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清六病的实质

 学中医书馆 2013-12-12

认清六病的实质

作者:王梧川

在摆正名称之后,即须探索《伤寒论》六病的实质,历代医家对六病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经络、脏腑和气化来解释六病。

    (一)以脏腑经络配六病

    以脏腑经络配《伤寒论》六病,如言太阳病则认为是膀胱及其所属经络受病,这种配属关系有许多矛盾。

    最明显的是它遗漏了许多脏腑经络。经络十二,病只六个,有六条经无所配属。朱肱说: “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张璐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说:“十二经脉转注如环,岂有六经传变只传足经,不传手经之理。”王清任说:“足太阳经专通两足而不通两手,初得伤寒,头疼身痛,项强,发热恶寒,未有两胳膊两手不疼痛发热恶寒者,用麻黄汤亦未有周身皆愈而独不愈两胳膊两手者。”

    12个脏腑,有6个脏腑无配属关系,是不是这些脏腑就不受病安然无恙?手太阴肺在太阴病中没有肺的证,但相反在足太阳膀胱受病的太阳病中,却有咳喘、鼻鸣等大量肺脏的证,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皆无配属,小肠上接胃、下接大肠,阳明胃家实证,岂能与小肠无关。

    疾病,特别是比较严重的病,往往影响到全身,涉及到许多脏腑经络组织,即使某一局部的病变,从中医整体观点来看,也常常涉及其他相关的脏腑经络,把它局限在某一脏腑经络上,也是违反整体观思想的,是机械片面的。

    从以上分析看,把六病看作是某一特定脏腑经络单独受病的说法,它使机体半数的脏腑经络在疾病斗争过程中置身事外,成为不受疾病干扰的世外桃源,即使按汪琥“六经即十二经”的说法,也仍然不免谬误百出,上面举的手太阴肺与手太阳小肠就是例证。不仅如此,这个说法还给辨证论治带来表里不分、寒热混淆、扰乱治疗原则的种种害处,因此,不能用它来解释《伤寒论》之六病。

    (二)以六气配六病

    用气化学说解释《伤寒论》六病的张隐庵说: “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人之形骸脏腑,感在天无形之六气,在地有形之五行,而生长成形者也。是以人身有无形之六气,以配三阴三阳之经脉;有有形之脏腑骨肉经脉皮毛,以应在地之五行;而三阴三阳之经气,又由五脏五行之所生,此亦阴阳形气之相合也。伤寒之邪,系感天之六气,故当于吾身之六气承之,病在六气,而六经之经应之,此人与天地之气相参合者也。”人生于天地间,气候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以六气硬套六病,就未免牵强附会了。明代著《运气易览》的汪机说: “百里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邦,寒暖各异,此方土之候,各有不齐,所生之病,多随土著,乌可皆从运气相比例哉!”这种讲运气而不拘泥于运气的观点是较为客观的、合理的。张隐庵用气化来具体解释《伤寒论》六病,很多是与仲景六病原则格格不入的。如他说: “太阳标阳而本寒,少阴标阴而本热,此皆有寒热之化,故曰从本从标,如天之寒邪,即太阳之本气,而病在太阳之标阳,得太阳阳热之气,而反化为热病,是反天之本寒,而反病标阳之热,所谓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既病太阳标阳之热,而反以凉药治之,所谓治反其病,得标之方,此太阳之从标也。如病在太阳,而不得标阳之热化,则太阳经中有四逆汤及诸附子汤,以救太阳之本寒,此太阳之从本也。如少阴经中,有急下之大热证,此少阴之从本也,有急温之大寒证,此少阴之从标也。故曰太阳少阴,从本从标。如阳明感阳热之悍气,则为大下之热病,如得中见阴湿之化,则为汗出和平之缓证。如厥阴得中见少阳之火化,则为便利脓血之热证,此皆寒热阴阳之气化者也。”

试将上述论点与仲景辨证论治原则对照一下。

    (1)仲景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肌,张隐庵则治标阳以凉药,救本寒以四逆附子,凉药抑遏留邪,阻碍邪从表解之机,四逆附子,属少阴里寒证治,谬指为太阳本寒证治,是阴阳表里不分。

