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箍桶老手艺遭遇尴尬 姑苏城箍桶家族引关注

 苏迷 2013-12-11

熙熙攘攘的人民路与王天井巷之间,有一条因范氏义庄而闻名苏州的东西向街巷,不同于两侧主干道的喧嚣,粉墙黛瓦的低矮小房静静地将巷子包裹得幽深。刚踏入巷口,“吱吱”的木工声便传入耳中,抬头望着一线天一般的天空,仿佛走进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行当的峥嵘岁月。秦兴福就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老手艺人,其与老行当打交道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个甲子。作为苏州城最后的箍桶家族,他将衣钵交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世代居住的家也成为了苏州城唯一能听得到传统手工制桶声音的场所。

  一个甲子成就四万只木桶

  一杯早茶下肚,81岁的秦兴福拉开了新一天的光景。这个在苏州城赫赫有名的箍桶老师傅,至今依然坚守着祖传的事业。13岁便开始跟着父亲学做木桶的他,这份手艺已经伴随他走过了67载春秋。 “我花了六七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刨、凿、锯、钉等基本功,之后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虽然箍桶又费体力又不挣钱,但我从未想过转行。”

  “作为几十年前嫁女儿最大宗的嫁妆之一,市民对木桶的需求让箍桶匠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工种。”秦兴福回忆说,“那时的生意真是热闹啊,城里大大小小的箍桶店子多达几百家,几乎每条小巷子里都能找到箍桶店。”

  一个甲子的坚守成就了秦兴福的技艺,粗略一算,他吃惊地发现自己已经制作了四万余只大小木桶,“小桶两天做三个,大桶三四天做一个,不少上海等地的市民还专程赶到我这里来预订购桶,我越做越开心,觉得十分欣慰。”

  苏州最年轻的箍桶匠

  走进这间被杉木屑香包裹的十余平方米的小作坊,初冬的上午,太阳只照得到门前的空地,移步店内,你越发感觉到深巷的阴凉。而店门口一位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却单衣坐在大口径木桶半成品前,挥汗如雨。他便是秦兴福的儿子秦金财,如今苏州最年轻的箍桶匠。

  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箍桶手艺,而立之年才真正下定决心子承父业的秦金财,对这份工作也充满了兴趣。“采用传统工艺制一只小小的桶,光工序就有开料、推刨、开眼、钻钉、落底、箍桶、上油等近二十道。尽管市民对木桶的需求大不如从,市面上也出现了大量机器生产的木桶,但我认为传统工艺唯有坚持才不会暗淡。”
尴尬的箍桶老手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州老城区箍桶店铺林立,一到冬天,几乎家家都要购置木桶木盆。而临近夏季,便会有挑着担子的箍桶匠走街串巷吆喝着“制桶、修桶呦”,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记忆。几十年的时光斗转,随着轻巧方便的塑料盆等新事物的出现,这些旧行当逐渐衰落,鲜有的几家也仅仅是乏力地前行。

  “箍桶是个体力活,又累又不挣钱,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了,以前的老手艺人也都年纪大了。”接过继承接力棒的秦金财感慨道。“此外,箍桶也面临着诸多尴尬,比如制箍用的扁丝,如今只能在常熟一家老店铺买得到,专业的刨子等箍桶工具由于铁匠的减少也日益难觅了,这是传统箍桶老手艺继承发展道路上的瓶颈。”

  “不希望它成为渐行渐远的一个行当。”秦金财擦擦汗水,望着手中待出炉的大口径木桶,陷入了无限的沉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