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婉约批评孔子

 惊涛拍岸849 2013-12-06


 

         现在,让我们把镜头拉向历史的纵深,看一看两千多年前发生的一件教育冤案。孔子是万代师表,被他夸过的人万古流芳,然而被他骂过的人则遗臭万年。被孔子骂得最难听、最厉害的学生莫过于宰予。孔子骂宰予为“朽木”为“粪土”,现在骂人为“垃圾”,这个版权应该属于孔子。那么,为什么宰予让孔子如此光火?答案就在司马迁的叙述技巧里。《论语》和《史记》对这件事都有纪录,一个人看不同的典籍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先看《论语》关于这件事的记载。下面是《论语?公冶长》中紧连着的三段话。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骂宰予前边的一段话是孔子让子贡找与颜回的差距,后边的一段话则是讲“无欲则刚”的道理,这三段话的内容各不相关。那么,如果一个人只看《论语》,自然会这样理解:孔子骂宰予的原因为,宰予偷懒,白天睡觉(昼寝),不努力学习,孔子赞赏好学者,痛恨怠学者。所以得出结论,宰予该骂,孔子骂得有道理。

         现在再来看司马迁在《史记?仲你弟子列传》中的段落安排:

 

    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既受业,问:“三年之丧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故弗为也。”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相对于《论语》的纪录,宰予被骂那段大大缩减,前面则非常详细地记录了一段宰予跟孔子的一场辩论。《论语》中也有这段辩论,但是它被安排在《阳货》一章,所以人们不易在这两件事情之间产生任何联想。孔子的弟子编写《论语》,看似编排没有章法,内容东一斧子西一榔头,实质上也经过精心剪裁,有明显的为老师讳的味道。

         读了《史记》的纪录,人们很容易觉得孔子对宰予有成见,所以才会看到宰予白天睡觉就破口大骂,这只是借题发挥。

         这下答案就明确了。宰予天性好辩,连老师的主张都敢怀疑,就属于孔子不待见的那类学生。孔子很反感这类人,短短的一部《论语》,就有两次出现“巧言令色,鲜矣仁!”,第一章的第三句话就是这个,第十七章的《阳货》中同一句话又出现了一次。学生编排老师的言论时出现这种重复编排的现象的原因,大概是老师把这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留给学生的印象太深刻了。孔子还有很多批评“巧言”者,诸如“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啦,“利口之覆邦家(《论语?阳货》)”啦,不一而足。在孔子看来,会说话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不管你说的内容如何。孔子自己拙于言辞,所以他特别讨厌善辩者。

          这下问题就严重了,孔子骂宰予实际是伺机报复。

          现在让我们看看宰予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宰予不赞成孔子的父母去世服丧三年的主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对精神文明建设不利,君子三年不习礼,不练乐,必然导致礼坏乐崩。

    第二、对物质生产有害,春种秋收,三年不从事农业生产,吃什么呀?

    所以,宰予认为服丧一年就够了(期可已矣)。

 

         孔子反对的理由也有两条:

 

         第一、小孩出生后,在父母怀抱三年才离开,大概是指母亲喂奶要喂三年。

第二、服丧三年是天下共同遵循的准则。

 

         如果我们把这看作一场大学生辩论赛,主题是:“父母去世要不要服丧三年?”甲方是宰予,乙方是孔子。任何一个读者,让你做裁判,你如何打分?我给宰予的是100分,孔子的则是30分。

         宰予的理由充分,有力,而孔子的两条都站不住脚。小孩三岁不吃奶后,还要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关爱孩子那是一辈子的事,难道一个人就要给父母服丧一辈子吗?孔子的第二条是辩论中常犯的逻辑错误,即以权威作为证据,拿“天下之通义”来压人。其实,这也是不符合当时的事实的,很多诸侯国都没采纳这一制度。

         事实上,宰予是孔子弟子中最可爱的一个学生。当孔子问他:“这样做于你心安吗(于汝安乎)?”显然,此时孔子来情绪了,乖巧的学生则可能见机行事,连忙改口,安抚一下老师,好汉不吃眼前亏嘛!宰予则是干干脆脆回答一个字:“安!”扭头就走了。孔子的其它学生,哪一个敢这样对待老师?大家都是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子张听了孔子的一番教诲,立即解下雪白的腰带把孔子的话写在上面。相比之下,宰予确实也太另类了!也难怪夫子光那么大火。

         司马迁是一个非常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但是他很少直接站在前台来评论,很少把话说得很直露,往往是通过对事件的剪裁、顺序的安排来体现他的观点。司马迁在《仲尼弟子列传》的最后说了一句话:“毀者或損其真”,这句话是有所指的,大概说的就是孔子骂宰予“垃圾”这件事。

         顺序影响意义,这反映在语言的各种层次上。前面我们看到了,同样一组词按照不同的顺序组成的句子表达很不一样的意思,组成同一段落的一组句子,按照不同的排列,会给事件很不相同的解读。在这一节里,我们又看到段落的安排顺序也有同样的效果,同一篇章内段落的不同安排,也会给读者很不一样的解读。

         顺序影响语言的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