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璞风水思想渊源及其风水实践 广西连山风水堂 易连山 【声明:此文未在任何刊物和媒体发表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易连山”】 郭璞,字景纯(276-342),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训古学家,堪舆学鼻祖,科学家,建筑学家,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学者。 据《晋书·列传第四十二》(以下简称《晋书·郭璞传》)载:“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纳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厉。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炎转祸,通政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由此可见,郭璞是一位上通天文下懂地理的异人,其《易》占技艺高超,就是汉朝的京房和三国的管辂这样的易学大师也比不上他。 一、郭璞风水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古三易” 所谓“古三易”,是指《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现在人讲《易经》,往往被一本《周易》局限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其实并非如此。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如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发现,证实了“三易”之说的基本可信。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下清人辑录的《三易备遗》注① 郭璞的“古之易”理论功底主要是靠师承和卜筮实践。。 1.师承:如《晋书·郭璞传》所述,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河东,精通卜筮及堪舆之术。郭璞跟从郭公习业,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堪舆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中的玄机,就是汉代的京房、三国的管辂也比不上他。由此,我们知道郭璞的风水术是有师承的,他的老师就是通晓阴阳地理算学的郭公,并继承了青乌子的葬法。郭璞的卜筮术已达到出神入化,超过乃师郭公的地步。 2.卜筮实践和摹“古三易”著作《洞林》。郭璞一生著述颇丰,从他注释的《尔雅注》和《山海经注》中,我们不难看出古易《连山》、《归藏》对郭璞思想的影响。郭璞在注《尔雅》和《山海经》的过程中,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古易《归藏》的诸多材料,不仅疏通了文意,而且丰富了其内涵,从而提高了这两种书的学术价值。郭璞《尔雅注》后来成了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之一种;郭璞《山海经注》亦成为了后世学者研读的蓝本,并被明朝《正统道藏》列为道教经典。郭璞对《归藏》的研究十分用功,据当代学者、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连镇标博士考证,郭璞从11岁开始,迄46岁止,花了36年左右的时间,潜心研注《山海经》,可见古易《归藏》对郭璞风水思想的影响巨大。 至于古易《连山》,郭璞在其著的《客傲》一文中提及“徒费思于钻味,摹《洞林》乎《连山》”。郭璞摹仿古易《连山》而作《洞林》(亦称《易洞林》,记载郭璞筮验六十余例。是书已佚,今有清朝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本)。这是郭璞借客人口以自嘲的话。《晋书·郭璞传》也记载“璞撰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名为《洞林》”。我们据此可知郭璞研读过古易《连山》,他的《洞林》一书正是在《连山》的易学思想指导下写成的。而在三易之中,郭璞用力之最勤的莫过于《周易》。