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农村历史上就有种姜的习惯,只不过那时多为零星种植,不成规模。上世纪60年代,白沙滩镇曹家庄村开始大面积种植大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期,全市大姜种植发展较快,尤其是白沙滩镇充分发挥当地沙壤土为主、土质疏松、下水快、透气好的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大姜种植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并实现了产业化经营。90年代以来,不少镇都把大姜种植作为富民强镇的重要产业,大孤山、乳山寨等镇成为大姜种植的后起之秀。乳山市大姜常年种植面积近5万亩,产生姜近25万吨,其中白沙滩镇大姜面积,占全市大姜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最高单产达到6000多公斤,成为远近闻名的“胶东大姜第一镇”。乳山大姜,姜体肥胖,皮薄块大,色泽黄亮,筋少肉脆,姜味浓郁,没有污染,粗纤维含量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01年乳山市成立了大姜技术协会,同年白沙滩镇政府为本镇大姜注册了“金海岸”牌商标,并通过了省农业厅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标准认证,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环宇大姜专业合作社2000亩大姜基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10年2月,乳山市大姜协会申请的“乳山大姜”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大姜的知名度。 目前,乳山市拥有大姜批发市场3处,年交易量10万多吨,同时,大姜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全市大姜企业10余家,规模以上大姜深加工企业主要有吉利食品、乳山银金食品有限公司。吉利食品,年产糖水姜、结晶姜及其他系列姜制品等2400多吨,盐水姜和寿司姜5000多吨,鲜姜10000吨,主要出口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东以及日、韩、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1亿元以上,出口额5000万以上;规模以上的生姜加工出口公司主要是银金食品,该公司,拥有一个储存鲜姜1300吨的地下姜窖和两个原材料成品大姜储存恒温库,年加工出口大姜2万吨,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和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