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信息网

 个人小书吧 2013-12-06

[]采用微电解+ABR+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处理苯甲酸。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微电解对废水进行预处理,不仅有效去除了38 %COD,还大幅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微电解出水经ABR 厌氧生物处理,COD 去除率达75 %;最后经过二级接触氧化处理,出水COD 100 以下,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关键词]微电解;ABR 厌氧生化反应器;接触氧化;废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2)04-0115-02

Treatment of Benzoic Acid Wastewater by Microelectrolysis-ABR-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Gao Honggang, Shi Chaoqun, Wang Wei, Xu Linlan

Abstract: Microelectrolysis-ABR-Contact Oxidation Process wa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benzoic acid wastewater.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rate of COD is about 38 % with -microelectrolysis, and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the wastewater is greatly improved. In ABR, the removal rate of COD was 80 %. After treatment by two-stage contact oxidation, the COD in final effluent was less 100 mg/L, which can meet the first grade discharge standard in Integrated Sewage Discharge Standards(GB8978-1996).

Keywords: microelectrolysisABRContact bio-oxidationwastewater treatment

化工废水一直以来都是废水处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苯甲酸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医药、食品、化工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苯甲酸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开发有效的处理方法具有社会和经济意义。由于苯甲酸是具有毒性、酸性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如果直接采用生物处理工艺将对微生物产生抑制性或毒性。该废水传统的处理方法包括:萃取法[1-2]和大孔树脂吸附法[3-6]

综合考虑废水的处理成本、处理效果等因素,本研究对某化工厂苯甲酸废水采用微电解预处理,该法以废铁屑为原料,经济实用,在去除去除部分COD 的同时,又破坏了苯甲酸的结构,大幅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微电解处理后再进入到生化系统进行生物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及仪器

石灰,H2SO4NaOH:分析纯;

ABR 生化反应器,接触氧化反应器。

1.2 废水水质

实验用水取自武汉某化工厂,废水水质:COD 2000030000 mg/LpH 23

1.3 实验用菌种

ABR 厌氧生化反应器和接触氧化反应器接种研发的高效复合菌种,该复合菌种包括:氧化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eutus)、晕轮微球菌(也称喜盐微球菌, Micrococcus halobius) 、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致金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ureofaciens)、绿叶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硝酸还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核黄素假单胞菌(Pseudomonas riboflavina)、和敏捷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facilis)等,以活性炭为微生物载体。

1.4 工艺流程与装置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1 工艺流程

Fig.1 Technological process

微电解反应器用Φ160 mm×300 mm的有机玻璃制成,加入块状的废铸铁。装入反应器里铸铁先用NaOH 溶液清洗,再用HCl进行活化[7]。反应器底部装有曝气头。

然后,将废水不调pH 直接加入反应器里,每隔1 h 取出一定量的水样用石灰调节pH 910 之间进行搅拌15 min,混凝沉淀后测滤液的COD,并将滤液加适量水稀释作为ABR 反应器的进水。

ABR 厌氧生物反应器为UPVC 材质,中间用隔板隔成四个均等的单元格,总容积为20 L,在每个单元格的底部加入0.5 kg粒径为36 目的活性炭颗粒作为微生物的载体。从上部进水,从另一端的上部出水。进水用计量泵控制流速来控制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约为48 h,每天定时检测出水的COD。加入菌种后,进行一周时间的驯化。

两个好氧反应器均为柱状,容积为20 L,内加2 kg粒径为3080 目的活性炭颗粒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加入菌种后,进行2周曝气驯化,是菌种充分的负载在活性炭上。

1.5 分析方法

COD 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电解实验

微电解设备中的废铸铁的主要成分为铁和碳,铸铁在酸性废水中,随着铸铁被腐蚀不断的溶解,由于铁和碳之间的电极电位差,废水中会形成无数个微原电池。原电池反应生成的H Fe2+等均能与废水中的许多组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能破坏有色废水中的发色物质的发色结构,达到脱色的目的;能使有机物断链,有机官能团发生变化,使废水的可生化性显著提高,为后续生化处理提供有利条件;经过微电解预处理后废水的酸度大大降低,减少了中和剂的使用量。微电解出水加碱调节pH 后,铁的絮凝作用可凝聚废水中的悬浮物,另外,原电池周围的电场可附集废水中的胶体,从而去除部分的COD[8-9]

