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不完道不尽的三坊七巷 福州

 茶香飘万里 2013-12-10
长期客居台湾的老报人林藜先生《萍踪识小》:“福州市的城区并不大,但是宁恬安谧,确是一处安家寄寓的好所在,尤其那与南大街平行的南后街为然。在这两条大街之间,还有着七条横巷互相沟通。那就是杨桥、郎官、塔巷、黄巷、安民、宫巷、吉庇等巷,另有衣锦、文儒、光禄等坊。这七巷三坊,是福州城内的高级住宅区,又有许多旧书坊设在那里,专门买卖古书、碑帖、字画和古玩等。平日非常的清静,可是到了元宵和中秋两个佳节,这南后街就热闹异常了,因为元宵的灯市和中秋的塔市,都集中在这里。”

三坊七巷早就闻名遐迩。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内涵极为深厚,说不完,道不尽。
  三坊七巷的城坊制是中国城坊建筑史的活化石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是按城坊制的形式建的,这种类似棋盘的城坊格局,影响了古代日本、朝鲜等国都城的建设。
  三坊七巷古建筑的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白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楼、门罩,成曲线形的民居院落的风火墙,从高处俯视犹如海上的万顷波涛,既壮观又震撼人心。坊巷中的花厅、园林池馆与苏州等他处的园林不同,在寸土寸金的福州城内,这种园林多较玲珑小巧,可称为方寸山水,园中的楼、阁、亭、台多巧妙地建成半边亭、半边阁式,既不占面积,又增添了多样的建筑形式。假山多采用海蚀石,更有漏、瘦、透的效果。假山园池可直通园中的小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性,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这其中尤以“小黄楼”及王麒故居的花厅为玲珑园林的杰作。
  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直接发生在三坊七巷,而更有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住在三坊七巷的人所参与的,甚至是历史事件的主角、见证人。三坊七巷所记录的历史事件之多,在全国传统街区中,罕有与其相匹比的。(这方面的内容详见本人专栏《意丹史谭》)  
福州民俗文化的宝库
  这里是福州许多节俗活动的中心,前面提到的元宵灯节、中秋特有的塔市,坊巷文人结社吟诗,点香斗诗钟。这一带是福州社火活动最热闹的地方,尤其如闽山庙和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明谢肇淛元宵诗云:“更说闽山香火盛,鱼龙为戏列斋筵。”清乾隆郑洛英诗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里还揭示了一些有别于他处的特有民俗。例如家住光禄坊仓前河乾的徐五,是个靠替人挑米的普通劳动者;平时担米自给,夜间读书,是个有文化的人。曾用红纸笺在端午节时,书写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云:“门幸无题午,人惭不识丁。”此联在民间流传甚广,曾赢得明代名臣曹学佺折节往访,成了知交。这种在端午节贴门联的习俗,是福州特有的,名为“午时联。”
  闽台亲缘关系的见证
  当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派兵在台湾南部登陆,宫巷的沈葆桢受命任钦差大臣巡台,逼使日本侵略者退出台湾。沈还修了许多军事设施,加强了国防,又提出一套治安方略,发展台湾的经济。而杨桥巷则有台湾板桥林家的林尔康大宅院,他是因“马关条约”、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林家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不愿当日本的顺民,将家庭撤回大陆。林尔康与螺洲陈宝琛有姻亲关系。林娶的是陈宝琛之妹陈芷芳。陈芷芳还捐银助福建办师范学堂。板桥林家又和郎官巷严复家族有姻亲关系,严家又和台湾辜家有姻亲关系……
  一条可和北京琉璃厂媲美的古文化街——南后街
  在全国现存的传统街区中,还包含有古文化街的也不多见。南后街有古旧书铺、刻书坊、字画裱褙店、木雕、寿山石章、沈绍安家族的脱胎漆器店、软木画、角梳、机绣店等工艺品商店,传统细木家具店等等。它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雕板刻书史的宝库。要知道全国第一本翻译的西方小说《茶花女》就刊印于南后街,在全国影响巨大。
  三坊七巷还是研究宗族文化及世家大族等涉及人才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宝库。三坊七巷管委会与福州晚报合作开辟专版,挖掘探讨三坊七巷的人文内涵,成绩显著。就宗族文化及世家大族的研究而言,过去传说的黄巷葛家许多书籍文章都说葛家是古麻剌国王(康靖王)陪臣的后代。刊登的文章已证明这是讹传。
  总之,三坊七巷的修复工程及发掘坊巷的人文内涵意义重大,是一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工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