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五)

 梓赫 2013-12-10

2013年江苏省

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

【古文阅读】

久而俱化

【宋】洪迈

       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

    予得双雁于衢人郑伯膺,纯白色,及驯扰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独无俦,因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伺榖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鸣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雁,厄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

唐太宗时,吐蕃录东赞赏书,以谓圣功远被,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鹅犹雁也,铸金为鹅以献。盖二禽一种也。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衢(qú):②扰③块④俦⑤录东赞⑥被:遍及。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

   A.其一块/独无俦  B.两下不相/宾接  C.宛如同巢/而生者  D.今人/呼鹅为舒雁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⑴因白鹅正同色                   怡然同群               

⑶雁不白知其                  铸金为鹅以献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如是五日,渐复相就。

                                                                              

12.文中的雁和鹅先“分背”后“俱化”的原因有哪些?(3)

                                                                              9(2)D

10(4)⑴想到  ⑵安适愉快的样子  ⑶是  ⑷就(每空1)

11(2)(它们)像这样过了五天,渐渐互相接近。(每句1)

12(3)雁和鹅是不同的鸟,但属于同类,因为生活在一起久了,所以能彼此融合。

2013年江苏省无锡市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王视晏子日:“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A.晏子席对日     避:躲开。             B.其味不同    实:果实。

C.圣人非所与   熙:同“嬉”,开玩笑。 D.寡人反取  病:辱。

3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A项中的“避”解释为“离开”。

(一)(12分)

    ①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日:“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日:“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颗、攸系狱,颞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②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③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注】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谋谟:谋划。

6.下列句中的“于”与“甚于桀纣”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汉阴              B.万钟我何加焉

C.苛政猛虎也          D.每假借藏书之家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苟攸少年时就很聪慧,能从细小的地方觉察他人的隐情。

  B.苟攸对“董卓之乱”的认识很深刻,但又担心董卓军力强大,难以对付。

  C.通过曹操智败袁绍的经过,可看出苟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D.曹操对苟攸“三外三内”的评价,可看出苟攸在曹操心目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果杀人     亡:         ②今直刺杀之以百姓     谢:     

③太祖攸而笑   目:         ④大                 破: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2分)

译文:                                

  (2)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2分)

译文:                               

6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翻译。“甚于桀纣”的“于”解释为“比”。而A项的“于”解释为“到”。B项的“懈释为“对于”。D项的“于”解释为“向”。C项的“予”解释为“比”。

7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把握。从苟攸的话,可以知道他对“董卓之乱”的深刻认识,但是从“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可知他并没有担心董卓的兵力强大。

8(1)逃,逃跑(2)谢罪(3)用眼睛看  (4)打败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可联系课内文言文中字词的解释,加以甄别。比如,“亡”可以联系《陈涉世家》中的“今亡亦死”,“目”可以联系《陈涉世家》中的“皆指目陈胜”,“破”可以联系《陈涉世家》中的“皆破之”。

9(1)苟攸说话、吃饭像往常一样,后适逢董卓死而得到赦免。  (2)这是擒敌的机会,怎么能离开呢?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完成时,应一字一句地翻译。同时要注意对句中关键字词和句式的把握。第一句注意“自若”“会”的解释。第二句注意“禽”的解释以及反问句式。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潭中鱼可百                  B. 全石以为

        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 皆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也(《曹刿论战》)   甚戚者(《捕蛇者说》)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

  B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广(《陈涉世家》)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第10题。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共决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询曰:“奈何公亦颠倒若是?”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译文:            

  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译文:                       

6D

7C

8.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9.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10.①为什么您也如此颠倒(是非)?②我不和(他)辩论的原因,是让他终身不知道太行山啊。

2013年江苏省南通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之曰 “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伸张。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人以为                

2)于是人之吾轩者:            

3)因之曰 “何陋”:             

4)记之以来者: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断线句子的意思。(3分)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译文:                              

11.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4分)

答:                                       

12.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文字,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两文是如何体现“陋室不陋”的。(4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8.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停顿。 “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中,“就”“为”是动词,所以应在“为”之前停顿,“以”相当于“而”,解释为“来”,所以“以”之前也要停顿。

9.(1)简陋(鄙陋)  2)到 3)命名(4)等候,等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把握。完成时应联系课内文言文。比如,“陋”可以联系《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及”可以联系《郑人买履》中的“及市”,“名”可以联系《醉翁亭记》中的“名之者谁”,“俟”可以联系《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个月,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完成时,要抓住句中关键字词。比如“而”“旬”“安”。

