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德国输在何处/大战略

 where5 2013-12-08

    德国无疑是欧洲乃至世界的一流强国,在上个世纪上半叶从1914年至1939年短短二十五年内,曾经两次挑起世界大战,抛开政治层面的正义与非正义标签,德国虽然两次都输掉了战争,却让世人看到了德国民族的坚强勇敢、富于创造和忠诚奉献的精神特质。从地缘政治讲,德国就处于一个东西受夹的四战之地,西面是传统欧洲强国英法,与德国一直互相防范和敌视;东面虽然隔着一个波兰,但再往东是大块头俄国,这个欧亚兼顾的斯拉夫双头鹰从来没有放弃过称霸欧洲大陆的野心,德国的国家安全状况非常不理想。于是德国的精英阶层,总是想把东西两面的强敌彻底打败,从而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一劳永逸地消除安全隐患。这便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德国的军力确实了得,虽然是以少打多,全无惧色,整个战争都是德国追着别人打,战争基本上是在别国的土地上进行,德国国内没有遭受战争破坏,德国的工业基础保持完好。所以,一战结束后,经过1919年至1939年短短二十年时间,德国又迅速重新崛起,特别是希特勒上台后,突破战败国限制,大力发展军备,恢复义务兵役制,重建德国国防军,特别是纳粹党人强大的宣传和鼓动,德国开始疯狂了。所有这一切,再次让上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法以及苏联等国感到一丝即将到来的恐惧和寒意。

    面对重新崛起的德国,英法与苏联各怀鬼胎,都把德国当成消减对方实力的一枚棋子用。英法想鼓动德国向东去进攻红色苏联,让德国与红色苏联恶斗,减轻西方世界的压力。苏联则希望德国向西进攻英法,由于法国东面有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一旦德国陷于与英法的苦打緾斗中,苏联则要一举西进打败德国,乃至英法,实现称霸欧洲的目的。后来的史学家、政治家批评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大搞绥靖政策,坐待希特勒德国疯狂,其实这只是旁观者的轻松。尽管邱吉尔强烈反对张伯伦的绥靖主义,那只不过是表达一种在野反对派的声音。换了邱吉尔在首相位置上同样会像张伯伦那样做。希特勒当然清楚他们的鬼把戏,这是希特勒求之不得的,只有这样他才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来实现他个人乃至德国的梦想。在西面,希特勒为了让英法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公开扬言要消灭共产主义,英法确实有重新武装德国以制衡苏联的想法。希特勒心领神会,开始了他的扩张步伐,命令德国军队开进莱茵非军事区,接着并吞奥地利、捷克,英法真的都容忍了。在东面,希特勒利用斯大林希望德国进攻英法的想法,假意与苏友好,苏德两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双方共同瓜分波兰的秘约。德国还源源不断地从苏联进口石油、煤等战略物资。英法与苏联都在等待希特勒德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举动,希特勒究竟会怎样出牌呢?

    希特勒是一个天才的政治鼓动家、演说家,同时也还是一个不错的军事家。但希特勒在小战略上精明大战略上糊涂,最终葬送他和他的纳粹德国。德国国民素质可谓世界一流,科技研发、工业生产,乃至社会组织、奉职守责都相当不错。德国军队里有一大批天才能干的指挥人才,德国国防军中有真知灼见的将军们并不好战,秉持职业军人操守,非常有将道。好战的恰恰是那些狂热的纳粹党人和党卫军军官,即便德国战败,德国国防军的将军都是无可指责的,诸如曼施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莫德尔等人,以他们超强的军事指挥和将道,搏得了对手同盟国一方很多将军和领袖们的认可和尊敬。

