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出处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realtcm 《糊涂医治糊涂病》博客) 我早说过,学中医就是学道。圣人说,“大道似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个有道的“明医”,应该有起码的“不争”品性。你懂医道,你就去善利大众呗,何必去争一时之长短呢?再说,拿自己的长处去跟别人的短处相比,有意思吗?(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fz1o.html
难道你手中的人民币是假的,别人手中的人民币也一定是假的?你不能一拳把人打趴下去,你怎么知道别人也不能?你不能在千山万水之外给人诊病,怎么知道别人也不能?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fz1o.html
学中医的人,应该提倡的是一种互通有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容得了别人,自己才能进步。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fz1o.html
那么这是什么原理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诸多“本质”(或者说特有理念)——天人相应、真气运行、阴阳五行、人我一如等等与“道”相关的观念。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fz1o.html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fz1o.html
中医本来没有“病毒”(virus)之说,《黄帝内经》也只是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人体内本身就有一个避虚邪贼风——拒绝病毒的开关。这个开关,我们在婴儿时期就运用纯熟了,这是医家秘传的内容。
我今天就公开一个不“害人”的简单方法:拒绝病邪毒气进入体内的方法。学了这个方法,什么H1N1、SARS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病毒都会被你挡于身外。 …… 小宝宝最有耐心做什么动作?两手握拳!而且还喜欢把小手握得紧紧的。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很多小宝宝都会把大拇指掐在掌心里,如果你把他的小手掰开,他的大拇指往往正好掐在无名指的指根下面。小宝宝正是因为这么握拳,才不会“害怕”!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前面讲过,“心藏神,肝藏魂”,无名指的指根,正是肝魂所藏身之处的“门户”!我接触过一位藏传佛教的高人,他把这个叫做“金刚印”,意思是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我哈哈大笑,这不就是我们小小婴儿会的东西嘛!这就是“真传一句话”,很多东西窗户纸一捅破就没啥秘密可言了。
中医认为,人的神志活动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忧、恐),这五神和五志的所有精神意识活动都依靠五脏的功能调节,而且由“心”主导。《黄帝内经》就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而虚邪贼风最容易在我们“失魂落魄”的时候侵犯我们。
从古传的中医角度看,婴儿才是大丈夫!他们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丈夫本色!圣人在《道德经》里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儿的真气专而不散,所以无所畏惧。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不害怕,因为他们不懂。可是天下不懂而害怕的人多了去呢,别说人,连小狗都懂得害怕。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婴儿们还掌握着人体抗病毒、御外邪的开关!——所以我常常惊叹,古传的中医,说的就是人体自身的学问,简直是人人都可以掌握的东西。
圣人常说,“大道至简”,越是高级的东西肯定越简单,好比一张瑞士银行的信用卡,用起来就是要比一叠现金简单方便才对。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g077.html 正文)
这就叫“医亦有道”,仿佛禅者的机锋,要“当机”才好谈,毕竟“病治有缘人”,缘分到了,病才能好在你的手里。所以历代良医都懂得营造针对病人的最佳的医疗良“机”。 说不得,这世间的万事万物,或许的确离不开一个“机”字。我们的身体,便有很多这样的“机关”。(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g077.html 正文) 中医与西医的一个重要不同点,或者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点,就是其赖以立足的方法论的不同,从而导致各自人才的培养方法大相径庭,其“成品”——医生的能力也就不一样。一个是从宏观上去看待人与自然,一个是从微观上去分析。(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g077.html 正文)
听不懂的东西怎么会是好东西?人家讲到你听不懂,你还花那个钱去听啊? (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g077.html 正文)
除了十二条正经,还有八条奇经。中医术语叫“奇经八脉”,因为奇经共有八条。金庸的武侠小说最喜欢提到的“任督二脉”就是其中两条,还有六条是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明朝张介宾在《经类》中说:“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也就是说,如果说12正经是身体上的大江大河,奇经八脉就是身体里的湖泽。他们互相协调,有条不紊地在人体内进行运输工作。如果你顺应他们的运作规律生活,就叫养生,如果你逆着他们,或者冲撞他们,对不起,他们可不好欺负,马上会罢工,让你难受难受,好让你警醒。所以古人才讲,“学医要带三分病”,当医生的最好自己时不时病一病,可以更好的感受病人的痛苦,生起救苦救难的菩萨心肠,也可以警惕生命之易逝,不断做好防护。所以当你身体哪个地方不舒服,千万别病急乱投医,那只是你的身体在提醒你说:“喂!哥们儿,别折磨我了”,停下来照顾照顾它,就不会出大问题。不要动不动一有点儿小毛病就到处找些药物来“治”它。(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g077.html 正文)
顺便说一下,很多人误以为中药能够治病,其实中药是不能治病的,他们最多只是起到调整脏腑的作用而已。(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g077.html 正文)
事实上,(“六味地黄丸”)这是一个阴寒的药,地黄一下肚,马上会引发全身的正邪两气奔向体内属于“阴”的经络脏腑,而我们的肾在中医里方位在“北”,属于“极北苦寒”之地,是五脏六腑中的阴中之阴,而现在的人多数是因为纵欲过渡,肾精不足,阳虚而引起肾病,吃了地黄,把本来是“表证”的病吃成了“里证”,邪气全部入肾里,偷鸡不成蚀把米。(Sourc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c2b690100g077.html
正文) |
|
来自: zhangshengli86 > 《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