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箍桶匠

 鳌峰山人 2016-11-30

最后的箍桶匠(1/ 18)

发布时间: 2016-10-13 10:16:4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张培坚  |  责任编辑: 王梦泽
支持← →键翻页

在卷刨的刨动下,碎木屑从箍桶匠鲍明沛的指尖旁滑落。原木的清香味儿在空气里弥漫,木桶也被打磨的愈来愈光滑,渐渐显露出一件艺术品的身份。

58岁的鲍明沛是箍桶技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0多年前,16岁的他拜师学艺,开始了箍桶生涯。

“箍桶师傅本领高,刀一把来篾几条。弯板几块分地散,篾圈一个箍得牢。”外人眼中的箍桶匠手艺高超,没有几年的苦学是掌握不了这项技能的。鲍明沛经历三年多的学徒生涯,才正式出师。

女儿出嫁,娘家陪嫁的大小水桶、子孙桶、洗澡桶等,都要请箍桶匠到家里来做。凭着出色的手艺,鲍明沛挑着近50公斤的工具担,足迹遍及宁波、台州,一年到头有干不完的活。“那时生意好地不得了!人家都是早早来我家预约。到人家家里干活,包吃包住还有烟酒。一个月收入能有近百元,而普通工人只有三四十元。”说起箍桶生意的“黄金年代”,鲍明沛滔滔不绝。

箍桶一般有锯板取材、刨斜边、拼板上箍、铲沟槽上底、打磨出细等几道工序,其中涉及的弯曲造型是技艺的难度和特色,因而是个慢工出细活的技艺。一位箍桶匠一般一天只能做出一两个桶。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廉价的铝制品、塑料制品普及,木桶的市场竞争力直线而下。箍桶手艺乏人问津,箍桶匠们纷纷转行。为了生计,鲍明沛也不得不转行做起根雕。但箍桶一直是他心头牵挂,他会时不时地做上两件。

十年前,随着非遗技艺泥金彩漆的发掘、兴起,作为承载品的木桶又有了需求。鲍明沛看到了希望,把几位老匠人组织在一起,重新做起箍桶行当,专门为泥金彩漆提供木桶底胚。他的作品不仅受到周边百姓的喜爱,更是漂洋过海,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得到青睐。在政府的扶持下,鲍明沛在家乡浙江省宁海县胡陈乡开设了艺术馆,陈列自己制作的箍桶精品,供游客免费参观。

如今,宁海县仍从事箍桶手艺的匠人只有十来人,年龄最大的已近70岁,58岁的鲍明沛是最年轻的。曾经招收过的几位徒弟都已转行,这让鲍明沛有点忧心:“县里曾经在报纸上给我做过招徒宣传,但是报名的人一个都没有。这门手艺有失传的风险,我不能做最后的箍桶匠啊!”(文/摄 张培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