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 今年以来,市北区全面提升城区文明,提高居民幸福感。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期市北精神,以包容的胸怀、创新的实践、激情的状态和超越的追求,凝聚推动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努力探索文脉传承、创意支撑的文化建设新路,深入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三大跨越工程”,努力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活力迸发的滨海文化特色城区。2013年,市北区预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9.56亿元,增速达14%。文化产业成为全区支柱型新兴产业。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港口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展示老城区历史风貌,彰显文化特色。传承“无中生有、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经验,进一步提升特色街区建设管理水平。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不断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形成覆盖全区、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15分钟文化圈”。 文化产业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13年,市北区预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9.56亿元,增速达14%。文化产业成为全区支柱型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布局日渐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13年,市北区以重点园区为承载、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逐步形成“一区多园+特色街群”的发展布局。依托青岛工业设计产业园、青岛建筑创意产业园、纺织谷、中联U谷2.5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引进,一批骨干和龙头文化企业正在崛起,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蓄势发力,文化创意产业、民俗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影视娱乐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成为培育重点,全区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 节会品牌百花齐放,文化、商贸实现双赢。市北区现拥有“岛城新春第一节”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永不落幕的啤酒节”啤酒街开街、青岛婚庆博览会、德国商品青岛展销会、邻居节、文化街奇石展、休闲购物季、“四季相约 醉美市北”等节会文化品牌近十项,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参会人数620万人次,商品交易额达2.45亿元,比去年增加33%。今年春秋两届婚博会规模空前,吸引近20个行业、100余家展商参展,接待参观者100万人次,实现交易金额近2000万元。登州路、长宁路啤酒街两街联动的“啤酒狂欢周”活动,接待游客45万人次,消费啤酒过百吨。文化街举办系列奇石展、书画展30余次,实现交易额逾4000万元。2013德国商品青岛展销会吸引中外游客和洽谈商20多万人,现场现金交易额高达1100余万元,成为中德经贸和文化交流的一个良好平台。 特色街群二次提升春色满园 今年以来,市北区实行特色街二次提升工程,街区形象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特色街群成为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企业、总部经济落户的优质载体,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到10月底,已实现引进内资6100万元,预计全年将实现招商引资计6600万元。 启动台东三路商业步行街及红酒街综合提升工程,注入时尚元素、体现文化内涵、增加休闲设施和绿化亮化,引导街区业态调整优化,完善步行街区域功能。完善街区经营及活动准入制,提高了街区商贸活动门槛及节会档次和水准,构建起特色街区健康长效发展体系。截至目前,特色街已实现非税收入410万元,已提前超过2012年全年收入,增速达61.4%。 党建工作 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成效显著 区划调整以来,党建工作扎实推进,为加快建设宜居幸福高品质城区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 干部管理工作整合规范。结合“融合发展年”活动,对区直单位、部门融合情况进行了检查验收,对街道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有效解决了街道工作力量不足难题。建立健全了信访、电话、12380网络“三位一体”举报平台,加强群众监督举报受理工作,“百日突破”期间接访13起,办结12起。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卓有成效。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基层、机关部门联系社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三级联众服务体系,4600余名党员干部与8700余名困难群众建立了结对关系。实行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把街道社区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把资源和财力向社区倾斜。总结推广了蜂式工作法、365党员工作室等经验做法在全区及全市推广。 2013年,市北区委街道“书记民生项目”成效显著。市北区委会同多部门督导各街道抓项目推进,加快建设步伐。坚持“群众受益才是真正的民生,百姓满意才是合格的工程”,确保街道党工委书记亲自抓的民生项目真正成为居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民生工程。截至目前,全区41个书记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692万元,整治楼院17个,涉及楼座134个,拆除违章建筑1.9万平方米,硬化路面8.6万平方米,惠及居民7613户;打造高标准办公服务场所6处,新增办公服务场所面积5180平方米。 精神文明 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近一年来,市北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创建省级文明区和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重心,扎实推进“道德讲堂建设、道德典型培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工作。