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传统 衔接未来 ——郑板桥三百二十周年纪念之际对扬州艺术资源利用与发展的思考

 红豆居士 2013-12-07
对话传统 衔接未来
——郑板桥三百二十周年纪念之际对扬州艺术资源利用与发展的思考

扬州日报      2013125

    11月下旬,扬州为郑板桥诞辰320周年举行了相关纪念活动。郑板桥诞辰纪念日自然为扬州艺术界带来了一些响动与热闹。扬州人以郑板桥为自豪以扬州八怪为骄傲,因为徐悲鸿认为“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除了郑板桥,除了扬州八怪中的其他画家,让扬州人骄傲与自豪的人物还有不少,如石涛和尚,如正在为之恢复故居的女画家张玉良。吴冠中认为石涛是世界美术发展史上一颗冠顶明珠。而张玉良的艺术价值也在日渐为世界认同……扬州拥有这些名人资源当然值得骄傲与自豪,不过,骄傲自豪之余,我们有没有真正对这些名人的艺术价值与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过思考?我们应该向那些传统学习什么继承什么?他们留给扬州的文化资源我们又该怎样加以利用和发展……本版借还在热头上的郑板桥,邀请参加郑板桥纪念活动的嘉宾,对扬州艺术资源利用与发展的问题进行一次讨论。

    本期嘉宾

    康宁

    李苦禅入室弟子、著名花鸟画家

    李嘉存

    中国铁路文联美协主席

    陈社旻

    书法家、《美术家》杂志主编

    郑板桥给现代书画家反叛传统一个很好的借鉴依据

    【陈社旻】

    艺术史上的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特定阶段,因空前复杂的历史原因,清代初期思想自由,艺术发达,这是一个出天才出思想出艺术出美学的时代。扬州八怪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们在书画艺术以及在美学上,确乎有相当非凡的成就,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八怪们恪守儒家中庸之理,并又敢于实践“古”(传统)“怪”“幻”(高于生活之梦)“雅”的统一。封建社会后期,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扬州八怪这样辉煌的“异端”了。这不仅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就是走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它不仅对今天思想界那些趋时又媚外的中庸论者是当头棒喝,就是对今天仍在清代奴才阴影笼罩下的书画界,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创造六分半书的板桥老人,可说是反叛传统走出传统的代表,他的书法对于今天的我们已成传统,那前无古人的个性化笔墨,较之他所处的时代来说,是极现代的,他笔下时有的极度夸张,书作时有的村寒之嫌,正足以说明反叛传统不因袭传统古式之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树立自家面目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是分不开的。学养功力永无止境。板桥道人在其所处的那个时代是新潮的,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半。他生前很难被社会普遍肯定,但如今,他所流传下来的作品的发展性成果,被公正地载入了艺术史册。他执着于反叛传统,追求个性化笔墨的长期实践,达到的清挺古怪的审美新境界,给现代书画家反叛传统一个很好的借鉴依据。

    学郑板桥就是学他的创新精神——敢于标新立异。清代的扬州书画极富有奇趣,八怪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谋求着书画笔墨的情调化,从八怪们的小品及题词等字里行间来看,他们的笔下充满生活情趣,他们用俗世的氛围来填充纯粹文人式书画内涵的单调与不足,这给人们对艺术的品读多提供了一种思想性和趣味性。他们把所画所书所吟咏的题材容量扩大了,这显然会加大中国书画内容的意象密度及思想密度,使本来以古法传承的固定模式为经典形态的书画内容变得丰富、开阔而流动起来。解读八怪书画内涵,我认为从此直入是一道门径。

    今天我们纪念郑板桥,除了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郑板桥或扬州八怪对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

    郑板桥书画体现的是学问对艺术带来的作用

    【康宁】

    我画竹子就是学习郑板桥,我的老师苦老也是一样,他也很看重郑板桥。李苦禅先生曾经说:“有清以来,画鱼者首推李方膺,次者八大山人,画竹者,唯有板桥,无出其右。”