从《晋史》所载的郭璞占卜活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郭璞基本上是以《周易》为其占卜之蓝本。郭璞不止一次直接引用《周易》卦爻辞来来阐释占卜结果。 例如,《晋书》载:晋元帝司马睿为晋王时,命郭璞占筮,遇《豫》卦之《睽》,郭璞曰:“会稽当出钟,以告成功,上有勒铭,应在人家井泥中得之。爻辞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者也。”就是《周易》的《豫》卦的《象传》辞。 又如: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正、二月间郭璞“辄依岁首粗有所占,卦得《解》之《既济》”。(注③见《晋书·郭璞传》)也引用《周易》的《解》卦的《象传》辞:“君子以赦过宥罪”,以及《既济》卦的《象传》辞:“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来劝谏晋元帝审时度势,减省刑罚,体恤百姓。 3.郭璞继承了汉以来的孟京易学思想。 郭璞研易崇尚汉代孟喜、焦延寿、京房乃至三国管辂易学,兼习费直易学。 《晋书·郭璞传》称:“(璞)又抄京、费诸家要最,更撰《新林》十篇、《卜韵》一篇。”《新林》、《卜韵》二书今已之佚,其具体内容已不得知。但它们既是“抄京、费诸家要最”而成,可见郭璞对《易》各派学说是兼收并蓄,并且不存门户之见。这在魏晋时期是难能可贵的。 治易的人都知道,费氏易学与京氏易学是对立的。京,指京房;费,指费直。 关于费直,《汉书·儒林传》载:“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也。治易为郎,至单父令,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篆》、《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费直治易,以复古精神为主,接近于孔子,是对孔子及汉初易学传统的直接继承。他不讲卦气说和突变,只以《易传》的文意解经,注重于义理的阐发。费直的贡献可说是不朽的,他不仅留传下古文《周易》,而且继承了古人以义理解易的传统,这就为后来义理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璞继承了费氏的注重义理解易的传统,并在自己的著作和易占活动中加以贯彻。但是对费氏学不讲卦气说和阴阳灾变的治易原则持否定态度。而对孟京(孟喜、焦延寿、京房)学派以象数、阴阳灾变说、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等易象数学思想来阐释《周易》经传文的方法大加赞赏。郭璞视京房为佳臬,孜孜以学,并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占卜活动中去,获得巨大成功。兹举二例以见一斑: 《晋书·郭璞传》载:璞既过江,宣城太守殷祐引为参军。时有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脚类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迟钝,来到城下,众或异焉。祐使人伏而取之,令璞作卦,遇《遁》之《蛊》。其卦曰:“《艮》体连《乾》,其物壮巨。山潜之畜,匪兕匪武。身与鬼并,精见二午。法当为禽,两灵不许。遂被一创,还其本墅。按卦名之,是为驴鼠”。卜适了,伏者以戟刺之,深尺余,遂去不复见。郡纲纪上词,请杀之。巫云:“庙神不悦,曰:‘此是拱亭驴山之鼠,使谐荆山,暂来过我,不须触之’”其精妙如此。 郭璞此卦果然应验,精妙如有神助,乃他根据所占之本卦、变卦的卦爻象(包括它们的内外卦和互卦之象),从它们的象征物象,事象生发开去,随意发挥以成辞,圆滑塞责而无差。他所谓“艮体连乾”乃指所占本卦《遁》的下卦为艮,上卦为乾,据《周易·说卦传》艮为山岳,乾为天,天、山皆巨物,此二者连用一体,故其物亦壮巨。所谓“山潜之畜”,乃就所占变卦《蛊》而言,蛊的下卦为巽,上卦为艮,据《周易·说卦传》巽为入,即潜入,艮为山,畜潜藏山中,这里交待了巨物的栖身之地。何谓“匪兕匪武”?仲氏易释云:“坤为虎,以坤间二阳不成故也”以为《蛊》卦中有三阴爻,本可组成互卦坤,但为中间的二阳爻所阻而不成,而坤在虞翻逸象中为虎,既不成坤,故云“匪兕匪武”(不是犀也不是老虎。武,古通虎)。郭璞所谓:“身与鬼并”,仲氏解释“三阴为鬼,蛊乃三阳三阴合并成卦”。三阴为坤,而坤为鬼象,也是虞翻之逸象。郭璞所谓“精见二午”,仲氏释为“离五月卦为建午,蛊之上为大离则倍午矣”。蛊卦的三爻至上爻为大离(中间多一阴爻,故云“大离”)。据京房卦气说,离卦主五月,而五月纳午,大离则倍午,故云“二午”而“精见二午”。即谓巨物在五月出现。这里的“精”,指巨物,它乃神异之物。