11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②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③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④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完成。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可以知道作者期待“君子”来夷地教化百姓。根据“然此无报于其质也”,可以知道该文还赞美夷人的美好品行。作者在条件艰苦的夷地居住而忘记了居住在夷地,可知此文和《陋室铭》一样,表达了作者安乐道的人生态度。

12.①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②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游学读书人往来。   解析:此题同时考查对课内以及课外文言文内容的把握。《陋室铭》是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的,《何陋轩记》与其类似。

【附译文】

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却很安乐。夷人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 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阴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焦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

 哎呀,现在夷人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性情,然而这对他们淳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

2013年江苏省泰州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臭,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指药物。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笑不  (    )    ②子急归  (    )

   ③其人镇江(    )    ④何以书其人(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例句:惧之以死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蛱》)  B.皆以美于徐公(《邻忌讽齐王纳谏》)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遂以一书寄何

10.翻译下列句子。(4)

  (1)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2)

译文: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2分)

译文:                    

11.请你概述文中袁体庵医术的神奇之处。(2分)

                                          

8(1)停止(2)应该(3)到达  (4)拿给……看(2)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把握,完成时,可联系课内文言文。(2)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把握。例句中的“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C项中的“以”与之同义。A项中的“以”为动词,解释为“认为”;B项中的“以”为动词,解释为“认为”;D项中的“以”为连词,解释为“因为”。

9.遂/以一书/寄何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停顿的把握。完成时注意划分两处。

10(1)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  (2)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解析:此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注意抓住关键字词,同时注意句式。

11.①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②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③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应先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医术的高明是从书信内容体现出来的。 

    【附译文】   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神医。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裳体庵大惊,说:“你这病已经不能治了!活不了十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你路过镇江的时候,一定要去找何医生再诊治一下。”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这个举人到

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何医生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这人高兴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窍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心窍重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呀,也真是神了。

2013年江苏省徐州市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6——9题。(16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4)故之曰“放鹤亭”(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欣然起               ②大道之

B.①升高而,得异境焉    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亭于其上             ②冻风时,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其国           ②今亦死,举大计亦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译文: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一)(16分)

6、(4分)(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有时 4)命名

7、(3分)B(远看 A.①行走 ②实行、施行、推行 C.①建造 ②产生D.①使……灭亡  ②逃跑)

8、(6分,每句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9、(3分)C(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2013年江苏省淮安市

(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16分)

马说

韩愈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来源:学科网]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骈死:                           ②见:                  

③等:                             ④策: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答:                                                               

8.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分)[来源:__Z_X_X_K]

答:                                                                

5(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2)显露、表现  (3)一样(聍待)、等同  (4)驱使、鞭打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比较简单。

    6(1)(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2)(千里马)呜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完成时,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比如,①中的“食”或”“尽”,②中的“鸣”“通“意”。

    7.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句式的把握。因为此题是课后练习,所以比较简单。

    8.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作品赏析。作答时,注意两点:一,选择自己把握最大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二,注意结合文章内容。

2013年江苏省宿迁市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9题(12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势竞上  2鸢飞天者   3)白鸥   4)倘能我游乎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k2然是中有深趣矣!

                                                                                    

   9. 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三、

7.1)凭借(仗恃,依靠,依仗)(2)至(到) (3)举起(抬起,展开)(4)跟随(随从,跟着,随着)

8.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2)但是这其中(游览观赏之中)有很深的意趣啊。

9.甲段借景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和自己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心志;乙段邀请裴迪共赏山中美景,委婉希望他不要热衷功名利禄。

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4)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文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A之,则难者亦易矣/字共三十 有四    B.蜀之有二僧/肉食者,未能远谋

  C.西蜀之南海/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D不如蜀鄙之僧哉/野有麦场

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3)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

  (1)吾欲之南海,何如?(2)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3)

                                    

11.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3)

                                   

(二)(14分)

8.3分)c A 做/雕刻   B边远的地方/目光短浅  c距离  D反而/转头看、看见)

9.(3分)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每处1分)

10.5分)(1)2分)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关键同“之”1分,“何如”1分)

    (2)3分)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关键词“恃…‘败”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1.3分)做任何事情,有了明确的日标,还需通过主观努力才能实现,“为学”也是如此。

2013年江苏省扬州市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5题)

