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现代服务业

 hello116 2013-12-07
   □ 朱跃龙 
  
  按照行政区划,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五个区县,按照功能定位区划,还应包括房山、昌平两区的山地、丘陵部分。生态建设、水源保护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一要务,立足生态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养山富民,促进全面发展,也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要职责。
  
  基本思路
  根据首都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产业发展要在特色林果业、绿色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自然、生态、乡土、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友好、就业富民的绿色产业,提升一产,优化二产,扩展三产,实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显著、农民增收的经济发展目标。
  
  方向与重点
  第一产业:特色化、有机化、精品化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浅山、丘陵及平原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历史上已形成了地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如怀柔板栗、平谷大桃、门头沟樱桃和京白梨、房山磨盘柿、昌平苹果等。为充分发挥自然与科技资源优势,适应首都及国外市场需求,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农业要向特色化、有机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挖掘、引进地域特色产品,推行有机栽培、养殖方式,加大有机产品认证,提升产品品质与档次,重点发展果品、蔬菜、特色营养品、绿色畜产品及观赏性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业。鼓励发展果草牧一体的立体农业和种养结合的循环型农业。
  特色种植业要继续发展苹果、板栗、大桃、柿子、梨、葡萄、鲜杏、核桃、仁用杏等九个优势果品产业及樱桃等特色果品产业。培育发展籽种、中草药、小杂粮、冷凉蔬菜、山野菜、花卉等特色农产品。
  发展绿色养殖业要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与种植业相结合,发展规模养殖,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继续发展奶牛、肉鸡、肉牛、肉羊、鸭等食草性常规优势畜禽产业。利用山水资源,积极发展柴蛋鸡、冷水鱼、鹿、养蜂、观赏鱼、观赏鸟等特色养殖业。
  第二产业:集约化、无害化、轻型化
  第二产业在生态涵养发展区不具发展优势,目前,主要集中在几个开发区及中心村镇。根据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及自身条件,第二产业要向节水、节地、节能的集约化方向发展,向破坏小、污染少的无害化方向发展,向劳动密集、艺术制作的轻型化方向发展。
  延深农产品生产链条,重点发展绿色和有机蔬菜、果品、畜禽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以电子产品为中心的零配件产品制造、新医药、包装印刷、服装加工、家具制造等生态友好型都市工业。
  随着煤矿、非煤矿山等资源开采型产业的逐步退出,要培育发展矿渣再利用等环保型替代产业。
  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及民俗文化,积极发展民俗艺术品加工业,如延庆豆画、门头沟麦秸画、平谷桃木雕刻等。
  第三产业:生态化、多样化、融合化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潜力在第三产业。随着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节假日方案的调整,人们对生态服务、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根据不同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服务产品,并与第一、二产业融合发展。
  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不同特色,具有观赏、品尝、体验、休闲、度假、教育、会议等多种功能的休闲旅游业。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与农业观光、采摘、农耕、垂钓、特色餐饮相结合发展农业旅游;与乡风、民俗、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古村落开发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与滑雪、滑草、狩猎、攀岩相结合发展休闲运动游;与废弃矿山、矿坑相结合发展工业遗迹游;与教育、培训、会议相结合发展商务度假游;与体检、健身、疗养相结合发展养生产业。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利用清新、幽静的生态环境条件,发展书法、绘画、设计等文艺作品创作与交流,发展影视制作产业,发展外包服务业。
  根据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发展运输、物流配送等服务业。
  
  政策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行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倾斜的政策。继续推行农户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奖励基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扶持区域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体系。积极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营销组织,提高农户开拓中高档消费市场的能力。
  三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
  四是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和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挥土地集中对产业聚集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宅基地流转制度,通过“土地换社保”等形式引导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带动城镇经济发展。
  五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制定激励制度和长效机制,引导首都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生态涵养发展区,带动发展当地适宜的产业项目。鼓励和引导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与村级组织或农村经济组织建立帮扶共建关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未来五年生态涵养发展区调整方向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北京将建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大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
  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也是北京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该区域生态质量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该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全区占地8746.65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53.30%;2005年户籍人口160.7万人,占全市13.61%,人口密度为184人/平方公里;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76.2亿元,占全市的4.6%。
  存在问题:社会经济整体上发展落后,自我积累能力相对薄弱,地方发展理念尚需转型; 人力资本匮乏,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 要素和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适应性和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工业虽有较快增长,但与本区域功能存在矛盾,良性生态系统尚未形成,生态治理任务非常繁重。
  调整思路:突出生态涵养职能,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探索生态、旅游、商务以及都市工业良性互动的综合发展模式;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培养,强调生态产业发展。
  调整内容: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产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探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构建生态保障体系,重点发展环境友好的都市型工业和农业产业群,加快推进区域各级城镇化进程。属于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关键要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建立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发展经济研究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