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中考复习|专题15 文言文课外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三)

 wjmls 2021-05-11

例【十三】(2020·四川南充)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释:①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②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③乌:哪里。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B.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

C.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适:到、往                  

D. 窃会计之余功        窃:偷得,这里指“利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C项有误。“穷耳目之胜以自适”的意思是: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适”的意思是“安适”,不是“到、往”的意思。故选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重修岳阳楼        乃不知有汉               

B.览物之情              无丝竹之乱耳

C.不以谪为患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理解辨析能力。A项,“乃”的意思依次为:于是,就;竟然。解释不同; B项,“之”的意思依次为: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解释不同; C项,“以”的意思依次为: 介词,把;介词,把;解释相同。D.“而”的意思依次为:表递进关系;表示表转折关系。解释不同;故选C。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开篇即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肯定了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的政绩。

B.乙文以“江”字先行,运用铺陈手法,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使得小巧玲珑的亭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C.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旷达的人生态度。

D.乙文把张梦得与骚人思士面对同样景色的态度作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快乐与甲文中的“乐”内涵是一致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本中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甲文之乐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乙文之乐是“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的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可知,D项中的“两文中快乐的内涵是一致的”表述错误。故选D。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答案】(1)这样(他们)在朝廷做官也忧虑,不在朝廷做官也忧虑,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2)在他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是(这)、进(在朝廷做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何时而乐耶”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为亭(建造亭子)、以(用来)、胜(美景)”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四】(2020·四川广元)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岳阳楼记》范仲淹)

【乙】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僚属:部属。②缞绖:(cuīdié),丧服。③亟:(jī),急迫地。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⑤赗:(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⑥棺椁(guǒ):下葬的物品。⑦怃:(wǔ),失意。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B.或异二者之为    或:也许

C.未举觞          觞:酒杯                        

D. 卒于邠        卒: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根据语句的翻译,A项有误,“国”是“国都”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厚赒给之

B.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使毕其事

C.乃重修岳阳楼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D.满目萧然                 公怃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代词,这件事的意思;后者是代词,他的意思。B项,前者是副词,表示推测,大概的意思。后者是代词,这的意思。C项,前者是连词,表示顺接;后者是副词,表示肯定的意思。D项,常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都是“……样子”。故选D。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

B.甲文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

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

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主要内容的能力。其中B项理解有误。甲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的赞赏和珍惜。

4.将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答案】(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空闲/闲暇的时候,(范仲淹/他)率领部属登临楼阁,摆设酒宴。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微,如果没有;斯,这种。(2)句中重点词语有:暇日,闲暇的时候。

5.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提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

【答案】①“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②列举人物并简述事迹。示例:杜甫: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然后又遭连夜雨,但他心中想的是天下寒士,愿为天下寒士的安乐牺牲自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和拓展阅读的能力。第一问,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实质是关心百姓生活,是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从乙文中“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看出范仲淹对黎民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一致。第二问,只要列举出历代体现关心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生活疾苦的名士,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事迹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范仲淹镇守邠州时,闲暇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开始举杯饮时,看见数十个带孝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棺椁等物尚未齐备.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五】(2020·四川泸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石钟山记

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舟回 /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隆,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竅坎镗輅的声音,同先前噌呔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应断为: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竅坎螳鞯之声/与向之噌呔者相应/如乐作焉。故选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投映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蛇:像蛇一样

C.而此独以钟名               名:名字      

D.自以为得其实               实:真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其中C项有误,句中的“名”是“命名”的意思。故选C。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其中B项有误,“以游踪为顺序”说法不准确;“独游”也与原文内容不符合。故选B。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答案】(1)因为(认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2)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中重点词语有:①重点词:以,因为。居,停留。乃,于是,就。而,表承接关系。②重点词:以,把。置,放。虽,即使。

【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 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 曲曲折折,(望过去) 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一、文言文课外阅读

例【一】(2020·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氏者,苻承祖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毎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其母,谓不供给之,乃启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

(节选自《魏书》)

【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yú):抬。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

(1)【与】

①强与之(      )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2)【具】

①母具以语之(      )     

②各具情态(      )        (《核舟记》)