书谢御史【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莫敢           2)命卒下奴        

3)汝敢我!        4他事削其籍以归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有宠奴常乘和车          卷石底处(《小石潭记》)

B. 巡城遇                   市(《郑人买履》)

C. 遂焚烧                  真无马耶(《马说》)

D. 遍游江浙                  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2.翻译句子。(6分)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3.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10.①质问、责问②拉③用竹析打④借

11.A

12.①这辆车怎么能够让宰相乘坐呢?②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③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江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13.这段文字写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而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2013年江苏省常州市

(三)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17-20题。(共13分)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来源:学科网ZXXK]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选自《列子?愚公移山》)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入日。渴欲得饮,赴引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引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选自《列子》《山海经》,有改动)

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③禺谷:愚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
17.解释下列词语。(4分)

1)固不可彻:                      2)无穷溃:              

3)把:                            4)逐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甚矣 ,汝之不惠。

                   

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

                    

19.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段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

B.甲、乙两段中“子又生孙”“信生夸父”“生邓林”三个“生”的意思完全相同。

C就刻画人物手法而言,甲段出来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遗孀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刻画愚公的形象,相对而言乙段刻画夸父所使用的手法较少。

D甲、乙两段都叙述故事,语言简洁,但又不是生动,是古代作品的典范之作。

20.读了以上两则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17(l)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2)没有(3)拿着(4)赛跑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把握。(1)(2)是课内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单。(3)(4)是课外的,“把”可以联系《水调歌头》“把酒临风”,“逐走”可以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送之”。

18(l)你太不聪明了。  (2)还没到地方,渴死了,他遗弃了他的手杖。 

解析:此题考查汉语翻译文言语句。完成时,应抓住句中的关键特别是(2)中的“至”“而”。

19B

解析:“生邓林”的“生”不是“出生”而是“化为”。

20.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有夸父敢于与日竞走的气魄,要有愚公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的精神,那我们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挫折。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段主旨的理解与把握。完成此题,要首先想想两则故事有什么共同之处。同时注意联系生括实际。

【附乙文译文】

    茫茫荒野之中,有一座山名叫成都栽天。有个人耳朵上挂着两备黄蛇,手里拿着两夺蛇,右手拿着青蛇,左手拿着黄蛇,名字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殳。夸父想追逐太阳,和太阳赛跑,追连太阳到禺谷,太阳落下去了。夸父口渴想喝水,就舞向黄河、渭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的,将到北边的大湖中饮水。还没有到达,半道就渴死了,他遗弃了他的手杖。手杖被他的尸体骨肉所浸润,化为桃袜,桃林弥漫几千里远。

21.思路点拨:“不该错过的风景”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风景”,修饰语是“不该错过的”。从提示语“风景又何止是清风明月、奇山异水呢”可看出,题目有双重含义,“风景”一指自然界风景,不仅是清风明月、奇山异水,也可为一切美好的景物;二指人生风景。所以可以就这两方面任选一方面来写作。“慢慢走,欣赏啊”的标语牌告诉人们,不要只认准远方的目标,如高山湛布、悬崖、名人登临处等,一路狂奔,而忘了自己出椁的真正目的——走迸自然,放飞心情,陶冶情操。

2013年江苏省镇江市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3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心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出郭                       4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11.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3分)

雷峰塔出发……在         洗脚……在           休息……终点是              

12.【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2分)

                                                                                9.(1)以……为乐 (或:感到快乐) 2)像狗的牙齿那样  3)及,等到  4)这

10.(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树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1.惠因涧  龙井亭   朝音堂

12.示例一: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如【甲】文抓住潭水清澈来写,【乙】文抓住月夜寂静来写。

示例二:都运用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甲】文通过写日光、鱼影来烘托水清,【乙】文通过水声来烘托月夜寂静。 

示例三: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甲】文中“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乙】文中“草木深郁”是静,“流水激激”是动。

【参考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2013年江苏省盐城市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013照。(15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

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

    (1)互相           (2)谷忘反         

    (3)上下          (4)下船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急湍箭/人之所欲莫于生    B.百叫无/以为妙

    c.饮三大白/项为之        D.问姓氏/真无马邪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13.填空和简答。(5分)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

 (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二)(15分)

10.4分)(1)比高  (2)看到 (3)全,部(4)到,等到    每空1分。

11.2分)A

12.(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

   (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

    “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

13.(5分)(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

    “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2)示例:湖山夜雪(1分)

    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

    每点l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