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好教与学的“生态平衡”

 玉露清雨 2013-12-05
教师常常注重课首教学情境的创设,因为这是教学的环节。而对教学的整体生态环境缺乏琢磨,其实这是教学的大节。    

教学环境也是一种生态环境,起决定因素的是其中的“生”态。要保护好教学的生态平衡,就必须协调好教学的“五行”。


    《易经》中的五行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万事万物皆具有金木水火土的形式和形态。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在建筑装饰中,原材料就需用到实实在在的“金、木、水、火、土”,而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又要讲求和谐与平衡,这恰与五行的平衡理念相吻合,“金木水火土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由此得来。
    我们的教学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同样需要和谐与平衡。那么,我们的教学需要怎样的“金、木、水、火、土”,以及怎样做到相互之间的协调,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金”—让教学价更高    
 
    “金”的意象,不难让我们想到金光闪闪的高贵。这不由让我们联想到教学的价值问题。
    1.教学需要“金果子”
    教学需要让学生得到什么?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的涉及教学价值的问题。教学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方法,更应该让学生产生智慧、产生思想。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的是“一招一式”,而缺少的是“举一反三”。
    对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就题论题”,而应尽量“借题发挥”,延长向外拓展知识的触角半径,在接触面积的不断增加中,丰富学生的思想容量并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自己的思想,这就应该是我们的教学需要让学生摘取的“金果子”。
    2.教学需要“金点子”
    学生的智慧、学生的思想,应该表现出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能看到别人看不透的内容、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方法、能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见解。创新是学生思想进步的一种反映。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的是“异口同声”,而缺少的是“异口异声”。
    对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总满足于一些封闭性问题,让学生“说一不二”,而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三道四”,敢于说出自己的存疑性意见,敢于说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敢于说出自己的创造性方法。让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这样教学就会时时闪现思想的“金点子”。
 
    “木”—让教学势更强   
 
    “木”的意象,不难让我们想到拔地而起的生机。这不由让我们联想到教学的活力问题。
    1.教学需要“叶的衬托”
    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剩下一副知识的骨架,例如,语文只是“语言+文字”,数学只是“数字十算式”,这样只会让我们的教学“贫血”。它还应该被赋予生活的气息、时代的烙印,它还应该融人师生的情感、知识的互通,这样的教学才会“枝繁叶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的是“白底黑字”,而缺少的是“五颜六色”。
    对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呈现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无限风光,让学生在平常生活中观看到知识的画面,然后让他们在知识画面中欣赏到知识的风景,最后使他们在知识风景中领略到知识的意蕴。“绿叶对根的情意”在于它能把知识教学衬托得更加有趣味和更加有滋味。
    2.教学需要“根的深入”
    我们的教学不能留恋于表面的“欣欣向荣”,而应该始终不忘教学的根本。我们固然要让“山是山,水是水”—教学的“纯净水”状态走向“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教学的“矿泉水”境界,但最终应该让学生明确“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例如,语文最终还是语文,数学最终还是数学。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的是“繁花似锦”,而缺少的是“叶落归根”。
    对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做“加法”-—添加辅助学习的材料、添加激发学生兴趣的作料,过度后可能会导致教学的眼花缭乱甚至本末倒置,使教学得不偿失。我们的教学应该自始至终贯彻“形散神聚”或“形似神聚”的治教方针,让“繁花”成为“根深”的养料。
 