在不加酸调节pH 的条件下,考察微电解反应时间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2

2 反应时间对COD 去除率的影响

Fig.2 Variation of removal rate of with time

由图2 可知:随着微电解反应时间的增加,COD 的去除效率逐渐升高,但到3 h 以后,COD 去除率基本稳定,不再继续升高,最高去除率为38 %。这是因为刚开始时,废水的pH 较低,溶液中所含的H+Fe2+较多,氧化还原反应剧烈。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pH 不断升高,生成的H+Fe2+逐渐减少。同时,由于微电解材料用的是废铸铁块,表面积较小,所以,反应的时间较铁屑要长,但块状的不易板结。

2.2 ABR 实验

将微电解出水用石灰调节pH 910 之间混凝沉淀后,加入适量的稀释水配制成不同COD 浓度的废水,废水COD 浓度分别为:2000 mg/L3000 mg/L4000 mg/L5000 mg/L6000 mg/L7000 mg/L,用计量泵打入ABR 反应器。一种废水运行5 dCOD去除率达到一定数值后再换更高COD 的进水,当进水达到7000mg/L 后,连续进水12 d。停留时间控制为48 h。处理效果如图3所示。

由图3 可知,COD 的去除率基本是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进水的第1 COD 的去除率均在30 %以上,到第5 天,COD去除率达到了60 %80 %

这说明ABR 反应器里的微生物群体对该废水的生化性较好。当进水COD 达到7000 mg/L 时,更进行了12 d 的进水,从第5天开始,COD 去除率基本稳定在75 %左右,出水基本稳定在1700mg/L 左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后续的生化处理奠定了基础。

3 ABR 实验结果

Fig.3 The lab result of ABR reaction

2.3 接触氧化实验

ABR 出水进入一级接触氧化反应器,停留时间为24 h,废水处理结果见图4。由图4 可见,一级接触氧化反应出水COD 是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COD 去除率基本保持在80 %90 %,这说明接触氧化的处理效果较好。

一级接触氧化出水再进入二级接触氧化反应器,停留时间为24 hCOD 去除效果见图5

实验结果表明,出水无色透明,COD 去除率在80 %90 %之间,出水COD 100 mg/L,实现达标排放。

4 一级接触氧化实验结果

Fig.4 The lab result of the first class Bio-contact oxidation frocess

5 二级接触氧化实验结果

Fig.5 The lab result of the two class Bio-contact oxidation frocess

3 结论

(1)废水较低的pH 有利于微电解反应的进行,在废水不调pH的条件下进行微电解反应,COD 去除率可达到38 %,可生化性大大的提高,为废水的后续生物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2)ABR 进水COD 达到7000 mg/L,停留时间为48 h 时,去除率为75 %

(3)COD 7000 mg/L 以下的苯甲酸废水经过ABR+二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后,最终出水小于100 mg/L,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参考文献

[1]秦炜,王升,梅帆,等.苯甲酸生产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J].环境科学,200425(4)78-81

[2]李振宇,秦炜,黄焱,等.溶剂萃取法对苯甲酸废水预处理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122(5)79-82

[3]朱桂琴,赵娜,郭芬芬.H-103 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废水中苯甲酸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030(4)63-65

[4]朱桂琴,焦晓燕.大孔吸附树脂处理模拟苯甲酸废水的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25(4)14-17

[5]刘福强,陈金龙,李爱民,等.吸附树脂对苯甲酸的吸附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6)3-6

[6]刘福强,陈金龙,李爱民,等.超高交联吸附树脂对苯甲酸的吸附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218(6)522-528

[7]赖鹏,赵华章,王超,等.铁碳微电解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1(3)15-20

[8]任拥正,章北平,张晓昱,等.铁碳微电解对造纸黑夜的脱色处理[J].水处理技术,200632(4)68-70

[9]兰紫荆,王中琪,邓丽娟.铁屑内电解法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720(1)29-33

(本文文献格式:高洪刚,史超群,王伟,等.微电解+ABR+接触氧化处理苯甲酸废水[J].广东化工,201239(4)115-116)

[作者简介] 高洪刚(1981-),男,安徽泗县人,硕士,主要从事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