【答案】(1)①给  ②欣赏,领悟 (2)①详细  ②具有,有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实词解释重点关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句子尽管有两个出自课外,但所有字词都是课内学过的。“与”和课内“与朱元思书”意思相同,是常见实词。“具”在课内《桃花源记》“具答之”中也有出现,都属于常见古今异义词。日常注重积累,考试课外迁移课内即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B.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C.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D.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断句关键在于理解句意,本句大意为“我夫家世代贫穷,穿上这等华贵的衣服,反倒使人心中不安。”第一小句“我夫家世代贫穷”句意完整,语法主谓宾也完整,可以断。然后根据提示词,“则”在此句中表转折,“则”字前可以断句。故选B。

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

(2)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

【答案】(1)亲戚都来谋求利益,唯独杨氏不想(这样)。(2)现在我自己什么都不缺,却让姨母如此(贫寒)?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句式上要考虑倒装,省略,语气通顺等特殊现象。第(1)句注意“亲姻”的解释,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和通过婚配结成的亲属,统译为“亲戚”即可;“利润”不是做生意的利润,而是利益或好处。第(2)句重点词语有:“何所”,哪个地方,全身上下哪儿缺东西少钱,即什么都不缺;“如是”,也可直译为“像这样(贫寒)”。

4.本文杨氏被苻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

【答案】示例:①她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②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③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痴”的具体表现,做题时需要仔细回顾原文,关注涉及人物的每一件事情,及其语言、动作描写等语句即可以概括出来。根据“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可知:杨氏认为荣华富贵比不上“无忧之乐”;根据“姊每遗其衣服,多不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可知:杨氏大多不接受送来的华丽衣服,有时接受也大多不穿,暗中藏起来;根据“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于车上,则大哭”可知:杨氏拒绝承祖派车接她去享福。

【参考译文】

姚姓之妻杨氏,是太监苻承祖的姨娘。家中贫穷没有产业。到苻承祖为太后所宠幸而显贵时,亲戚姻眷们纷纷向他求取利润,惟独杨氏不求。杨氏经常对她姐姐说:“姐姐你虽然得到一时之荣耀,不如妹妹我有无忧无虑之乐趣。”其姐常送给她衣服,她大多不接受,硬要给她,就说:“我夫家世代贫穷,穿上这等华贵的衣服,反倒使人心中不安。”又要送给她奴婢,就说:“我家连吃饭都成问题,不能供养奴婢。”始终不肯接受。她经常穿着破旧衣服,自己从事劳作。有时接受了姐姐给的衣服,大都不穿,暗中藏起来,即便有时要穿,也要先把它弄脏以后才穿上身。苻承祖每次看到她的寒碜,总是深深埋怨母亲,说她不供给姨娘的食用。他对母亲说:“现在我一身什么都不缺少,而你为何使姨娘成了这个样子?”他母亲把前前后后的一切全都告诉了他。于是苻承祖就派人乘车前往接杨氏,杨氏却坚决不肯起身,派人把她强行抬到车上,她就大哭大闹,说:“你们这是要杀我呀!”从此苻家内外都把她叫做痴姨。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2020·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祯,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明为刺史,不循法度,祯每进谏。明曰:“寡人天子之弟,岂失于为王哉!”祯曰:“恩宠不可恃。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明不悦。明左右有侵暴下人者,祯捕而杖杀之。明后果坐法,迁于黔中,谓人曰:“吾愧不用孔长史言,以及于此!”

(选自《旧唐书·文苑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循法度(遵照)                       

B.恩宠不可恃(倚仗)

C.祯捕而杖杀之(用杖刑)                 

D.以及于此(比得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其中D项中的“及”是“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思,不是“比得上”。故选D。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大 王 不 奉 行 国 命 恐 今 之 荣 位 非 大王 所 保 独 不 见 淮 南 之 事 乎

【答案】大王不奉行国命/恐今之荣位/非大王所保/独不见淮南之事乎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首先要通读文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这是断句的基础。其次,依次解释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不会解释的个别词语可暂时不解释),再把词意串联起来,明确大概意思。最后,根据句意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标出断句即可。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孔祯是一个秉公执法的人,从他杖杀李明身边欺凌百姓的人可以看出;不畏强权,敢于进谏的人,从他多次劝谏高宗的弟弟李明可以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以上三点都可从文章前后找到对应的事件,作答时要结合事件来分析。采用人物性格+具体事件的格式答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参考译文】

