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书画艺术谋生,郑板桥有着怎样的烦恼?

 摄影姥 2019-08-18

一片落叶,是否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是它曾拥有的历史,还是它由茎到枝头那一望无际的天空?答案纷纭,诚然,我联想到的是板桥先生。他的书画可使人纷然纸醉金迷之外的风花雪月,牢记图文并茂之外的家国天下………

郑燮(1693-1765),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出身贫苦,早年在扬州以卖画为生。康熙时期考中秀才,雍正时期考得举人,43岁时考取乾隆元年的进士。从此,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做了12年的七品芝麻官。郑板桥勤政爱民,政绩显著。后来因为为灾民请赈,得罪上司,官场不顺,遂“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辞官归里。不久重回扬州,继续以卖画为生,1765年,郑板桥在穷愁潦倒中辞世,客死他乡。

郑板桥早期书法

清初的书法家崇尚晋、唐以来的法贴,谓之“帖学”。帖学派继承了古人的精神气质,作品萧洒出尘,千变万化。后来“帖学”没落,康熙、乾隆推崇董其昌、赵孟书体,臣下投“一人”之所好,产生了一种死板的“馆阁体”书风。当时科举考试要求用小楷书写。讲究行文“乌,方,光”。这就造成了,人人都练习这种行行匀整、字字光圆的书体。千人一面的书风泛滥,书法艺术窒息不前。郑板桥为了考科举的需要,着力工于楷书和草书,而且写的很好,颇具欧阳询、怀素之风,加之以卖画为生,投顾客所好,遍临各家名帖,达到了乱真的地步。郑板桥早期的书法字正体圆,清秀有余,生气不足。

郑板桥的兰花

那么,郑板桥独特个性的书法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康熙、乾隆时期是清政府的全盛时期。统治比较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社会日趋安定,但阶级矛盾依然紧张。清政府对文人采取麻醉加镇压相结合,在“博学鸿词科”的招牌下,大兴“文字狱”。文人学者为了避嫌远祸,不问时政,大都钻进繁琐的考古考据圈子里。兼之当时魏晋南北朝的碑刻出土日多,金石学兴起,形成了一股“碑学”风潮,书法也就直接受到影响。

郑板桥的石竹图

郑板桥和金农等人,就是最早开启学碑风气,实行书法改革的潮流人物。以隶书为基础,金农用秃笔和重墨书写,,书风古朴奇拙,号称“漆书”。郑板桥则创造了“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书风雄浑峭拔,与金农同时驰聘书坛,各具千秋。郑板桥的书法“无古无今”,非佛祖点化,一瞬而成,而是他长期摸索、惨淡经营、师心独创的结果。

郑板桥的瘦竹

说郑板桥书法“丑”的人,估计是不会绘画的。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书离不开画,画离不开书。书风和画风一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方为佳品。郑板桥以画法入书,以书法入画,书法和画法浑然一体,配合完美。你看他的画,落款在竹、兰、石之间,字有时如竹枝、有时如兰叶、有时如石上的青苔。字和画合而为一,这正是郑板桥为什么写的字用墨时浓时谈,笔画变化时粗时细,字形方、圆、扁不一而足,字体柔合真、草、隶、篆四体,亦似亦非,千变万化的原因。乾隆时的词曲名家蒋士铨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石形翩翩”,说的正是郑板桥这种以画入书、以书入画的艺术特色。

郑板桥是个画家。画家写书法自然与只会书法不会画的人有区别。绘画注重画面经营,即构图。欣赏他的书法要看整体,如只看个体单字,你会觉得“丑”。绘画要某个局部亮起来,就会把它周边画灰、画暗,以黑托白。要某个地方成为视觉中心,突出精彩,就会把其他地方画虚,以虚托实。这都是绘画的常用手法。郑板桥故意把某个字写拙,是为了衬托其他字的巧。又好比音乐的节奏,低潮部分是为了高潮部分给人以震撼。欣赏郑板桥的书法,你会发现“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作品整篇布局奇幻多变,跌宕生动,节奏感很强。这正是他的书法精妙之处。

郑板桥画兰、竹独步画坛

郑板桥是中国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面性的天才级人物。他“诗、书、画”三绝。他的书法睥睨千古,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郑板桥的《修竹新篁图》

书坛沉寂100多年来,鲜见佳作,是该学习郑板桥的标新立异,搞搞新意思了。时下,各路神仙魔道、山精水怪、狐妖术士、36洞洞主皆呐喊“改革”。射墨,盲书,各种书,奇招怪招无不用其极,层出不穷。吃瓜群众在吃瓜正欢之时,突然看到这一出,登时惊得目瞪口呆,做家长的更是慌得一臂,——明天孩子去上书法课,是该拿注射器去呢还是带毛笔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