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朗读?阅读能带来什么好处?|微刊

 长沙7喜 2013-12-07

亲子小编语:专家认为朗读比成绩单、家庭作业和图卡更重要。朗读是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让我们来看看朗读能带给孩子怎样受益一生的东西。

为什么要朗读?

在美国,由全国教育学院与全国教育协会组织,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了“阅读委员会”(Commission on Reading),专门研究导致阅读危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这些学者在儿童发展、语言及学习阅读等领域都很精通。由于学校课程的每一项内容几乎都根植于阅读,因此阅读是所有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核心,这是大家的共识。

      由于阅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训练方式,因此每年大约有超过1200份研究报告是以阅读为研究主题的。委员会耗时两年,详读了过去25年的10000多份研究报告,评估其中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或许有效,哪些无效。委员会于1985年发布了一项名为《成为阅读大国》(Becoming aNation of Readers)的报告。这是25年来最重要、最具“常识性”的教育文献。在主要的研究结果中,有两项简单的论述很震撼人心:

·        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

·        证据显示,朗读不只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里也成果非凡。“朗读应该在各年级都进行。”

专家口中“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意味着,朗读比成绩单、家庭作业和图卡更重要。朗读是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在家里或教室使用都再好不过了。朗读既简单又有效,甚至不需要高中文凭,你就可以用得得心应手。

阅读能带来什么好处?

  一切都可归纳为一则简单的两个层次的公式:

·        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

·        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有什么事能像阅读一样做起来简单却成效显著呢?

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和孩子说话,同样基于以下的理由:树立孩子的信心,带来欢笑,拉近彼此的距离;告诉孩子信息或向孩子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在朗读中,我们还可以:

1.         在孩子的脑海中,将阅读与愉悦联系在一起.

2.         创造背景知识

3.         建立词汇基础

4.         树立一个阅读典范。

让我们看看终身阅读者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许多教育界人士忽略了两项有关阅读的基本“人生事实”。少了这两个定律的相互作用,教育改革的成效将微乎其微。

阅读定律一:人类是喜欢享乐的。  

阅读定律二: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

    现在我们来研究定律一: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人们会自愿地反复去做。我们去自己喜欢的餐厅,点自己喜欢的食物,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电台,探望自己喜欢的亲戚。反之,对于自己讨厌的食物、音乐及亲戚,我们则避之唯恐不及。这不仅是一条定律,更是一个心理上的事实。当我们的感官将电子与化学信息发送到大脑中的“有趣区”或“无趣区”时,人就会作出正面或负面的反应。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一位杰出的动物心理学家,将所有行为分成两种简单的反应:接近与回避。我们接近带来快乐的事,回避带来痛苦或不愉快的事。

      愉快就像胶水一样,能粘住我们的注意力,但只朝喜欢的方向吸引。当欣赏一部电影时,我们就会沉浸其中;不再喜欢时,这种投入的情绪即告中断。这种情况几乎适用于所有我们愿意去做的事。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时,就会发送一个“愉悦”信息到孩子的脑中,甚至将之称为“广告”亦不为过,因为朗读让孩子把书本、印刷品与愉悦画上等号。然而,很多时候,“不愉快”却和“阅读”与“学校”联系在一起。学习的经历可能是乏味的、无趣的、威胁性的与毫无意义的———接连不断的学习单、密集的发音练习,以及一考再考的小测验。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只遭遇到“无趣”,那他的自然反应就会是回避。

   

这种现象将我们带到阅读定律二: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这意味着,阅读就像骑自行车、驾驶汽车或缝纫一样:为了要做好,你必须去实践。你读得越多,就读得越好。

    最近25年的阅读研究证实了这项简单的公式———对任何性别、种族、国籍和社会背景的学生都适用。读得最多的学生,读得最好,成绩最高,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最长。相反,读得不多的学生,就无法很好地掌握阅读。在美国,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大家读书都不多,因此阅读能力都不强。

    为什么不多读书呢?因为根据阅读定律一,美国人在学校生活中获得了太多关于阅读的“不愉快”的信息,在家里又缺少“愉快”的信息,因此削减了对书本的好感。他们对书本避之唯恐不及,就好像小猫躲避热炉子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