    谈郑板桥的竹子,首先要讲到他的书法。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这是李苦禅先生一再强调的。写,就要有书法的基础。郑板桥首先得益于他的书法,他结合隶书、楷书、行草四体书法而创出“六分半书”,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他的竹竿用楷书笔法,中锋行笔。画节用隶书的方法,侧锋用笔而又有力量和节奏。画竹枝、竹叶用行草的笔法。他的竹子,结合了行草楷隶四体书法的笔法。郑板桥的兰花也体现的是书法用笔,讲究书法的提按、快慢等节奏变化。用笔如果只按不提,或只提不按都不行。如今在很多展览上看到的画真是没法看,就是因为没有笔法,没有书法功底,也就没有笔力。中国画缺少了用笔也就不成其为中国画了。

    郑板桥的绘画技法,还体现在浓墨不呆板不滞涩,淡墨有变化不平淡。他的画疏密得当,疏处内涵丰富,密处感觉通透。就这些,没有学识没有书卷气是画不出来的。

    有人说郑板桥绘画取材单一,只会画竹子、兰花。是的,郑板桥的画看起来简单且单一,但是,真要学起来其实不好学。就这么一竿、两竿三四竿,但是,郑板桥的竹子或兰花再配上他的诗词、书法、印章,就取得了非常完整、非常丰富、非常好的艺术效果。郑板桥有句诗说“三花两叶一名兰”,也就是说,不是画得多就是好。人称郑板桥诗书画三绝,诗书画三绝,不是孤立地看三者的关系,而是三者互相融汇密不可分的艺术结果,诗书画三绝,体现的就是学问对艺术带来的作用和价值。理解郑板桥及扬州八怪必须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学养。比如郑板桥一生熟读诗书,能默写“四书”,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没有知识、修养的人也就理解不了郑板桥那一枝一叶中的内涵了。

    郑板桥的人格和学养最为世人称道,但对于他的书画本体的价值一直存在异议,作为书画家,您对郑板桥的书画本体价值有何评价? 

    传统功夫越扎实,才越有可能“标新立异”

    【康宁】

    中国画理解的不是新与旧的问题,而是好与坏的问题。郑板桥距离现在三百年了,他的画旧了吗?没有,他的书画艺术至今还在感动我们后人,他的书法、诗词、绘画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这就是传统。所以中国画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没有经历传统的都不能叫作创新。笔墨永远创新不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就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前人不学习、不理解而谈创新,就是无稽之谈。比如说,如果没有对四王的繁复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没有后来的扬州八怪的率性与个性。“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郑板桥艺术价值的核心。理解郑板桥的创造性,你必须先理解他的这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由此可见,郑板桥的创造性,是其对书画艺术长期提炼捶打的结果。也就是说,谈“创新”是要有资格的,郑板桥是有资格说“标新立异二月花”的。传统功夫越扎实,将来才有可能“标新立异”。

    学习传统也要善于学习,比如,“八大”作品之中的精彩之处是在“空白”,看八大山人不看笔不看墨,而是要看其空白处(计白当黑),他的画空白留得非常好,空间更开阔。中国画一落笔墨,首先要想到空间,画面不能仅局限于笔和墨。心里要有大空间。

    学习扬州八怪,我连着他们的题款诗句一起来读。除了笔法、墨法,我还喜欢研究他们的诗文。

    【陈社旻】

    以“正宗”派为代表的“四王”统治画坛近两个世纪,使得整个画坛毫无生气,日趋死板、庸俗。“扬州八怪”受石涛“我自用我法”观念的影响,摆脱保守,大胆创新,不被成法所囿,勇于实践,拜自然为师,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绘画的新风,受世人称赞。

    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学习中,用新的思维对传统精华的自然攫取过程。重复古人的笔墨样式等于浪费艺术灵感与先觉,因此,郑板桥不满足重复前人,金农也不满足于重复前人。郑板桥创六分半书,金农创漆书。这些都丰富了书法的体例样式。八怪们是勇于反叛传统中惰性不变特性的代表,但他们恪守中国书画的本体语言,他们对传统浸润都还是比较深比较透的。如金农对华山庙碑的临习很地道,从郑板桥家书中看到他的小行楷也非常精彩。黄慎的书法线条很鲜活,其提按、对比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它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一点不比现代书法弱。杨法的隶书也很有个性,出来的线质很刚烈,格调气象很大派。因此,他们的反叛结果是,从传统里走出一种高标。

