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书练习方法

 悟道修行慧能 2013-12-07
节选自郜锦强先生的《行书创作与欣赏》一书。

       行书练习,主要是训练基本功,学会用纸、用笔、用墨的技巧和行书的结体、运笔以及章法布局等的艺术。在此基础上再开始行书创作。……

       …………

       练习行书的方法,主要靠临摹。“临”就是把字帖放在眼前照着写;“摹”就是把字帖放在纸下,描着写。初学者可挑选一本自己喜爱的字帖进行临摹,最好是墨迹字帖。因为这种字帖运笔清晰,落笔、收笔交代分明,用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所产生的浓、淡、枯、润,以及行书点画转换之间的牵丝、顾盼,都在墨迹中表现得很清楚,比木刻本贴容易领会,易于模仿。

      开始临摹字帖时,要写的慢些、仔细些,不能草率。每次练完之后,要对帖检查,看哪些地方写得像,哪些地方写得还不像。不像的就再写几遍,如果老是写不像,也不要着急,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分析,找出原因,重新临写,切记在临帖时因写不像而描描改改。因为描改的笔画容易掩盖临帖中暴露出来的缺点,即使偶然改得与贴仿佛,也容易使笔画软弱,不贯气。有时碰到难写的笔画或结构,一时临不像,可以用透明纸蒙在贴上摹写,或用双线勾摹几遍,以便加深印象。

      ……

       练习中有三种方法可以交替使用:

       第一,通临。即把选择的字帖,不论长短,通篇逐字临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从整体上学习该贴的气象,一般性的书写习惯,如结体习惯,线条走向习惯,欹正习惯等。长期临习的结果,会在今后的创作中不自觉地得到显现,使创作的品味提升,被世人谓之“有所本”。但这种临习方法的缺点是太耗费时间,也往往容易忽略名家的细节和微观结体的神韵。

       第二,个临。所谓“个临”,即对某名家法帖中的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别具有该名家书法特点的字,进行重点临摹,以求神似,这样就会在自己将来的创作中很熟练地加以运用,在整篇有其气象的同时,在个别字上凸显该名家的“神韵”来。比如临摹米芾《蜀素贴》中的字“兰”、“诵”、“同”“通”“用”等,其右半部有竖钩的笔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往右取势而向左倾斜,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写法,呈现出爽利、险峻的字势。这种写法溯宗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而又有他自己的特色。如果这些字在我们的创作中得到熟练运用的话,就会使通篇创作有“米字”神韵。当然这些做法仅适宜于行书练习和初涉创作的阶段,真正步入创作阶段后,反而要尽量克服掉别人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行书风格。(即是武术上所云“忘却招式”,无招胜于有招之境界。)

       第三,要练好“眼力”,提高临摹效率,不要盲目地临摹。所谓练眼力,就是要仔细观察名家是如何把这个字写好,它的结体,它的笔势,它的欹侧指向,它的线条,粗细浓淡,以及这个字的整体的气韵等等,都要仔细观察,揣摩,以至于烂熟于心。再按照自己观察的结果书写,效率一定会提高。不经过认真观察而“临池不辍”,反而会强化了不正确的习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练“眼力”呢?除临摹时仔细观察外,那就是读帖。读帖很重要,读帖的过程常常是分析,比较结构和笔画,总结书写规律,即“悟字”的过程。此外,还可以用手指或干笔“书空”。到了一定熟练的程度,就可以丢掉字帖“背临”。背临若能得心应手,基本写出原字帖的风格,达到“形似”,就算初步学会了一种贴。如果要进入创作阶段,还应该反复揣摩,练习,力求达到“神似”。然后再另换他贴,博采众长,为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临摹阶段,包括对临,背临等,往往容易将自己的目光局限于一字一画中。要使行书尽快进入创作阶段,“脱帖练习”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行书临摹达到一定程度,比如相当多的字都可以“背临”出来时,就可以进行“脱帖练习”。这时,不要再按字帖上的字一个一个地写了。而要找别的内容,用自己学到的结体,运笔技巧进行书写。如写一首唐诗,宋词或是一段名言警句等。这种练习方法主要是培养整体驾驭能力,即处理章法布局,字体搭配,浓枯对比,欹侧向背等的能力。……

      在“脱帖练习”中,最容易出现的不良情绪有三种,一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

      一种是急躁情绪。在经过一段临摹后,觉得“对帖临摹”已经得心应手,自以为可以“脱帖”了,但一进入“脱帖练习”,马上会发现与“原帖”不像,因而非常急躁。据说有的书法爱好者为此而一夜练习几刀宣纸,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在“脱帖练习”中,仍然要循序渐进,多观察,练眼力,多看看除所临的字帖以外其他人的书法作品,从整体上把握一副书法作品的构成,边观察,边练习,持以时日,必有大进。因为这时的书写,已经和以前的临摹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了。以前的练习是一个一个的单字,现在是练习“创作”整幅的作品,已经不是一个层次了。“脱帖练习”阶段的情况,对今后创作影响极大,切切不可急躁。

       二是沾沾自喜的情绪。毋庸讳言,经过对临、背临进入“脱帖”阶段,会使自己感到书写水平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改观,甚至有人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说已经像某某体了,于是沾沾自喜起来。这种情况如不及时克服,常会使练习者浅尝辄止,陷入“书奴”泥潭。要知道,能够“写像”自己所临法帖的字体,是一大进步,但还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学习书法的目标是通过临写古人、名人的法帖,掌握行书书法的一般书写规律和基本方法,用以创作出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具有个人创作风格的书法作品,而绝不是照抄别人的作品或字体。“脱帖练习”阶段,出现“写得很像”某家的字体,只是学习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离我们追求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它只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第一个否定,之后还有大量的练习要做。

       三是出现畏难情绪。有的书法爱好者进入“脱帖”练习后,发现有的字不如以前“对临”和“背临”阶段写得好了,遇到一些原帖中没有的字,更是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处理,因而陷入困惑悲观的情绪之中,长期不能自拔,甚至可能畏葸不前,半途而废。须知,书法练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悲观情绪的出现常常以急于求成,急躁情绪作先导,过早地从“临摹”阶段进入“脱帖”阶段,临写尚未熟练,脱帖后,就可能在书写原帖字帖时,不能驾轻就熟,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多次不能如愿,便悲观畏难了。因此,出现这种情绪时,应首先检讨自己是不是“脱帖”过早;如果是,还应当尽快回到“背临”甚至“对临”阶段,加强临写练习。同时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树立信心,总结经验,坚持长期练习,这样必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