    希特勒手中的牌还是不错,可惜希特勒却没有打出最好的牌局。

    第一,德国在事关全局的谋略上就先输一着

    在这方面德国没有进行很好的谋划,希特勒过分依靠军事解决问题,把所有的问题都压在德国军事机器上,这是德国军事能力所不能承受的。当时德国从感情上讲,英法是德国仇视的敌人,英法主导的《凡尔赛和约》在处置德国时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从真正威胁上讲,苏联红色帝国对德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实质上的威胁。英法不过是想打压德国,而红色苏联则是要消灭德国。两相比较,红色苏联才是德国主要的敌人。希特勒也认识到了,他在先期做得不错,成功周旋于东西两线,讨得了不少好处。但真正实施大战略的时侯,却没有分清主次,以至于没有采取“压制感情,联合英法,共抗苏联”的唯一正确的国策。希特勒的策略是先进攻英法,等西线解决了,再回过头来打击苏联。希特勒的将军们一直提醒希特勒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希特勒也深知这一点。但他以为在他雷霆万钧般的打击下,英法很快会投降,只要英法投降,他就可以挥师东击苏联。老牌的大英帝国没有希特勒想像的脆弱,他们在邱吉尔的领导下,面对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始终不屈服,这就是一个帝国之所成为帝国的最根本的支柱。希特勒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当年拿破伦军团所向披靡,最终还是在东西两个战场输得精光。在西面,他的法国舰队在渡海征服英国的时侯被英国皇家海军纳尔逊将军指挥的舰队打得大败。在东面,拿破伦远征沙皇俄国的大军被库图佐夫彻底击败。历史何其相似,希特勒本可以避免重蹈拿破伦的覆辙,但他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谋划。希特勒指挥德军在东西两线举棋不定,让东西两线的敌人都看清了希特勒的东西两面都想侵袭的真实战略意图。希特勒在东西两线同时结怨的愚蠢战略,等于是德国自己逼迫英法与苏联来合力对抗德国。从这点来看,希特勒在大战略上愚蠢至极。以至于他最优秀的将军古德里安在西线战场上听到希特勒全面闪击苏联的消息时说:“元首这是在号召全世界人民一起来打垮德国。”

    中国的兵学大师孙武早就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希特勒首先在“伐谋”输一阵,接着又在“伐交”上再输一阵。最关键的两阵,希特勒都输了,这叫未战先输。可惜一般的战略家却看不出来。这样希特勒不得不命令他最优秀的将军们去“伐兵”去“攻城”。列宁格勒会战、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会战,都是最下攻城的糟糕战例。

    第二,德国选择日本作为自己的战争伙伴是一种错误

    日本在亚洲迅速崛起,但比起欧美传统强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讲,日本军力确实很强  ,这是希特勒拉日本做战争伙伴的主要原因。但日本可供希特勒德国借重的地方实在不多。德国最希望的是在他进攻苏联的时侯,日本同时在东面也向苏联进攻。如果真如希特勒所愿,德日两国东西对进,苏联真的危矣!  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日本曾经拟定过两个战略计划,一个是北进战略,即向苏联进攻。二是南进战略,即向美英势力所属的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南太平洋地区。日本最后实施的是南进战略而不是北进战略,原因很明显。日本是一个狭小的岛国,战略资源极度缺乏,他必须打败西太平洋的美国海军,确保自己的海上生命运输线。再加上英属殖民地东南亚的橡胶资源,以及中东的石油。这些东西才是日本所关注的,至于进攻苏联则动力不足。一是日本的军事能力不够,日本曾经两次在张鼓峰和诺门坎挑起试探苏军的战斗,最终都以惨败收场,日本开始对苏联军队心存畏惧。二是日本是一个逐利国家,就算与德国共攻苏联,日本又能分得什么?谁都知道苏联的精华和重心都在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欧洲地区,这无疑会被德国抢先占有,那么日本只有获得荒无人烟且极其严寒的西伯利亚。以日本的精明不会去为希特勒干脏累活的。相反日本没有起到帮助希特勒德国的作用,他实施南进战略,过早地把美国牵进来,不但为自己也为德国增添了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这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三是日本深陷中国战场,中国军队屡败屡战,并做好持久战准备,即便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也要单独抗战到底,中国的坚持让日本越来越被动,哪里还抽得出来兵力帮助德国进攻苏联。苏联情报单位正确的分析出日本不会加入对苏的战争,这使得苏联能够将驻扎在远东的部队抽调回苏德战场支援。所以希特勒指望日本进攻苏联注定是一场春梦。

