政府为了同辽东的后金作战,田赋骤然增加,而地主又采取各种手段把田赋转嫁到农民头上,农民常常是倾家荡产也交不起“皇粮国税”。

1628年,陕西北部遭灾,农民为了生存,吃草籽、树皮,甚至吃白石粉,已经到了生死的边缘。官府仍以严刑拷打,向他们催租逼税,农民忍无可忍,纷纷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在几十支起义军中,规模最大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163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转战山西,明官府调集了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陕西五省军队围攻起义军。在此危急关头,山西忻州有一人前来参军,此人姓张名天斗,字仲宿,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但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才智出众,谋略超群,加上他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对挣扎在生命线上的贫苦农民特别同情。久闻李自成招兵纳士,杀富济贫,有心归顺,但恨无缘相见,今知李自成兵困山西便毅然投在李自成帐下。李自成听说张仲宿是个了不起的术士,便单独召见了他。当他们谈及天下大势时,张仲宿说:如今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皇室外不能卸敌,内不能恤众,致使天下生灵上不酬“辽饷”下难度灾荒。我等既举义旗,必当除其弊端,抚恤黎民,均田免税,使耕者有其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方不负天地生灵之所望。李自成闻此高论,大加称赞。任张仲宿为帐前幕兵。随即在山西一带大力宣传“均田免税”的口号,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支持和拥护,所到之处百姓皆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当时到处流传者一首歌谣:想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同时,沿途百姓都纷纷报名加入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义军的实力急剧壮大。
一六三五年初,起义军十二家,七十三营的首领通过了李自成的提出的建议,联合想来共同对付官兵,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东西两道防线,杀退了官兵的四次围攻,打破了官兵的围剿计划。但是,就在第四次突围中,李自成被敌兵弄瞎了一只眼睛。回帐后,张仲宿见状大惊,叹息曰:自成退归林下“吾观天象,此鹿难死你手,不如及早抽身,以图安身立命,”李自成见自己的队伍日益壮大,所向披靡,不但不把张仲宿的话放在心上,反而对他日渐疏远了。后来起义军南渡黄河时,张仲宿和李自成不辞而别,就隐居在下桂花村高启禄家中。直至义军开赴河南、湖北时,张仲宿才在黎城露面。在此期间,高启禄一家人见张仲宿身材魁梧,谈吐不凡,每日以上宾款待,似此数年,略无懈怠。仲宿也不以为然,不但自己在高家吃住,有时在街上见有乞讨者,便请至高家,认作朋友,少则数日,多则数十日,高启禄一家也不嫌弃。一日,仲宿与高启禄闲聊:“我来你家已三年有余,虽有数百名穷朋友来此打扰,你家中老小都以礼相待,实可谓信使可覆器欲难量。我深信祸由恶积,福因善庆的道理,象你这样的为人,应该得到好的报应。在下贫穷潦倒,无以奉报,少时读过几本地理,略知一二,前几日曾到你家祖茔闲走,见气数已尽,意欲替你另选一穴茔地权作报孝,不知尊意如何?

启禄见说大喜道:“我虽不才,从你的言行举止中,足见你是个满腹经纶之大才,今既愿荫与老朽,便劳你费心了。仲宿说道:“凤翔龙舞者,富贵显荣;含而不露者,福寿康宁;背实面空者,儿女昌盛;卧虎藏龙者,才艺可恭。不知恩主意欲如何?高启禄思道:“做官者人侍候,招人妒忌;为艺者侍候人,劳我身心。二者皆非我愿,纵儿女昌盛又何益哉?唯福寿康宁可取。自此,张仲宿踏遍黎城山水,为高家选择茔地,并不让主人陪同,只他一人爬山涉水,夜宿晓行,或数日数十日不回靠讨乞度日。当时由于朝廷昏庸,外侵内乱,战火纷纷,沿街乞讨者络绎不绝。有一次,他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傍晚他刚从一户人家讨得些干粮出来,正好碰上李拐子。李拐子原名李三,因得了一场病,起来后两条腿便处于半瘫状态,行走十分困难。前年父母双亡,留他一人无法度日,只好出门乞讨。由于他行动困难,常常整日讨不到一口饭。这时他正打街头向前蠕动,碰到张仲宿从一户人家讨得干粮出来,便呼了声:“张大哥,可怜可怜我吧。”仲宿一见是李拐子,把讨来的干粮全给了他,自己却一天没吃东西。由于张仲宿常把乞来的干粮散给比他更艰难的人,他也就免不了屡遭饥饿之苦,好在张仲宿深通医术,见谁家有病人,便主动上门诊治。看后写出方子,装在身上,一边到野外看茔地一边采些药来,依法炮制,使不少贫民解除了病痛。他的医术常常能起到药到病除之神效,又从不取人家医药钱,老百姓对他十分感激和钦佩,经常有人做些好吃的送他。这样一来,只要他碰到的乞丐都能得到他的接济。当他露宿到野外时,常有一些乞丐陪着他,他们谈一阵当今的腐败,说一阵人民的疾苦,谈得非常投机,其中有不少人和他交上了朋友,他成了病人的救星,穷人的领袖。

