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家训》 说修养

 云中漫步者也 2013-12-07

读《家训》 说修养  
  
 
梁启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导师,他的《新民说》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锻造现代国家的前提必须首先要改造国民,他把这种“改造”的任务称作“新民”。“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久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无而新之。”这便是新民之“新”所依据的原则。

“新民运动”以失败告终,新民问题仍是问题。中国近代有关“民”的思考,正是由西方思想所激发的。它是以这样一个日常事理为前提:为什么一个人口足够多的国家抵不过一个像英国这样的“蕞尔岛国”呢?为什么“寡不敌众”这样的常理现在的意义却翻转了呢?愚人只能看见枪炮的厉害,智者却能悟出枪炮之手的分量。

强壮国人的身体固然重要,“营养餐”也无须偏废。但也要防止“东亚病夫”以另一种形式附着于国人健康的肌体上。

偶尔看见孩子拿了一个单行本《朱子家训》,思眼下人心不古,吃肉骂娘,泼米撒面,礼数蒙羞。于是,感慨万端,研读良久,遂成小文。

   不少报道显示,在旅游胜地乱写乱画的现象频繁发生。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礼数,缺少最起码的个人修养和家庭教养,无视公共场所秩序,缺少应有的社会公德,没有一点做人应该具备的勤劳质朴,谦逊诚实,彬彬有礼等素质,而且,中青年人尤甚。见难不帮的,见危不助的、见死不救的、自私冷漠的现象已经数见不鲜了。山在变秃,河在变宽,水在变黄,人在变奸,信仰丢失,道德滑坡,人性残缺。社会上很多人虽然红光满面,大腹便便,却已经患上了十分严重的精神营养缺乏症。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何怀宏叹息说:“我们觉得现今的道德情况确实不容乐观,有时可能还会相当悲观”。

   见怪不怪,耳濡目染,司空见惯。还可以举出许多俯拾即是的事例:

   居民小区门口,有几个老人在下象棋。这年头,有一棋局于巷内街口,已属稀罕。所以,吸引了几位年龄较大的旁观者饶有兴致地在一旁“观棋不语”。这时,一个年轻人风风火火地钻进来堵在围观者前面,指手画脚地“指挥”起来,说甲方应该这样走,告诉乙方应该那样化解。旁观者本来“观”兴正浓,却被挡得什么也看不见了。

   等了一会儿,见他没有走开的意思,一老者轻轻地拉了一下那人的衣角:“这衣服布料还挺不错啊,”那人回头不解地看着他,一旁的老李说:“你把我们挡得什么都看不见了”。那拽衣角的老者搭讪说:“我看不见棋局,却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还看见这衣服布料还真不错呢!”

   后来老人解释,他发现的“重要问题”是:现在这些年轻人,连起码的礼数都不懂了!

   因为上班,我天天要从一个窗前路过。发现这个美满的三口之家吃饭时旁边总是坐着一个胖女人,象在一桌同吃,一细看,她根本没动碗筷。后来知道,那人是这家的邻居,因为丈夫打工走得稍早一点,无所事事的她自己在家里呆不住,简单一收拾,就爱到邻居家串门子。这个时间正是其他家庭吃饭的时间,于是,她就成了一个专职“看嘴”客了。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她坐在吃饭人的对面,不错眼珠地盯着人家的嘴,别人夹菜张嘴时,她也跟着张开了嘴......

   我经常纳闷:她的父母就没有训教过她?最起码,也该在她出去办事时叮嘱她“别赶上人家的饭口”吧!可能,她和她的父母都不以为然?或者这是他们家的“祖传”嗜好?。

   类似的现象还有:在公众场合大声打手机而旁若无人的;不分什么场合,当着众人的面随地大口吐痰的。我在一个麻将场上,听一个青年人回一个电话,说“我在广州出差哪”——瞪眼说瞎话,撒谎都不结巴。这些现象同属于一个道理。要说他们也不违法,只是他们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懂得做人的起码规矩,不懂得“自己方便,与人方便”的传统美德,他们要的就是自己方便,自己痛快就行了,至于别人什么感受,他们全然不顾。

   随着雷锋年代的远去,客车上年轻人给老弱病残让座的情况越来越少见了,发现别人遇到困难出手相助的人也少了,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年轻人不懂礼数,不懂得敬老爱幼,不懂得助人为乐,冷漠无情,缺少爱心,只有私心。本来,敬老让座是道德范畴内的事,而道德行为不是可以强迫的。别人给你让座是美德,不让座也不犯哪家条文,强迫人家让座,或者以愚治昧——坐人家腿上就没有什么道理了。