    第三,德国根本没有研究出最有效的对苏战略

    二战前的苏联是一个比沙皇俄国更为强大的帝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纵深大,再加上共产主义的狂热和俄罗斯传统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俄罗斯冬季奇寒的气侯。针对这样一个国家,希特勒还是大大低估了苏联红色帝国的抗打击能力。与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作战,希特勒能够拿出来的只是一个纯军事行动的“芭芭罗沙计划”。“芭芭罗沙计划”是德国西线闪电战是同一版本,只是规模成倍放大了而矣。在战争初期,德军出奇的顺利,苏军有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以及30万苏军被俘。在斯摩凌斯克,德国一次就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在基辅,又有6个集团军被德军合围,总人数达66万人。德国人的兵锋不可谓不利,然而德军在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后,苏联并没有屈服,而是越来越顽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人也开始难受了。中国的老子有一句话:“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中国的孙子同样说“兵不贵久。”再厉害的兵锋都不可能长久保持锐利,德军也一样。希特勒长时间把德军曝师在外,虽然辉煌一时,失败只是早晚而已。德军在军事造诣方面可谓独步欧美,但与真正的中国东方兵学智慧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也就是说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当年拿破伦失败后,当他第一次看到《孙子兵法》,说如果自己早一点读《孙子兵法》,就不会失败。他说:“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他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可惜希特勒连后悔的机缘都没有了。 
   

    德国从军事层面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自己掌控战争。经过研究,我认为德国在芭芭罗沙计划在取得基辅战役大胜后,立即将三路德国大军迅速回撤至战前边界。一是让德军紧绷的弦得到充分舒缓和补充,解决后勤物资和兵源补充困难问题;二是向世界宣布打击苏联,不过是要惩戒苏联红色意识对自由世界的侵蚀,或许还会在东倒西歪的世界舆论面前得到不少的政治分;三是把苏联推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从你苏联的领土上撤退了,你到底要不要跟进?你不跟进重新收拾失地,无法向国人和世界交待。如果苏联跟进就正中德国下怀。等你跟进到一定程度,德国再给你来一次雷霆闪击,再次把你打得个缺胳膊断脚,再次打击你的有生力量和民族士气。如此反复三次,就会达到彻底衰竭苏联战争实力和抵抗意志的效果。在苏德战前边界苏方100至200公里的战略纵深反复打击苏联,德国不担心后勤补给,也可以免除游击骚扰,更不用担心俄国冬季不利气侯影响。最多经过二至三次电锤机式的反复打击后,德国才可以长驱直入苏联国境,实现战争目标。

    从大战略层面讲,蒋介石都比希特勒要强许多。中国当时是一个极度虚弱的国家,在面临内部军阀掣肘和国共严重对立,日本全面侵华等重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蒋介石都没有乱掉方寸,在大战略层面始终没有出现过昏招。蒋介石指出:日本是强国,而中国是弱国,中日两国的战争只能从长远着想,决不可逞匹夫之勇。蒋介石非常清醒,他说面对日本的入侵不怕鲸吞,只怕吞食。他正确地采纳了蒋百里、白崇禧等有识之士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抗战国策。中国国土广大,就是要让日本陷进来,坚持持久抗战,最终拖垮日本,最后胜利必属我中华。特别是淞沪会战的战略大手笔作略,让世界上很多军事战略家可望而不可及。“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蒋介石和他的精英们担心日本由北向南经华北,沿平汉路向南把中国东西国土彻底隔开,中国东部的国军精锐和骨干工业无法向西撤退转移,一旦形成那样的局面,东西不能相救,完全有可能被日军将国军主力全歼于东部,中国真的将万劫不复。为了掌控战争线路,让日本按照我们的线路进行。蒋介石不惜在中国最发达的心脏上海和南京一带主动与日本大打出手。日本果然中计,立即从华北和本土大量调兵由东向西进攻上海和南京等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心。等日本明白中国的战略时,已是六年后的事情了。我们研究问题,要多一双慧眼,不要被现象所迷惑。虽然我们在二战时的武器没有别人精良,我们的军服也没有别人光彩,我们总是胜少败多,我们在数量上不是那么起眼,可我们却总是力图掌控大局和势,我们很多战役,伤亡都比日本大,但从战略上我们却是胜利者。我们掌控战争的大智慧却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这就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地方。

     兵无常形,水无常势。惟有道者,能全争于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