秋去冬来,转眼又是一年,张仲宿寻至东社村后马鞍山下,有一地名叫小角儿,这里面对漳河水,背靠马鞍山,可谓寿似不老松;南北群山环列,可谓康健褒大;中间奇花异石,可谓天赐清宁。张仲宿仔细审视,周围山脉龙腾虎伏;中心盆地隐气藏精,考其地名又头角毕露,乃福中隐贵之征也,当为十七世冠裳门弟,三百年诗礼人家,非阴德无限者无福领受。回顾高启禄之为人,忠诚厚道,勤劳俭朴,气量宽宏,济困扶危,他的心蒂和这穴墓地也着实般配,吟诗一首曰:

           世态堪嗟比石顽;

           穴由心造不出山。

           灵机到处天机见,

           阴德无限岂易攀。

张仲宿勘定这穴坟墓后,高启禄立即兴工,将其祖茔移至这里,立碑于墓前,把张仲宿吟之诗刊刻于碑上,落款为“祁县张仲宿”,并在下桂花村里建一牌坊,上书“十七丗冠裳门第,三百年诗礼人家”。高家迁茔一年之内,地脉感应,万事顺遂。其子高承德中举,启禄外出做了几次生意,皆上景入时,大获其利,转眼间便成了当地之富户。而张仲宿因给高家点了正穴,折了阳寿,身子随着高家步步兴旺而日渐衰弱。1639年,正值春寒料峭之际,张仲宿知自己不久要离于人世了,对守候在他身边的高家父子和讨吃朋友们说:我死后,棺木愈薄愈好,厚了我便没法超脱苦海。什么仪式也不要举行,只是在第二天抬着我的灵柩向东南奔跑,跑出去愈远愈好,棺木在哪里着地,便在那里立茔埋葬。到了周年那一天,还望启禄兄弟送一轩小米去我的坟上分给我的穷朋友,就算你们积下了无限阴德。”说完,气绝身亡。时值当年之惊蛰。高家老少及众乞丐都痛哭流涕。他们遵照张仲宿的遗嘱,找来了上好的木材,做成了薄薄的棺材,找了八根结实的抬杠。第二天一早,有十六个人抬起直向东南奔去,行至赵店村东的山凹里,突然八根一齐折断,众人就在这里挖了坟墓,将张仲宿埋葬。

张仲宿之死,引起了当地百姓,特别是众乞丐的极大悲恸。到了第二年惊蛰这一天,前来赵店凭悼张天斗的人成千上万,乞丐们爬在张天斗坟上叨念着一年来的悲惨生活,哭诉声震荡着整个山谷。却说高家父子这天打早起床,父子二人抬了轩子,用牲口驮了小米匆匆向张天斗的墓地赶去。他们一到赵店村,就听到山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哭声,父子二人不禁怆然泪下。到了坟地,只见仲宿墓四周爬满乞丐,经张仲宿看过病的乡亲们想来给他烧个纸,只好跪在老远的地方焚香参拜。高家父子来后,乞丐们见是张仲宿的恩主,让开一条路,高家父子来到墓前,跪在地上焚香烧纸完毕,高启禄读祭文曰:仲宿贤弟,恕我来迟,汝既身亡,遗恨无极!吊君所学,高才绝艺,满腹经纶,不逢时世。吊君方略,帐前献计,均田免税,大得民心。吊君神智,未卜先知,黎邑一战,识破天机。吊君大德,济困扶危,不图报福,不为利润,德被乡闾,阴庇方邻,名扬千里,恩及万民,惜乎命短,紫夜归神。奈我凡民,孰不伤心?能解我心,从此天下,谁是知音?吾虽愚顽,体察汝心,但愿天下,更无饥民,遵汝意愿,送来小米,承尔衣钵,振尔德音,祷君有灵,九天垂恩,常奠灵位,永祭金身!
启禄祭毕,众乞丐随其伏地大哭,一个个泪如泉涌,哀恸不已。前来烧香的百姓见状,都含泪前来劝说,大家才起身。高家父子把带来的小米分给在场的乞丐,谁知那一轩子小米一直分一直没完,直到最后一个来时,轩子才被分空,他们已是几天没吃到东西了,分了这么多的小米,高兴极了,就地烧水做了锅米饭。说也奇怪,那李拐子两条腿本来就不好使唤,加上这几天守在仲宿墓上,没讨得一口饭下肚,心想越发饿的要死了,好到冥间找仲宿哥哥去。谁知这米饭刚下肚,便觉有一股热气周身流动,那脉络顿时舒展了许多,试将身子站起,又觉得脚下生风,抬脚走时,竟没了疼痛。自去盛了第二碗米饭送给了张三兄弟。在场的人见状,都说必定是仲宿哥哥显灵,大家又找一耳聋老人试时,米饭刚吃几口,便觉耳际震震有声,吃完半碗米饭后,即能清清楚楚听人讲话。

这一奇事传开之后,震动了周围数县的百姓。第二年春惊蛰这一天,远近的老百姓都背上小米来这里换取灵米。他们知道这种米只用一把就行,却有意背来许多,以表自己的虔诚。自此以后,赵店村每年惊蛰都举行庙会,谓之“讨吃会”。村里人又不断为张仲宿修墓,后来还立了碑,上书“古坟爷之墓”五个大字。村里每年选派几个忠厚长者来这里主持祭奠,将所收的小米分散给所有的乞讨者,乞丐们在这里得到的小米足够半年食用,加上自己劳动所获,沿街乞讨者逐年减少。但是发富了的贫民永远也不会忘记张仲宿生前死后的大恩大德,每年都带上小米来祭奠。由于送米的逐渐增加,要米的逐年减少,赵店村便可利用收下的小米舍戏、搭彩棚,使得“讨吃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热闹,至今还盛行不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