    “水”—让教学流更长   
 
    “水”的意象,不难让我们想到随遇而安的灵活。这不由让我们联想到教学的生成问题。
    1.教学需要“水的灵动”
    我们的教学常说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教师、备学生,其中最难备的是备学生。我们的课是给学生“看”的,要让我们的教学灵动起来,就必须在备学生上做到心中有数,让教学真正成为生本教学和生成教学。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的是“计划经济”,而缺少的是“市场经济”。
    对此,我们应该让教学设计从重“设”转向重“计”,计量学生已经学了什么、已经会了什么,计较学生可能说些什么、可能做些什么,增加教学设计的弹性。其中,先学后教、先聊后教、先问后教、先试后教、先考后教等事先摸底可能是使教学更具有“人情味”的一些做法。
    2.教学需要“水的包容”
    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有交流就需要倾听,要倾听就需要等待,要等待就需要教师有耐心,对学生的行动、语言、思维的迟缓或迟钝能有包容心。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的是“一气呵成”,而缺少的是“延迟等待”。
    对此,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仅仅为了正确答案或预设答案尚未得出,才不得不等待学生自己说出来,我们还应该在正确答案或预设答案揭示后,也能等上一等,留给学生讨论、评价、消化的时间,不能如获至宝般地迫不及待地匆匆前行。多等一分钟,教师可能少说一句话、少讲一道题,但给学生的收获可能就不止这一分钟。
 
    “火”—让教学情更烈   
 
    “火”的意象,不难让我们想到热火朝天的温暖。这不由让我们联想到教
学的情景问题。
    1.教学需要“热情”
    教学的情景应该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的知识才会有感情,这样的课才会感染人、感动人。学生心动了,就会有积极的行动。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的是“一本正经”,而缺少的是“热情奔放”。
    对此,我们一要追求教学的“现实主义”,寻找教学的有用之“材”,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成为有“识”之士;二要追求教学的“浪漫主义”,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情场”,让学生成为有“情”之人。这样智商与情商双飞,学生才会成为有用之“才”。
    2.教学需要“热心”
    教学需要“一个好汉三个帮”,教学需要“热心肠”。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相互碰撞的机会,让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或思想的“争鸣”,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的是“彼此合坐”,而缺少的是“彼此合作”。
    对此,我们的教学要发扬“集体主义”,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充分利用集体的舆论激励学生,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造福学生。让学生在“手拉手,心连心”中你追我赶。这样,学生才会在既是学习的朋友又是学习的对手的双重身份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学”。
 
    “土”—让教学质更实   
 
    “土”的意象,不难让我们想到脚踏实地的淳朴。这不由让我们联想到教学的本质问题。
    1.教学需要“土的质朴”
    我们的教学需要“原生态”,需要一种“自然美”。我们的课堂反对排练、反对包装、反对作秀,别让外在的功利“污染”了我们的教学。我们不必过分在意课的结构、课的时控,而不顾学生的感受。课,不能不像课,但也不要太像课。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的是“教师的满意”,而缺少的是“学生的随意”。
    对此,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意于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教学形式是否多样、教学环节是否流畅、教学手段是否先进,而应多问问学生“不需什么”“还需什么”或“急需什么”,以此配置或改进教学的“菜单”。或许这样的“菜单”不成体统、不像模样、不够规格,但这种不太像课的课只要是追随了学生的心意,让学生学得满意,这就是最本真、最本色的课,应该是教师最大的满意。
    2.教学需要“土的质地”
    泥土,有人说它有点脏,由此追求一尘不染;有人说它有点俗,由此对它不屑一顾。但我们不能忘记,是它造化了世界上这么多生灵。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成为一种造化人的“土壤”,教学的方式“粗犷”一点吧,让学生在“东西南北”的空间中自由成长,教学的内容“粗糙”一点吧,让学生在“跌打滚爬”的磨炼中自然成熟。我们的课堂,有时不缺的是“教师的遗憾”,而缺少的是“教学的遗憾”。
    对此,我们的教学要不怕学生说错话,因为错话可以成为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提高认识;我们的教学要不怕学生做错题,因为错题可以成为学生评判的题材,让学生吸取教训。同时,我们的教学可以创造一些教学的“遗憾”。例如,挖一些让学生不喜欢的“疙疙瘩瘩”的泥坑,增加学生犯错的体验,让学生有“吃一堑,长一智”的刻骨铭心。在此意义上,我们的教师不必为自己无法让学生不犯错误而感到遗憾,而应该为能让学生不犯相同的错误而感到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