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的改革就会让人想起邓公,因为正是始于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人从井底跳了出来,让中国人睁开了熟睡了数千年的眼睛。但睁开眼睛的中国人却并没有睡醒,眼睛里依然迷茫,依然彷徨。中国究竟还会有多少迷茫存在,究竟还会多久在迷雾中彷徨?中国人的改革观念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改革的愿望还不行,只有有了正确的改革措施和恰当的改革措施的饯行,改革的前景,才可期待,改革才能彻底。
中国是一个曾两千年来拥有自己固定思维模式的僵化国家。民国之前中国人的基本思想是由儒、道、佛三家控制的。而中国人的伦理思想也基本是靠家族以及一些文艺形式来传承的,而其尽管迂腐、落后,但经过千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其固定思维模式。有了自己的一套社会调理系统,包括伦理系统。民国开始后中国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饯行,但效果仅存在于上层的知识人士,对于中国的中下层人士的影响有限。但随着49年马列主义被立为国家的基本思想,国家开始进入统一思想的大熔炉阶段。
过去由儒、道、佛提供思想,靠家族及一些文艺形式传承伦理思想的时代被强权提供思想所代替,这也破坏了家族在伦理思想传承中的作用,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动摇,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强权所提供的思想却并不太清晰,在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下层(农民、工人、小作坊人员等)人士中并没有形成固定思维,大多数人不知道马列是什么,我相信在今天的中国大多数的人依然不知道马列是什么,由于这样的新思想没有形成儒、道、佛思想那样在人心中的根系发展,尤其是伦理思想。所以在改革开放的风吹来之时,由于旧的伦理思想被动摇,但新的伦理思想却没有确立起来,导致了中国人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来袭之时,没有了思想的防线,所以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经济蓬勃发展,但其他思想,包括伦理思想严重缺乏的阶段。更加遗憾的是由于集权政治依然继承了父系社会的特征,所以在一系列破除旧思想的运动中,对父权(强权)的遵从却被留下来了。与此同时一些消极的中国政治厚黑学也同样被继承了下来。
当家族在中国伦理思想的传承中逐渐失去其作用时,靠什么提供伦理思想成了中国的大问题,因为事实证明始于建国初期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并没有给中国确立起一个像中国旧时代家族伦理思想那样的根系。尤其在中国旧文化被边缘化后,西方的马列主义明显处于曲高和寡的地位,大多数中国人无法对马列有一个明确定义。而社会是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又由不同的小系统所构成,当旧的思想被破坏后,新的文化必须能是一个对应的系统文化,才可彻底代替原有文化的作用,才可让新文化成为有活力,有前途的文化。所以破除旧文化之后,引进的文化必须是一个系统文化,而不能单方面引进 系统文化中的一支,这只会让社会的发展跛脚前行。因为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每一个系统自有其规则,缺少哪个规则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而所有的的改革之中新的伦理思想的确认将决定‘改革’未来的前途命运。伦理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石,这块基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整体定型,什么样的伦理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相对应,所以无论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决定社会底座的伦理思想的确认。它决定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改革的未来是文明还是新的旧社会。
下面是节选自林语堂《中国人》的几段: 如果我们回头看一下中华民族,并试着描绘其民族性,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如下特点:1,稳健。2、单纯。3、酷爱自然。4、忍耐。5、 消极避世。6、超脱老滑。7、多生多育。8 勤劳。9、节俭。10、热爱家庭生活。11、和平主义。12、知足常乐。13、 幽默滑稽。14、因循守旧。15、耽于声色。
以上这些特点,某些与其说是美德,不如说是恶习,另一些则是中性的,这些特点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他的缺陷,思想上的过分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散的代名词。
但所有这些品质又可归纳为一个词“老成温厚”。这些品质都有消极性,意味着镇静和抗御的力量,而不是年轻人的活力和浪漫。这些品质是以某种力量和毅力为目标而不是以进步和征服为目标的文明社会的品质。
博主读后感:林语堂所说的中国人的这些民族特点,我们现在还有吗?还有多少?我们都继承了哪些特点?我相信,每个人读后都会有一个认识。就当今社会来看,我的认识是我们继承了许多的缺点,相反扔掉了许多优点。
林语堂《中国人》的一篇读后感:按中国道家阴阳平衡论来说,中国文化应该属于偏阴性的文化(妥协、消极),而西方文化则更偏阳性(积极、进步)。所以问题是中国文化能不能发展出积极因素?哪些妥协、消极成分应该抛弃?西方文化有没有自成一个阴阳系统?既有积极、阳光的促进进步成分,又由用来防止激进的思想成分,的确有的,那就是林语堂信奉的基督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