郭璞所谓“法当为禽,两灵不许”,是说按理该巨物应为人擒获,可是“庙神”和“山神”(即拱亭驴山君)这“两灵”不答应。郭璞所谓:“遂被一创”,是指《遁》卦的四阳爻减损了一阳爻,是为《蛊》卦。所谓“还其本墅”,是说自《遁》之《蛊》,只减了一阳爻,而两艮犹存(遁卦的下卦为艮,蛊卦的上卦为艮),也即两山如故。是说巨物将遭受一伤,但终究会回到其原来的栖息之地,即拱亭驴山中。郭璞最后断言:“按卦之名,是为驴鼠”,谓《遁》的上卦乾为马,下卦艮为鼠(此乃《周易·说卦传》八卦之喻象),今遁之蛊,乃乾一爻(减损一阳爻)而失马形,是为驴鼠矣(据仲氏易解语)。 4、郭璞继承了三国时期的阴阳术数大家管辂的术数,而且超过了管辂。 郭璞卜物的方法与管辂十分相近。据《三国志·管辂传》载:平原太守刘邠取印囊及山鸡毛置器中,使筮。辂曰:“内方外圆,无色成文,含宝守信,出则有章,此印囊也。高岳岩岩,有鸟朱身,羽翼玄黄,鸣不失辰,此山鸡毛也。”又,“清河令徐季龙使人行猎,令辂筮其所得。”辂曰:“当获小兽,复非良禽,虽有爪牙,微而不强,虽有文章,蔚而不明,非虎非雉,其名曰狸。”猎人暮归,果如辂言。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郭璞卜物与管辂卜物如出一辙,何其相似。 我们再看郭璞易占的又一例子: 元帝时,璞为著作佐郎,于时阴阳错谬,而刑狱繁兴,璞乃上疏言阴阳灾变之征,略曰:“……臣不揆浅见,辄依岁首粗有所占,卦得《解》之《既济》。案爻论思,方涉春木王龙德之时,而为废水之气来具乘,加升阳未布,隆阴乃积,坎为法象,刑狱所丽,变坎加离,厥象不烛。以义推之,皆为刑狱殷繁,理有壅滥。又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太白蚀月。月者属坎,群阴之府,所以照察幽情,以佐太阳者也。太白,金行之星,而来犯之,天意若曰刑理失中,自坏其所以为法者也。臣术学庸近,不练内事,卦理所及,敢不尽言……”这里,凡阴阳、五行、卦气、天人感应之类全派上用场。于此可知,郭璞不仅是术数家,同时又是汉易象数学的继承者,其对京房卦气说等学说娴熟于心,运用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郭璞对古三易的义理早已烂熟于胸,对易占如此之娴熟,在其大量的风水实践中,能不把易学的义理、象数和卦气说揉和到卜墓、卜宅、卜城池的活动中去吗?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易学思想是郭璞风水学思想的渊源。从下文所述郭璞的风水实践活动,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结论。
二、郭璞的风水实践 在风水领域里,郭璞依据易学理论和风水学理论,以易占为手段来确认所占葬地之优劣,预测葬者后嗣之兴衰。据史料记载,郭璞一生重要的风水实践活动有以下几次: 1.为母下葬。《晋书·郭璞传》载: 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路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 郭璞通过易占,把母亲的墓地选在近水的地方,这不仅表明他精通地理术,能预见水洼地将变为桑田,而且体现了其“葬乘生气”,“得水为上”的风水思想。 2.为人卜葬“龙耳”地,并预言“三年致天子询问”。《晋书·郭璞传》载: 璞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璞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邪?”答曰:“能致天子问耳。”帝甚异之。 距郭璞生活的年代晋朝不远的梁朝人刘孝标在注《世说新语》时,在上述郭璞为人卜葬故事末尾注说:“青乌子相冢书曰葬龙之角暴富贵后当灭门”。善“解占塚宅”的晋明帝微服前往观看,经过与主人交谈后,对郭璞这种扦地手法和预言其“能致天子问”的预测术疑惑不解。郭璞这一葬法精微之极,可见郭璞风水术之超乎常人。此法体现了郭璞《葬书》内“龙形穴法”的思想。 3.为张澄卜葬,后澄“子孙遂昌”。 据《南史·张裕传》载: 初,裕(即张裕)曾祖澄当葬父。郭璞为占墓地曰:“葬某处,年过百岁,位至三司,而子孙不蕃。某处,年几减半,位裁(通才)卿校,而累世贵显。”澄乃葬劣处。位光禄,年六十四而亡,其子孙遂昌。从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郭璞为张澄葬父,先后占了两次卦,选了两次佳壤。从张澄最后选择“葬其劣处”的决定以及“其子孙遂昌”的结局中,可窥见郭璞的意向和主张。劣处乃环境恶劣的地方,为众人所不取的无用之处。众人不取的地方,却能催发葬者子孙昌盛发达。众人看不起眼的地方,其实是“福地留予有德之人”。