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挑刺的少年

 红瓦屋图书馆 2013-12-09

挑刺的少年

编辑词条

编辑本段《挑刺的少年》简介

《挑刺的少年》,康舍瓦托利宫博物馆  英译为 "Boy with Thorn"、"Thorn-puller"、"Fedele (Fedelino)" 或者 "Spinario"。著名的古罗马仿古希腊式雕塑,青铜制,高度在70-80厘米之间(有多种参考数据,各不相同),制作者不详。塑造了一个正在将刺从左脚掌中挑出的男孩的形象。目前珍藏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康舍瓦托利宫博物馆(Palace of the Conservators)中。雕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造型上看,少年的形象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但静中有动。一个少年坐着挑脚刺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雕塑家也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表现它,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古罗马大型雕塑多为大理石制的,青铜制而又保存完好的,可谓少之又少,故这尊雕像的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版本  最近有研究表明,《挑刺的少年》制作于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是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原作的仿制品,且和众多古希腊原作的大理石仿制品(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保存最为完好)相比,它更具古风古韵。

编辑本段传奇经历

  令人称奇的是,这尊雕像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过。十一世纪60年代,来自西班牙纳瓦拉(Navarre)的探险家Benjamin of Tudela(也被称作Rabbi,曾在游记中详细描述了亚洲,比马可·波罗早将近100年)在罗马的拉特兰宫(Lateran Palace)外见到了这尊雕像,将它称作“押沙龙”(Absalom,犹太王大卫的三子,深得其父王宠爱,后因背叛其父被杀。美国小说家福克纳就有一部叫《押沙龙,押沙龙!》的长篇小说),并称赞其“从脚掌到头部没有一丝瑕疵”。十四世纪70年代,教皇西斯都四世(Pope Sixtus IV)将其运到到康舍瓦托利宫,并一直保存至今。在文艺复兴时期,这尊雕像备受推崇,被许多艺术家复制。十六、十七世纪时,《挑刺的少年》的复制品被红衣主教们当成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弗朗西斯一世(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二世(西班牙国王)及查理一世(英国国王)。

编辑本段艺术影响

  《挑刺的少年》最著名的复制品由美第奇家族(House of Medici,16世纪美第奇家族的藏品意大利最有权势的家族)珍藏。Lorenzo de' Medici(欧洲历史上最大的艺术赞助者)将这尊雕像安放在他位于佛罗伦萨的花园中,并允许青年艺术家参观学习。马萨乔和年轻的米开朗琪罗就深受这尊复制品影响(也《以撒的祭祀》,布鲁内莱斯基有学者认为是马萨乔摹仿的是原作)。目前这尊复制品藏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Uffizi Gallery)中。在1401年佛罗伦萨一次以“以撒的祭祀(Sacrifice of Isaac)为主题的铜雕创作竞赛中,布鲁内莱斯基作品中左下角的人物就是以《挑刺的少年》为原型的(见左图白圈内)。可惜他败给了吉伯第(Lorenzo Ghiberti),后者则赢得了为圣乔凡尼洗礼堂(Baptistery of San Giovanni)设计大门的权力。

编辑本段传说及辟谣

  《挑刺的少年》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孩”(Il Fedele,The faithful boy),源自人们为增加雕像的现实意义和英雄主义色彩而编造的一个故事:“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尽管这个故事早在1704年就被证实是虚构的,可至今仍有一部分人对它深信不疑。

编辑本段《挑刺的少年》与军国主义教育

  在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的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有这么一段记录:
  “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柔光闪烁,画像在黑色镜框的玻璃后面凝眸远眺;随后,经过挂着‘二年级甲班’和‘二年级乙班’牌子的门口,这两扇门之间挂着《挑刺的少年》,这张精美的照片镶在棕色的镜框里,映出淡红色的光辉。”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德国的教育是如何误导青年的:《美狄亚》告诉他们替国雪耻(一战失利)可以不择手段;而《挑刺的少年》则告诉他们,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传说见上文)。
  但下文提到:“《挑刺的少年》和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一部分学者因此认为《挑刺的少年》并没有过多的附加含义,只是一般的艺术教育。而另一些学者指出:雅典娜最早是女战神,后来又被认为是胜利和智慧女神,在当时的教育中被赋予了“征服”的意义,根本不是“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只是作者没有意识到罢了。目前谁对谁错尚无定论。

编辑本段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标志

  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35年5月在上海成立。以繁荣新文学创作为宗旨, 由巴金等文化人合办。经理吴朗西,总编辑巴金。原名文化生活社, 9月以后改名。出版有《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译文丛书》、《现代长篇小说丛书》、《现代生物学丛书》等。而《挑刺的少年》正是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标志(相当于今天的logo)。
扩展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