全区人民凝心聚力,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推动率先科学发展的能力大大提高。组织开展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宣传100余场次。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积极推进理论大众化,16家单位被命名为“青岛市理论宣教基地”、“山东省理论大众化示范点”。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我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和“四德”工程建设,在52个社区建立了善行义举榜,弘扬社会正气。推进市级 “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店)申报工作,推出一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 居民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提升明显。通过深化“道德讲堂”建设工作,积极培树道德模范典型,组织开展了“文明市北人”月评活动,已评选“文明市北人”70名,其中10人被评选为“青岛市文明市民”,6人被评为 “山东好人”,1人被评为 “中国好人”,数量市内三区首位。积极开展“我爱市北”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了2013年“邻居节”活动,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600余项。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区教育局共同筹建2所 “雷锋学校”,市北区1人当选2013年度青岛市“美德少年”。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引导志愿者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市北旅游 打造精品彰显特色 2013年,市北区以“挖掘文化、彰显特色、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强化标准”为引领,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滨海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树立省级旅游形象,旅游服务水平迅速提升。积极参与“好客山东贺年会”活动,多家单位分获贺年会优秀主题街区、美陈大赛等十几个奖项。抓好旅游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工作,落实旅游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推进A级景区创建。组织开展好客山东休闲汇系列活动,举办了万佳广场啤酒季、万达艾美酒店啤酒烧烤季、市北休闲购物季、市北啤酒私房菜大赛、旅游团购节、葡萄酒自酿大赛、仲秋赏月会等一系列特色旅游活动。 结合欢乐滨海城、小港湾蓝色经济区、啤酒休闲商务区、新都心、中央商务区等载体建设,加大旅游相关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内资约2.44亿元。 依托青岛港邮轮母港建设,成功举办中国(青岛)国际邮轮峰会,吸引世界顶尖邮轮公司全球管理层、各大邮轮港运营方、邮轮相关产业机构等汇集市北区,促进了青岛邮轮产业链的发展。 文化事业 千树争妍实现大提升 区划调整以来,市北区大力促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区文化事业呈现良好局面。 到目前,全区形成群众文化团队1000余支,注重特色培育,涌现出新市民少儿合唱团、朝鲜族舞蹈团、军乐表演队、民间杂耍队等一批特色文艺团队。全年举办区级文化活动200余项,街道社区级文化活动3000余项,参与群众5万余人。先后举办了“美丽新市北”广场周周演系列活动、“全民阅读季”、群众文化艺术节、市北区文化大比武大展示等品牌活动,组织开展了少儿生肖画大赛、青少年书法绘画作品展、新市民文化艺术周、清明活动进校园、送文化进军营等特色文化活动。 今年,区财政投资120万元,改造建设了8处社区文化中心和电子阅览室,统一进行了美化装饰,配备了图书、电脑、乐器等文化设施,满足了居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推进非遗保护和“1+N”档案馆建设 2013年,市北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省级名录1项,市级1项,区级12项;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建立非遗传习点、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对非遗项目进行了全面展示和宣传。深入推进“1+N”档案馆建设,目前“1+N”档案馆成员单位已经达到11个,涉及博物馆、学校、社区和纪念馆等各个领域,实现了社会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危旧房改造项目影像征集工作,拍摄资料照片近3000张,收到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实物捐赠近百件。编辑出版了 《记忆中的市北》(第四辑)、《四方年鉴2012》、《市北年鉴2013》、区划调整画册《循源》和《行政区划工作纪实》。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完成了馆藏16个全宗2022卷约42万页的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为向全社会开放资源奠定基础。 建设“体育强区” 完善群众体育健身设施,投入近200万元,在5个街道办事处新建5处室内社区健身中心,在5个街道办事处新建5条健身路径。投资50多万元,为31个社区更换了53套社区健身路径器材;对全区的社区中健身路径的161件器材进行了全面维修。共组织93次群众体育赛事,全区近万名群众参与。融合区域优势,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在青岛市第三届运动会中,市北代表团夺得了比赛金牌、输送金牌、输送总分、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五个奖项的第一名,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有力促进了新市北竞技体育的全面提高。 成立5大协会助推文化惠民 市北区文联围绕“两个引领”、“三个服务”弘扬时代主旋律,开展主题鲜明的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导成立市北区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5个协会,主办环保创意手工大赛暨民间文艺展演、“美丽青岛·多彩市北”摄影展、戏曲大舞台戏剧汇演等几十项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推进文化惠民落实。成立了文艺志愿者服务团和服务队,文艺工作者“三进”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民间文艺进社区巡演巡展、曲艺进校园、摄影进企业、作协进企业等活动全面铺开,促进了市北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