孔祯,唐高宗时为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任州刺史,不遵守法令制度,孔祯常常进行规谏,李明说:“我是皇上的弟弟,哪里就会有失于为王呢!”孔祯说:“恩宠是不能依赖的,大王不奉行国法,恐怕今日的荣誉地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淮南王刘长的事吗?”。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有人欺凌虐待老百姓,孔祯就把这些人抓起来杖打而死。李明后来果然获罪判刑,被贬谪到黔中(今湖南沅陵西)。他曾对人说:“我后悔没有听我长史的话,以至于有这样的下场!”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三】(2020·广东广州)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①,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②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镞:箭头。②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广亦竟射杀之(         )      

②广之将兵(          )

【答案】①终于  ②率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句意为:李广所带领的士兵。将:率领。②句句意为:李广所带领的士兵。将:率领。

(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李广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①武艺高强,能将箭头射入石头之中。②勇敢,敢于射杀老虎。③廉洁,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也不讨论关于家产的事情。④慷慨,将得到的赏赐分发给手下。⑤体恤部下,在部下士兵没有喝足吃饱的情况下,李广不喝不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从文中“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可以知道,李广武艺高强,能将箭头射入石头之中。从“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可以知道,李广非常勇敢,敢于射杀老虎。从“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可以知道,李广非常廉洁,他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也不讨论关于家产的事情。从“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可以知道,李广非常慷慨,将得到的赏赐分发给手下。从“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可以知道,在部下士兵没有喝足吃饱的情况下,李广不喝不吃。体现了李广体恤部下的特点。                                                                                       

【参考译文】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再有箭能够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也射杀了老虎。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带兵时,有缺水缺粮的情况,当有水时,如果不是每一个士兵都喝过了,李广绝不喝,如果不是每一个士兵都吃过了,李广绝不吃。

关注微信公众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四】(2020·贵州省安顺市)

小港渡者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 ”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 则阖。”予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子捆扎。③阖髭: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⑥爽然:

1.文章叙述了作者从小港到蛟川城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图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先理解原文内容,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判断选项正误。其中C项有误,结合原文的“予愠为戏,趋行”可知,当我听了渡者的一番话后,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故选C。

2.“渡者熟视小奚”这句话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

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解答本题应结合原文内容,依次作出判断。A项,“小奚怒气冲冲”在文中并无体现。选项错误;B项,结合文中“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可知书童背的书籍比较沉重。选项正确;

C项,结合“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可知,书童年纪较小,因此出现因走得较急而摔跤书散情况,且出现问题后只会啼哭。选项正确;D项,结合“渡者熟视小奚”“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及后来出现的书散啼哭的情况,可知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选项正确。故选A。

3.文章注释⑥“爽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样子”。 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参考示例:豁然开朗的样子。“思渡者言近道”中“思”表现作者在错过进城时间后,冷静思考渡者的提醒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豁然开朗,悟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通读全文,“爽然”应解释为“豁然开朗的样子”。当我最初听到渡者的一番话时,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但结合后来发生的“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等情节事可知,这一切现象都在渡者的预言之中。所以当错过进城时间后,我进行了冷静地思考,突然领悟了渡船工说的“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因此内心忽然觉得开阔了许多。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徐行之                   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B.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

C.因问渡者                 罔不因势象形(魏学伊《核舟记》)

D.而前门已牡下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两个都解释为“慢慢地”;B项,以:介词,用/副词,同“已”,已经;C项,因:连词,于是/介词,顺着,就着;D项,已:副词,已经/动词,停止。故选A。

【参考译文】

顺治七年冬,我从河岸一小码头上岸,吩咐小书僮背上用夹板捆扎好的一叠书相随,要去蛟州城。这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薄雾晚烟缠绕于树枝梢头,远望县城,大约有二里路程。于是顺便向摆渡船工问道:“到城南门,现在赶路,还来得及进城吗?”那位摆渡者仔细打量小书僮,回答说:“如果稳步慢走,还能进得城,要是急忙赶路,城门则已关闭。”我听了不觉动气,认为他的话是戏弄人。我们二人于是脚步匆匆、奋力奔走,行至半路,小书僮摔一跤,捆书的绳子断了,书籍散乱一地,小书僮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待到将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锁。此时,一种茫然若失之感袭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先前摆渡者之言近似哲理:世上凡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者,反倒往往是自取其败,最终大都类似我这种日暮途穷而无所归宿的结局。

图片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