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林 : 话里话外话红楼

 随园天一馆 2013-12-14

1994年,我读到了一篇周文康先生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的文章,他讨论的是元春的身份和八字命理的问题。周文康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实际上这就可以从文本的角度来分析《红楼梦》的后40回是不是续写,全书120回是不是一个整体。当时我直觉周文康先生对八字命理不太了解,而且他也没有清代相关的立法资料。如果对八字命理的基本规则有所了解,那么问题就可以重新考虑了。

到2003年,互联网已经很发达了,这个时候我也找到了清代的立法资料,以及涉及八字命理的书,我就正式投入了对《红楼梦》的研究。

实际上,《红楼梦》的问题是关于两个方面的:小说文本是一方面,所谓的红学研究是另一方面。关于《红楼梦》的文本,其中隐藏的很多时间的秘密和空间的秘密都没有被大家注意到,只有对小说文本有足够细致的阅读才能够发现。而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问题,传统的研究结论是作者为曹雪芹,后40回是续作,这些其实是错误的。还有就是版本,现在大家都用的这个版本也是不对的。

线索就是第86回元春的生辰八字,她的出生日期和八字命理是对不上的。但根据八字命理,可以倒推出另一个出生日期来,而这个生日恰恰与曹佳氏的生日一致,所以元春的原型人物实际上是曹佳氏,第86回隐藏的是曹佳氏的生日。

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贾元春的弟弟是贾宝玉,贾宝玉的原型人物是作家自己,那么曹佳氏的弟弟就有可能是作者。曹佳氏只有一个长大成人的弟弟,就是曹頫,曾任江南织造的曹頫!从种种证据来看,我认为最合理的推断就是《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是曹頫。而曹佳氏的生日就是其中最有力的。

《红楼梦》中隐藏了时间的秘密,它本身是按照1706—1724年这样一个真实的时间序列逐年展开叙事。《红楼梦》被研究了一百年,但大家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根据还原的真实时间序列,就可以把作者的生日找出来——1706年6月8号,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这个生日,查找史料,然后就发现曹頫是生于这天的。这就解决了小说作者的问题,也解决了文本的问题;《红楼梦》的前80回和后40回都是同一个作者曹頫写的。

由此出发,再去看红学研究:曹雪芹作者说、后40回续写说、“脂砚斋评本”的真实性……都可以被怀疑。这就把过去近百年立论的几个结论都推翻了,这实际上都是从文本细读的结论中得来的。

对于《红楼梦》研究,我们不单是学会怎么样去读一部小说,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学术案例,我们会发现学术研究方法上的问题,《红楼梦》研究只是方法论的典型案例,但由此我们会发现这一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学界的学术方法和学术品质存在的基本问题。这就是研究《红楼梦》特别重大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我特别崇拜胡适。但是通过研究《红楼梦》、研究红学,我发现胡适是有很大问题的。虽然他在学术方法上讲得头头是道,科学考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等,但在学术考证的实践中,他完全违背了自己所讲的原则和方法,完全是不科学的。实际上他卷入了很严重的造假中。俞平伯在去世之前意识到了胡适的问题,所以他说“胡适、俞平伯腰斩红楼梦有罪啊”。

可见学界有些人在不断强调要实事求是,但实际上根本不实事求是。虽然他们一直强调说用证据,但他们拿出来的证据很多是伪造的。例如讲曹雪芹是作者,但后人就伪造了曹雪芹的相关史料。学界很多人一早就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们还是继续用伪造的史料来论证。这是一种欺骗。

像“曹雪芹是作者”、“曹雪芹是作者和后40回为续作”,这两个结论实际上是从胡适开始才变成很大影响的。特别是到了1954年红学批判之后,胡适的这两大结论就几乎成了定论。到1982年红楼梦研究所的《红楼梦》校注本——120回本出版,其前言中直接就讲后40回的思想性、艺术性都远远比不上前80回。这样轻率的一个判断,误导了非常多的年轻人。很多年轻人在读《红楼梦》,读完前80回,然后觉得后40回非常糟糕,完全读不下去了,后40回就不看了。实际上,这是对于权威的盲信,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实际上,只要平心静气地去读一读后40回,就会发现后40回写得非常精彩,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精彩,特别是黛玉焚稿、黛玉之死,是整部小说最精彩、最精华的部分。从对《红楼梦》两百多年的阅读史中,可以发现明显有力的证据。贾宝玉离家出走,实际上是把所谓的盛世全盘否定,其思想性远远超过了中国历代小说。这能后40回的思想性、艺术性很差吗?

关于《红楼梦》还有两方面的典型意义,一是我们怎么样读小说,二是我们怎么样进行文学研究。说到怎么样读小说,实际上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很少学过有效地阅读诗歌和阅读文学的方法。我认为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读小说和解读诗歌的阅读方法。我用文本细读法去研究《红楼梦》,就发现了小说之中隐藏的文本事实,客观存在的文本事实就是小说里隐藏了一个真实的时间序列:1706—1724年真实的时间序列,整部小说就是按照这个时间序列逐年展开叙事的。通过细读,我还会发现小说里隐藏了一个空间的隐秘——大观园中的省亲别墅是在荣喜堂的基础上改装和扩建而来的,也就是说荣喜堂就是省亲别墅,省亲别墅就是荣喜堂。这是客观可验证的文本事实。不通过文本细读,是读不出这个问题的。

所以,这就是说我们应怎样去阅读小说,文本细读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那么从学术研究的观点来说,就是怎么样去寻找证据,这实际上是方法论的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一百年来的红学研究,口头上讲实事求是,但实际上并不是不实事求是。这样《红楼梦》研究就具有典型的意义了,就是这一百年来,所谓中国一流的学者、文人、教授、诗人、作家纷纷卷入了红学的论证,但一个最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然后前80回和后40回的关系、各个版本甚至包括曹雪芹故居,等等,都没有解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因为不实事求是、不讲证据。《红楼梦》研究暴露了我们百年来学术界的基本品质。

(责任编辑:杨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