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1年国家公考《申论》真题(地市级)解析

 心晴女子 2013-12-13

(一)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问题解析:

仔细审题

(1)审清关键:归纳概括题,归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遇到的问题;

(2)作答思路:总述问题+问题的具体表现。

选择要点

(1)总:上学难(整体材料)

(2)具体表现:

打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缺乏支持、教师队伍不稳定;

公立学校:学费贵、户籍限制、教材不统一、受歧视、子女“心理边缘化”、入学信息渠道不畅;

家庭教育:父母对随迁子女的教育不重视、转学频繁。

参考答案: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上学难问题。表现在:一是打工子弟学校方面,数量有限;条件简陋;无办学许可证;经费紧张,缺少政府支持;教师队伍不稳定。二是公办学校方面,收费高、门槛高;歧视随迁子女,随迁子女出现心理“边缘化”;入学信息渠道不畅、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因户籍限制、学考异地、教材不一致导致升学难。三是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不重视或无暇关心子女教育,因贫辍学、随父母务工地点变化而频繁转学现象时有发生。

赋分说明

1.总括句,2分;

2.三方面具体表现,每方面2分,共6分;

3.逻辑分,2分。

字数多于200字,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扣1分;字迹潦草、卷面不洁,扣0.5~1分(最多不超过1分);错别字、标点和卷面累计扣分,不超过2分。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问题解析:

仔细审题

(1)审清关键:综合分析,对象——“困境中的不绝希望”(关键词:困境-不绝-希望);

(2)作答思路:点名本质---分析论证---提出对策。

选择要点

含义:即使面临困难,农民仍然把教育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整体材料)

分析:

(1)困境:教育成本高、通过高考向上流动渠道变窄、毕业生就业难。

(2)希望:从“向上流动”、“寄希望于教育使他们的子女另寻出路”中可推断概括为“改变命运”。

(3)不绝:“越是……越是……”、“孤注一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对策:对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解决就业难题。

参考答案:

这句话是指即使面临困难,农民仍然把教育当作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由于教育成本高、就业难,一些地方因教致贫、因教返贫,辍学之风抬头,农村孩子通过高考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但许多农民仍然倾其全力支持教育。因此要对教育进行新的反思与改造,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解决就业难题。

赋分说明

1.点名本质,2分;

2.分析论证,4分(困境2分,希望2分);

3.政府应采取的对策,2分;

4.逻辑分,2分。

字数多于150字,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扣1分;字迹潦草、卷面不洁,扣0.5~1分(最多不超过1分);错别字、标点和卷面累计扣分,不超过2分。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给定材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400字。

问题解析:

仔细审题

(1)审清关键:贯彻执行题,注意行文格式;

(2)作答思路:“寄宿制学校模式”的现实办学背景+具体做法+成效+呼吁;

选择要点

现实背景:校点多、规模小、子女来回交通不便、学校生源少等;

具体做法:

结合“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开展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

1.完善了各项寄宿制学校设施建设;

2.统筹规划学校布点,优化学校布局;

3.重点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试点学校。

成效:

1.集中大量优良师资,使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减轻家长负担;

3.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整体材料)。

呼吁:关心、支持、参与我们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答案:

赋分说明

1.办学背景,2分;

2.具体做法,总括句2分,每种具体做法2分,共8分;

3.取得成效:每点成效2分,共6分;

4.向家长发出呼吁,2分

5.用语恰当,通俗易懂,2分;

6.格式上,标题、主送机关、发文机关、日期四部分缺任一,扣除格式分5分;

7.逻辑上,办学背景、具体做法、成效、呼吁四部分缺任一,扣除逻辑分5分。

字数多于200字,扣1分;3个错别字,扣1分;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扣1分;字迹潦草、卷面不洁,扣0.5~1分(最多不超过1分);错别字、标点和卷面累计扣分,不超过2分。

(三)假设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

(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问题解析:

仔细审题

(1)审清关键:提出对策题、两问、支教人员身份;

(2)作答思路:第一问=总括句+具体原因;

第二问=总括句+具体建议(结合身份及问题、原因、经验推对策)。

选择要点

原因:“撤点并校”政策、生源减少、经费问题;

建议:

(1)“三原因”推出“三对策”;

(2)转移建设重点,由原来的硬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实施软件建设为主;

(3)合理利用废弃校舍,如建立乡村图书馆、村文化教育中心、幼儿园等;

(4)各地主管部门对希望小学遭废弃的现状予以高度重视。(整体材料)

参考答案:

希望小学遭废弃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一、“撤点并校”大规模推广使其被撤销;二、因生源减少而撤并,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很多随迁子女异地就读;三、税费改革引发学校经费紧张。

作为一名支教人员,建议:一、高度重视,各主管部门要对希望小学遭废弃的现状予以高度重视;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以政府主导、村组织参与、向慈善组织及企业寻求捐助等多种形式解决学校经费紧张问题;三、转移建设重点,由原来的硬件建设为主,转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实施软件建设为主;四、调整“撤点并校”政策,在交通不便等地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五、合理利用废弃校舍,如建立乡村图书馆、村文化教育中心、幼儿园等;六、推广寄宿制办学模式,吸引更多的农村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

赋分说明 

1.每个原因2分,共6分;

2.每条建议2分,共12分;

3.逻辑分2分,两小问分别作答,且总分结构,要点罗列有条理。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问题解析:

仔细审题

1.审清关键

确定立意:治疗失根症须切准文化脉

立意解析: 结合对这段话的思考,可以发现整篇材料的主旨是失根危机,而之所以出现失根危机,源自于无论是乡村少年,还是农民工,还是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他们既无法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又难以融入积极的现代城市文化,还易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故此,解决失根危机,还须从文化入手,切准文化脉。

2.作答思路

第一段:开头

第二段:分析原因

第三段:分论点1

第四段:分论点2

第五段:分论点3

第六段:结尾

选择要点

第一段:开头——描述失根现状

第二段:分析失根原因,提出总论点

第三段:分论点1——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第四段:分论点2——摒弃消费主义思潮

第五段:分论点3——汲取现代文化营养

第六段:结尾——收束全文,回扣主题,适度升华

参考答案:

《治疗失根症须切准文化脉》

曾几何时,乡村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乡村文化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无论是出身乡村的知识分子,农民工,还是乡村少年,均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文化失根症”,丧失了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失根症”病因复杂,既有乡村教育衰败引起的文化传承功能失调因素,也有强势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和动摇。但根本在于乡村文化自身的内涵不断解体,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逐步消亡,消极的消费主义思潮不断抬头,积极的现代文化元素未能融入,出现了“老根已死,病根早生,新根未立”综合症,导致其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下降。因此,治疗“文化失根症”必切准“文化脉”,须做到“护老根”、“斩病根”、“立新根”。

治疗失根症,须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护好“老根”。优秀乡村文化包括积极、健康、向上的传统民俗节日、宗教活动和伦理价值秩序,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维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当前,它们却都面临着日渐消亡的困境,即使是乡村少年,也很难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认同感自然无从谈起。因此,有必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保护好乡村文化大树的“老根”。

治疗失根症,要摒弃消费主义思潮,斩断“病根”。消费主义思潮是农村新兴的文化潮流,它将金钱视为衡量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典型的金钱至上主义思想。它不但妨碍乡村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导致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而且和乡村文化倡导的“见利思义”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甚至直接冲击和瓦解着传统乡村文化。所以,要治疗失根症,就必须切除消费主义这颗毒瘤,斩断影响乡村文化大树茁壮成长的“病根”。

治疗失根症,要汲取现代文化营养,植入“新根”。随着社会的进步,以现代法治观念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其中不乏有益的文化营养。这些文化营养绝非城市文明所独有,而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观念。而乡村文化也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和借鉴现代文化元素,创新和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培植更加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大树“新根”。

乡村文化不仅是农民立足之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依托和价值归依。通过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摒弃消费主义思潮和汲取现代文化营养,我们将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夯实乡村文化根基,推动乡村文化健康发展,找回曾经失落的“根”!(998字)

赋分说明

一类卷33~40分(基准分36分)

能从文化或教育的角度切入,解决或分析失根危机,联系实际,观点鲜明、准确,见解独特,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无误,不少于800字。

二类卷25~32分(基准分28分)   

能阐述清楚失根危机与教育的关系,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合理,符合内在逻辑,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畅,书写清晰无误,不少于800字。

三类卷17~24分(基准分20分) 

能把失根危机与教育联系起来,联系实际,有观点,有条理,结构相对完整,语言通畅,书写可以辨认,文面错误较少,不少于600字。

四类卷10分以下(凡符合其中任意一项者,均是本等级)

 1.没有联系材料(话题)的;2.背诵事先预备的范文的;3.另起炉灶作文的;4.不知所云的;5.篇幅不足600字的;6.不分段落、标点的;7.摘抄原文为主的;8.观点游离的;9.结构混乱的;10.文面错误较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