    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就是创新。创新就是不满现状,就是对固有的传统经验的不满足。前提必须是对传统足够的浸淫。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新世界在旧的基础上建立并需要超过旧有的才构成意义。书画反叛传统,是把与书画家心态、时代艺术发展规律相悖的那部分摒弃,扬传统之长,突出自己的个性。理解这一点,对于认识扬州八怪在现代创作中的作用,便具有明确意义。完全无视传统,必定缺乏内涵,所谓无本之木是也。由此,站在什么角度去理解继承传统和反叛传统,是书画创作必须面对的问题。

    纪念郑板桥,弘扬创新精神,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为的是对传统进行更好地利用和发展。整天把打破传统、反叛传统、不为传统所囿挂在嘴边,不深入触摸历史遗存用心实践,只会把反叛传统的理性意义变得模糊不清,混淆视听,最后陷入一个更大的误区。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是郑板桥乃至整个扬州八怪艺术群体的核心价值。因此“创新”也成了我们今天艺术实践的关键词。请问,您怎样理解扬州八怪的“创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

    不被传统遗产所囿才能发展和创新

    【康宁】

    我感觉扬州人身在扬州,光以扬州八怪为自豪和骄傲了,然而对于扬州八怪的认识、学习和研究的劲头却不像其他外地画家来得迫切。这就好比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在骄傲当中,却没在学习当中,肯定不行。只有真正付诸行动,深入学习和分析先贤的书法、画法、章法、笔墨,才能知道郑板桥等扬州八怪书画艺术的精髓和价值所在,只有对前贤有了深刻的认知,才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郑板桥的伟大,才能感到真正的自豪。郑板桥代表的扬州八怪值得扬州人自豪,更值得中国人骄傲。

    纪念郑板桥不是在口头,哪怕是认真临摹一下郑板桥的竹子、兰花,都是学习和纪念郑板桥的有效行动。今天研究、学习郑板桥,还得有学习的动力在里边。学八怪起码要学他们在文学和书法上所做的基本功。

    扬州八怪的水平是国家级的,如果扬州人自己都不重视,自己都领悟不了、研究不透、挖掘不深,几代人下来,还有谁能继承?

    【陈社旻】

    如何利用传统,传统会给我们现在及未来的文艺创作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是有大量传统文化遗存的城市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有优厚的传统,但不能使传统变成包袱,传统不被利用好,不仅不会产生有益价值,还有可能成为发展的累赘。好比祖上传下一套精致的红木家具,如果现在我们逼仄的条件不能容纳它或与之匹配,那么再精美的遗产也就成了负担。

    许多人扛着老祖宗的招牌到处炫耀,却不懂祖上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何在,意义何在,也就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继承、利用和发展我们的文化艺术传统了。

    扬州优良的传统文化它代表的是过往的辉煌,但是,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自己创造了什么价值。

    石涛、扬州八怪等是世界的,但更是扬州的。您觉得扬州该怎样利用好这笔丰厚的艺术遗产和资源?

    文化场馆需要起到审美、教育和感召的作用

    【李嘉存】

    扬州的市容市貌给人如入公园般的享受。作为一个文化古城,扬州更应该给人感受到以文化的氛围和重量。扬州有很多艺术大家,如石涛和郑板桥、金农、李复堂等扬州八怪。外地人到扬州来,就希望感受到他们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存在。很奇怪,扬州很多文化场馆只是一个空建筑,最多也只有一些粗制的仿制品。当然,有总比没有好,有就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凭吊先贤的场所。然而,这样的纪念馆仅仅也是一个凭吊场所,不能起到文化艺术的教化、引导和感召的作用。不能让人看到先贤优秀的作品真迹,对于艺术名人纪念场馆来说总是一种缺憾。

