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李白草书《爱酒帖》《上阳台帖》赏析【珍藏版】

 白罂粟 2013-12-09

唐代李白草书《上阳台帖》《爱酒帖》赏析

唐代李白草书《爱酒帖》(传)

唐代李白草书《爱酒帖》(传)

唐代李白草书《爱酒帖》(传)

唐代李白草书《爱酒帖》(传)

    李白书《上阳台帖》,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

 

    《上阳台帖》一共25个字,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很符合李白的诗歌风格。题跋包括了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以及清乾隆皇帝等,每个人的题跋字数,几乎都是正文的两倍以上。引首还有乾隆皇帝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

     观看过《上阳台帖》后,赵佶的评论是:“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标点为编者后加)

     赵佶提到的这件李白行书帖,今天的人们已无缘亲见。但赵佶自身书画造诣极深,他如此推崇李白的行书,可见李白的书法水平确实颇高,飘逸雄健,不流凡俗。

     此外,从元代张晏的题跋中,也可略窥李白的书风:“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

     从张晏的题跋中,很容易看出,此帖的书风与影响广泛的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之风格不同。与其人个性奔放豪迈相一致,李白的书法同样不拘法度,超逸神妙。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入张伯驹手,建国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据有关资料透露,《上阳台帖》如何从张伯驹手中进入故宫收藏,还有一则佳话。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怀着对毛泽东的崇敬,将《上阳台帖》赠给毛主席。毛泽东喜好书法,收到此帖后十分珍爱,反复欣赏把玩。1958年,毛泽东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这件《上阳台帖》即被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

    清安岐《墨缘汇观》、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有著录。

 

释文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