这表明郭璞眼力非凡,预测手段惊人。 4.为自己卜葬,流芳百世,子孙繁衍。 据史料记载,郭璞生前通过易占,把自己的墓地选在江中。据宋王象之《兴地纪胜镇江府·景物》篇云: “金山前有三岛,号石碑,称郭璞墓。” 宋周必大《奏事录》曰:“金山龙游寺山门,借石门为案,乃集三山石峰耳。其外水山,稍有树木,而鸟雀不栖者,世传为郭璞墓。”《二老堂杂志》五记《镇江府·金山》记载:“山在京口江心,号游龙寺,南朝谓之浮玉山。别有小岛,相传为郭璞墓,大水不能没,下元水府亦在此。”元朝王恽《王恽集》亦云:“金山西北大江中,乱石间丛簿,鸦雀栖集,为郭璞墓。”虽然今天有的学者认为上述关于郭璞墓址的记载有惑于世俗化传,但它至少证明了“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乃郭璞卜葬相冢的重要指导思想。 关于郭璞墓的另外记载:郭璞被害之后,晋明帝感其忠诚,令人在京都建康(今南京)紫金山下玄武湖边建立了郭璞的衣冠冢,又名“郭公墩”。并追赠郭璞为弘农太守,封郭璞的儿子郭骜为临贺太守。公元1524年,明嘉靖皇帝下旨在“郭公墩”之上设亭,名“对谕亭”。闻喜县知县王体言在礼元镇柳树沟大官道立碑刻文画像纪念。公元1934年,国民党南京市政府又在紫金山半腰建郭璞亭,亭内有时任南京市长石瑛所撰碑文的石碑。两亭现皆不存。现南郭村郭璞祠大殿门两侧木柱上雕刻一副有关郭璞生平的木联:“生柏地葬金山官至临贺,注尔雅译山海著作佐郎。”南郭村故称柏地。郭璞的儿子郭骜被晋明帝封为临贺太守。此联既是纪念郭璞,并叙述其平生事业,但又把他儿子的官职扯入去了,似不太贴切。 5.为温州城选址。 据清乾隆年间修篡的《浙江通志》记载,温州城的最初的选址布局是郭璞所为。 按风水的普遍规律,城应建在瓯江北岸,坐北朝南,然而郭璞经过实地勘察,对南北两岸的土壤取样比较后发现,北岸土轻,南岸土重。遂过江,登上南岸的西郭山(后改为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便确定把城池建在该处,并对父老乡亲说:“若城绕山外,当聚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因城于山,故号斗城。郭璞还设计在城内开凿28口水井(现在还存在几口),象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以解决城内居民的用水。同时又考虑到如果发生战争,城池被围,饮水截断,更在城内开凿五个大水塘,各潭与河相通,最后注入瓯江。风水上解释,就是“城内五水配五行,遇潦不溢”。 郭璞为温州城设计“城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的斗城风水理念,被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十分了得。兹举二例: 据史载,北宋方腊聚众起义,势不可挡。起义军在三个月内连克今建德、翕县、杭州、金华、衢县、丽水六县市。但是围困四十余日,终不能破城,只得悻悻地撤军。 又,明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沿海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各地,攻陷城池无数。嘉靖四十三年又攻入杭州,烧毁雷峰塔。而温州城自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的十一年中,共六次遭倭寇侵犯,但敌人都未能攻入城内,这里除了守城军民顽强抵抗外,郭璞当初的“斗城”设计,恐怕也有很大的功劳。温州有首古歌谣为赞:“七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郭璞为温州“斗城”设计理念,说明郭璞风水术中择地需“罗城紧密”,“藏风聚气”尤为重要。 6.对福建一带城址风水的论述。 据《闽中摭闻》中关于福州府的条目中引郭璞《迁州记》有铭云:“泰康之载,迁卜瓯基四色,牢城层峦,三迳洪浒,南流瑞龙,西应其主,螺友对现,花峰千载……其城形状如龙如凤势,气盤拏,遇兵不掠,遇荒不饥,逢灾不染,六十甲子满废而复用。”在《迁城记》里,郭璞对福州城的地理形势是这样描述的:“左旗右鼓,全闽二绝,旗山在洪塘山之西,山巅欹侧,其形如旗,鼓山屹立海滨……”由这些记载和议论,可推测郭璞曾在福建一带有过多次卜城活动。 郭璞的一生从事过大量的卜宅、占墓、相地、择城池等风水活动。并将风水实践经验总结写成一部千古名著——《葬书》。郭璞风水实践屡验的传奇色彩以及其风水理论专著,使郭璞被后世风水师尊奉为风水祖师。郭璞当之无愧。 广西连山风水堂 易连山 初稿于2010年春节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