   那么,道德范畴都包括什么?它约束的又是什么呢?要求上进学好的年轻人到哪去找这个“道德范畴”呢?我发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现代人从幼儿到青壮年,人人身强体壮,甚至不少年轻人大腹便便,大脑发达,聪明过人。可是,看看上面提到的人,听他们言谈,看他们的行为,与他们身体强壮给人的印象很不匹配。

   读小学的时候就听老人说过,有一本书叫《朱子家训》。老人还能偶尔引用个别句子训导我们。比如早晨轰我们起床时就说:《朱子家训》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当我们不珍惜粮食,吃饭掉饭粒时,他们也会念一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老人的教诲到现在让我记忆犹新,时时警醒着自己。有人说《朱子家训》宣扬的是孔孟之道,儒家学说。木兰沙柳以为,如果要规范孩子的言行,让他们懂规矩,知礼仪,尊长辈,尽孝道,还是让他们读一读,背一背,做一做,会受益终生的。因为几千年来,正是这些儒家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一辈又一辈,源远流长,约定俗成,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

   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渠道,许多中青年人有必要补一补父辈溺爱,学校课程设置和校绩追风给我们丢掉的做人的基本课程。可喜的是,现在的中小学课本正在逐步渗透一些礼仪知识,正在逐步“回归”古朴。

在网上,我对《朱子家训》等传统文化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还涉猎了孩子的启蒙文献《三字经》,阅读了劝诫女人守妇道的《女儿经》等。

   这里想重点向年轻朋友介绍一些《朱子家训》给我的启示。

   《朱子家训》是中国古代大儒朱家(朱熹)治家的经验之谈。是劝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的一篇家训,是规范人们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是朱子综一生之学养,完全秉承圣哲祖先的教诲,融合古圣先贤学养精髓,以“修身齐家”为宗旨,给家族子孙的一篇训诫文。网络让我们平常人也享受朱子家教的待遇,学一学岂不荣幸之至!

   家教的主要形式是言传身教。给孩子做出榜样就是“身教”,而“言传”,中国古代的家训是中国家教的一大特色,若从孔夫子庭训儿子孔鲤算起,家训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了。家训就是向子孙后代传授保家护身之法,为人处世之道,经世济国之策的家庭训诫。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像孔子那样教子的《庭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体现了自孔子以来开始形成的中国家训的突出特色。

   流传于世的著名的家训可以随便例举一些:世称贤母敬姜的《论劳逸》、刘邦《手敕太子》、孔臧的《诫子书》、司马谈的《遗训》、刘向的《诫子歆》、《胎教》、张奂的《戒兄子书》、郑玄的《戒子益恩书》、蔡邕的《女训》等等。论治学,以刘邦《手敕太子》、司马谈的《遗训》为最著名。可惜,现代家庭上家训课的实在是凤毛麟角了,或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训课已经“失传”了。

   柏庐先生撰成的《朱子家训》,三百多年来,流布于大江南北,上至文人雅士,下至乡村野老,差不多都能熟诵。这也是很有意味的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它是从儒家处世角度来要求家庭关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点到为止,文质并美,耐人寻味。提到的许多治家准则,虽有时代烙印,至今看来,某些方面,仍体现了家庭美育的规范要求。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朱子家训》全文仅522字,共30句话。背诵下来,比背诵圆周率容易多了。她是从劝勉和诲诫两个方面来训示的。

   劝勉方面,即弘扬善行的方面。诸如勤俭节约、孝悌恕忍,以及读书、交友、教子几个方面。勤如“黎明便起,洒扫庭除”;俭如“一粥一饭,半丝半缕”;节如“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恋”;约如“器具质而洁”、“饮食约而精”。孝悌如“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恕如“遇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乡邻,须多温恤”;忍如“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等不一而足。不知“善行”者,势必不行善;任其发展,谁知不会作恶多端?

诲诫方面,即力戒恶习的方面。包括戒“饮过量之酒”,戒“贪意外之财”,戒“见色而起淫心”;以及“居家戒争讼”、“处世戒多言”等。朱子不但劝诫人们“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同时也对“见富贵而生谄容者”、“遇贫穷而作骄态者”和“恃势力而凌逼孤寡”者进行了无情地鞭挞。恶习不戒者,害人害己;贪财贪色,祸国殃民!

