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夺目红——品茶是奇笔

 木柳书屋 2013-12-12

 


 

红楼夺目红

——品茶是奇笔

(转自:红楼梦中文网)

  红楼夺目红——品茶是奇笔 雪芹写"品茶拢翠庵"①一回书,文情繁富,含意甚丰,至今寻绎,不能尽晓,还待通灵之士揭其奥隐。

  史太君领刘姥姥到妙玉这位脾气古怪的尼姑庵里,先赞赏这儿的花木特好。这令我想起:一进园是"曲径通幽处",到庵正是"禅房花木深"。似乎有意运用唐贤名句。

  妙玉奉茶,细写她的举措和茶具的考究。茶未入口,老太太劈头先说:"我不吃六安茶。"此语突兀,怎么会先防此茶?是否府里人多饮此种?妙玉立答:"知道——这是老君眉。"

妙玉世外人也,如何连老太太吃茶的细情也尽悉?

  六安是安徽地方,其茶无多佳味,且不耐沏。兑一次就无多好味了。这反映了曹家在南京日久,那时的"江南省"包括今之江苏、安徽,二地不分,所以南京亦多徽产,吃腻了,不喜欢。

  "老君眉"是福建武夷山的珍品。

  妙玉照应了太君、姥姥之后,单把钗、黛二人招呼进作特别款待——宝玉是不请自到,随人后跟的。奇怪。她单单不招呼湘云。读完整个一回书,绝不见提湘云一字。

对此,我纳闷久矣。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雪芹偶然疏漏,并无深意存焉。

  只是这个缘故吗?我存疑。

  宝钗精明,有心机,一句不多言——她的惊人的丰富学识独独不露端倪(例如一讲画就说出了那么内行的一大篇颜色、缯绢、笔分了多少种……)。所以妙玉对之也无评语——而黛玉  在妙师面前却落了个"大俗人"的品目。

  黛玉会作几首诗,似乎"一尘不染",其实很俗。

  这句话,除了妙玉,谁也不敢说。(别忘了:雪芹却敢写!)

  这么一"推了去",如若让湘云此时此境也"混"在她们三人堆里,该当如何呢?

  一言不发?不对。多话的她,岂能话少?若一开口,必然惊人——妙玉又该怎样品评她?

  脂砚曾说《石头记》的用笔有"避难法"。难道在这儿不写湘云,是真把雪芹也难道了?

  湘云在这一"格局"里没有她的事,是到了中秋夜联句,方同黛玉入庵歇息——仍然是"一语未发"。

  我是想听听,如果湘、妙二位"对话",不知当有何等奇文奇趣!可惜八十回前未见。

  妙玉说:"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lun2)。"——

  书中并未如此叙写,只歇了一会儿,天就亮了,就各回住处了。

  我忽然想起——

  清人记载,吴崧圃藏有芹书全本,后来宝、湘重聚,大年夜再次联句,即"步"中秋诗之韵,精彩倍出!

  也须,那是忽然又有妙玉师傅的芳踪出现于"山石之后"吧?

  前呼后应,前伏后倚,是雪芹的"板定大章法"(脂砚语)。

  "芳情","雅趣"。四个字即是全部《石头记》的"内涵"。

  "只自遣","与谁论?"雪芹自嗟如此。

  了不得!妙玉才是最懂雪芹的"读者"。

  她的故事,自第七十六回以下失传。古今大才异才,或有所闻;我愿会有真能再传妙玉的如椽之笔——也是生花之笔,来为这位奇女、苦命女撰出一段撼动人心的故事,以慰雪芹于地下。

诗曰:

品茶拢翠意何局?冷落湘云不及渠。

价重成窑全不惜,却听宝玉赠贫妪。

注:①拢翠,流行本作栊翠,今从古抄本。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