    名人艺术纪念馆,也不一定去一味追求规模和气派,只要能展示前人的心性和文化的气息就行。可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场馆内部设施的完善。

    纪念场馆没有真迹,可能是因为考虑到文物保存的安全性因素。为了安全,现在丰厚的文化遗存全集中在博物馆的仓库里,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遗存就是死的,不能对后人产生艺术影响。我们在建设纪念场馆时,可借鉴博物馆的形制,增加防护功能和条件,解决场馆限制和制约问题后,可逐步充实扬州的名人名作,尽可能利用和发挥文物的审美、教育和感召的作用。

    作为有深厚文化艺术底蕴的古城,您对扬州的文化建设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文化艺术纪念馆需集中资源形成强烈气场

    【李嘉存】

    我认为没有必要按每个人的足迹或遗存建设众多的纪念场馆。场馆太多就太分散,越分散其艺术氛围也就越减弱,同时也不能充分施展场馆的有效功能。

    扬州可以建设一个集纪念、艺术展示、文化衍生品市场等于一体的全面的多功能的名人艺术馆,这样可以集中资源,有效利用资源,才能形成综合的文化集聚力,给参观者一种很强的气场,让不同的人在这里找到不同的文化价值,大众可以来凭吊先贤感受艺术的氛围,书画家可以来学习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商人们可以来找到新的文化艺术品及文化商机。这样的名人艺术馆一定要给它预留更大的延伸空间,给愿意将石涛、八怪、张玉良的艺术做出相关文化品牌和艺术产业的商人们,提供一个平台。这样可最大化地开掘文化艺术的附加值。这样就形成了从保护、到学习传播,再到传承发展的系统化的文化工程。

    全民素质的提高是要从小时候开始的,艺术向来被视作一种宗教,它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好的艺术场馆的建设,不仅能实现一个旅游景点的价值,更起到了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的熏陶、引导和提升的作用。这样的艺术馆也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基地。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扬州的艺术发展历史贯联起来,可以让大家系统地了解艺术发展的历程,了解扬州艺术发展的规律,了解每一次辉煌背后的原因,从而时刻明白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特点、艺术方向及时代使命。

    扬州有很多名人、艺术资源,如石涛、扬州八怪,以及越来越为世界关注的张玉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您认为应该怎样利用?纪念馆该有一处遗存就建设一处,还是集中建设?

    记者手记

    传统资源不只是“名片”上的点缀

    千年来扬州的土地上孕育出丰富的文化样本,因此,有识之士公认,文化是扬州最重要的生产力与核心竞争力。有着世界影响力的石涛、扬州八怪,使扬州书画艺术资源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扬州八怪成了“扬州标志性文化符号和经典城市名片”,“扬州画派”或者“扬州八怪”成了人们纷纷举起的新旗号。

    纷纷亮起的标签和旗号,能再现两百多年前辉煌的艺术图景吗?能使文化艺术成为真正的竞争力吗?显然不能!扬州历史上的名人资源和艺术资源,仅作为符号和概念停留在“名片”、“口号”和“虚荣心”里,历史的辉煌是不可能衔接未来的繁荣的。要使优秀的传统得以延续,更需要每个群体的行动力。

    行动,当然不是片面在故纸堆里梳爬,也不是简单为前人树碑立传忙于纪念。行动,需要书画创作者实在的笔墨实践。前人如山峰挺立在那儿,不是单单留给后人来崇敬和仰望的,而是希望后人登其顶实现文化艺术的又一重高度。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要借助前人的高度,而不是将前人的价值当做历史的标本封存在过去的时光里。扬州八怪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新体系、架构,但这个体系还需要后人,尤其是扬州人对之不断加以完善,使之成为更为完美光耀的艺术奇葩;行动,更需要决策者以历史的眼光对传统资源作整体的、立面的、动态的考量与规划,并付诸有效的实施。

    丰厚的传统资源是一柄双刃剑,带来的是困囿还是推动,这全在于各个层面“行动”的决心。

    李蓉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