   对照《朱子家训》的某些方面,现在想想,我们这些从经济困难时期过来的人,没有不知道珍惜钱物的。年轻人、孩子们可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吃过苦,没有挨过饿,跟她们说节约,他们以为我们杞人忧天;跟她们说艰苦朴素,他们以为我们跟不上时代步伐;让他们刻苦读书,他们以为我们太迂腐。的确,社会上的青壮年们,物质丰富了,营养丰富了,身体强壮了,可是,社会公德淡漠了,谦虚礼让丢失了,道德情操滑坡了。好像连前几年提倡的“五讲四美三热爱”都不提了。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切向钱看,物质利益高于一切。兄弟之情不讲的有之、朋友之义不顾者有之,更有甚者,有人连爹娘都不奉养了。围场的幼儿教师张国富“捡个聋哑老人当娘养”;银镇农民工李文龙在天津舍身跳水救人,落下了终身残疾。在这个时代,实在令人佩服不已。相比之下,让那些私欲膨胀、“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以己为中心的人无地自容吧!何怀宏分析说:“有些人本身并不是坏人,而是因为处在某种权力地位上,或者某种诱惑中,才做了不正当的事情”,“善意能否变成善行,与氛围和制度的制约有关”。这里所说的“氛围”就包括孩子还没有走向社会时我们家庭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的环境。“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善意”怎么变为“善行”,就要靠家庭的家训,学校的德育正确引导了。人性这东西不是与生俱来的,全靠后天培养,教善就成善,养恶就成恶,善恶到头皆有报。


   我认为:他们身体不缺营养,本质并不坏,但和他们健康的体魄比较,他们好像缺了点什么。细想想,他们缺的是教养,是修养。是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家庭只关心了他们的身体成长,望子成龙,关心备至,或者说是他们所在的学校,只重视智育,只要考分,而忽略了他们的健康心理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他们身体健康了,可是,他们的心理、德行不一定健康。起码,有必要让他们读一读或者补一补诸如《朱子家训》、《弟子规》等几本“小书”,学一学做人的起码常识。每个人都应该淡泊功利,不要眼睛总是盯着钱,认真地向社会媒体树立的道德典型学习,自修一些做人的基本常识。学校也应该摆正“成才”与“成人”的关系。增加一些做人教育、道德教育课程,把传统美德教育按年龄大小,学识高低,做为必修课设置进课表,让传统美德教育回归课堂。不然,有学识而无做人之德,徒有外强中干的体魄。
   今天的中国人,中国的中青年人包括学生最缺的是什么?是来自社会、家庭的正面的系统的约束,是唤起一个公民最起码的责任感、使命感地教养。约束,仅靠法律是鞭长莫及的,是远远不够的。不违法的难道就是正确的吗?难道都应该发扬吗?!你该怎么做,我该怎么做,男的应该怎么做?女的该怎么做?孩子怎么做?老人怎么做?法律最健全的时代,连“常回家看看”都入法了,人却无所适从了。封建社会,女人知道“三从四德”;年轻人知道“种田纳税,养儿当兵”;公务人员知道“忠孝不能两全”;大禹治水,能够三过家门而不入;“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现在,旧的观念被废除了,以人为本了,“本”是什么?是我行我素?是为所欲为?是“人人为我,我也为我”?人,被惯坏了,找不着自己了。普通百姓发牢骚,拿俸禄的在骂娘,吃大肉的不知足,掌重权的搞叛离。“以人为本”好像以他为本了,已经惯坏了一群人。时代呼唤着新的行为准则横空出世,在医疗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人们实现了延年益寿愿望的今天,在物质财富十分丰富的今天,切实充实人们空虚的心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了。快些拯治拯治人们的精神营养缺乏症吧!

  其实,增加人们的精神营养并不难。见今思古,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古时候,为了规范女子的走路姿势,给女人戴上了耳环。耳环也叫“羞耻”,左耳环叫“羞”,右耳环叫“耻”,最原始的耳环是用来规范女子走路姿势的。此举虽有歧视女性之嫌,却启发人深思。在中国古代,连学点起码的技术都靠手把手教,靠口口相传。在科学极不发达,信息极其闭塞的情况下,大字不识的家庭妇女都遵守着“三从四德”的古训,都知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道理。今天,在科学技术发达到已经没有秘密而言的今天,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受到一点点有关家教形式、作用的启发吗?难道今人不如古人懂得羞耻吗?是该倡导“新民”了!

   营养、教养、修养是一个顺序。先营养,健康的体魄是本,使一切成为可能;再教养,“养不教,父之过”,教养是为人父母、为人师者的职责,合格的父母和学校应该负起这个责任,不能任其发展,不能“凭天收”了;最后是修养,所谓修养,就是逐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或完善的行为规范,使自己的思想、理论、知识、艺术、德行等方面达到的一定水平的过程。修养是个过程,修养是个人行为,家国条件已创,修养重在自明,道德榜样无尽,呼唤美德善行!

   木兰沙柳呼吁:请家长们“常怀孔朱齐家术,广纳贤达课子方”(木兰沙柳赠书语)吧!渐行渐远的《弟子规》,魂兮归来——!无规矩不成方圆,是该规矩规矩我们的子孙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应该吸收消化古代家训、家教中有益的营养,为承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造就知礼仪、有教养、懂规矩、讲文明的社会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弘扬《朱子家训》所倡导的美德、善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