    (2)仲景少阴病提纲是脉微细、但恶寒欲寝的虚寒证,治当温补,脉厥体厥,内真热而外假寒的少阴三急卞证,是乃仲景叫人鉴别的真阳明假少阴证,张隐苍妄指为少阴从本之证,是寒热虚实真假不分。

    (3)阳明病提纲是胃家实的大热证,张隐庵推理意指的所谓“得中见阴湿之化”的“汗出和平缓证”,在《伤寒论》中并无其证,阳明病也不应有此证。

    (4)厥阴病消渴,心中疼热皆属气上撞心之假热,张隐庵“厥阴得中见少阳之火化,则为便利脓血之热证”的说法,错认假热证作真热证;厥阴从中见少阳火化有热证,为什么阳明不从中见太阴湿化见寒证,而反见大热大实证呢?从上述对比可以看出,用气化解释伤寒六病很多与仲景原意不符,反而给认识伤寒六病实质增加不少障碍。

    (三)六病的实质在子辨证

    祖国医学对病证的认识是从临床实践中对证候的分析人手的,证候是人的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组织的生理功能与致病因素相互斗争过程中反映的病理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反映,把证候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加以分析归纳,就能反映机体内部的病理真实情况和内在斗争过程,找出疾病的本质。伤寒六病就是从各种不同人的机体感受伤寒病后发生的许多不同证候中提示出的辨证规律,它不是以致病因素为对象的“辨病论治”,而是以人的机体对致病因素的反应所产生的“证”为主要对象的。

    《伤寒论》是研究辨证论治的方法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证明:

    (1)《伤寒论》各篇的题目是“太阳。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证并治……。

    (2)《伤寒论》的300多个条文中,绝大部分是列举脉证,分析鉴别,采用病案讨论的方法,对各种证候进行详尽的分析归类。

    (3)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确定证候的属性。如:本论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本条确定阴证阳证,为全论之总纲。

    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109条: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

    157条: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于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93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371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88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以上皆辨证之表里内外。

    75条:“病人手叉自冒心……此必两耳聋无闻也,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70条: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108条:“此为内实也。”

    185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19条:“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222条:“以表虚里实故也。”

    223条: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77条: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379条: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0条: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以上皆辨证之寒热虚实。

    本论明文指出,证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者尚多,不一一枚举,即未明文指出之处,亦贯穿此精神,如380条条文中并无实证字样,但腹满而前(小便)后(大便)不利,用泄利药利之,即明寓实证之意。所以整个《伤寒论》始终贯串着列举脉证、分辨剖析的方法,而辨证的目的,就是要分清证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从而决定治法方药,故以太阳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脉证并治……命题。

    (4)证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是孤立单个的存在,而是互相联系的,伤寒六病的辨证规律,即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的自然联系。伤寒六病是张仲景总结前人千百万次临床实践经验创立的辨证纲领与规律,太阳病为表热证,脉浮、头项强痛为病在表,发热恶寒为热;少阳病为半表半里热证,脉弦、胸胁满为病在半表半里,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为热;阳明病为里热实证,脉沉实、腹满而痛为病在里,身热、汗自出、口渴、恶热谵语为热,不大便有燥屎为实;太阴病为里寒虚证,腹满时痛为病在里,吐而食不下,自利不渴为虚寒,少阴病为里虚寒证,其脉沉微恶寒,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厥阴病为里虚寒而有上逆假热证。是知三阳病为阳证、热证、实证,而三阴病则为阴证、寒证、虚证,阳病有表证复有里证,阴病多里证亦有表证,所以分三阴三阳者,用以区别病位之浅深、邪正之消长、病势之盛衰、正气之强弱,以便于医者扶正祛邪,掌握分寸,治愈疾病。因此,伤寒六病正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证的自然联系和具体运用,是证的高度概括。它来源于实践,是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的辨证论治规律。因为它不是以致病因素的“病”为对象,而是以患病的人的机体对致病因素反应的“证”为对象,所以它不仅治伤寒,而能广泛适用于各种疾病,仲景在自序中说: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就是说明这个意义。这就是伤寒六病的实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