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双阳书法展 2

 老樟xy67896789 2013-12-14

nEO_IMG_沈德潜说诗评语.jpg

nEO_IMG_桃花1.jpg

nEO_IMG_一瓢诗话.jpg

自 然 生 动  格 调 高 雅
——李双阳书法艺术的美学图式



郑 可 春






笔者与李双阳先生虽未曾谋面,但从各大书法传媒的报道早已认识其书,知晓其人。近些年来其所取得的书法成就,特别是其书法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美学图式,不得不让笔者有种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欲望。
让我们先走进其书法作品,感受一下其营造的艺术氛围。
小楷,既有魏晋气息,又有明清格调。且能广取博收,有种自在、自如的感觉和轻松随意的文人气息。这种感觉是由他巧妙的技法手段和文人情怀演绎出来的。作品以颜体之“弧”状和中宫豁朗为基调,加上王宠和八大的散逸,并辅以晋人的气息。这种以帖学文化立场为基调,将之阐释与剖析,糅合文人气息,透露出不雕不饰的精神内涵,由是作品自然、简洁、散淡和空灵。
隶书,古拙而开张,看似不拘小节,实则处处有法,隐约可见其笔法多以从《曹全碑》和《礼器碑》衍化,并能化为己用,巧妙地将散淡之趣,温雅之情注于笔端,且不动声色。因而,看上去是那种淡雅、平和、质朴的君子风度。先生对汉隶碑石是非常敬仰的,他曾登泰山观石刻,游孔庙看碑铭。当身临其境感受《礼器》、《曹全》,泰山刻石、经石峪就在其眼前的时候,其发出感叹: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悟!这使其对书法有了质的改变。可以看出,这种高古淡雅的气息来源于作者的“食古而能化”“融会而贯通”。
草书,与其楷、隶风格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更能代表其书法风格和艺术情怀。用笔沉着洒脱,结体纵横交错,墨色浓淡相生,转折方圆并用,且整幅气韵生动。黄惇、张旭光、萧风等当代著名书家均对其草书艺术予以高度评价。其实,先生的草书是经过动态演变的。起初,多以巨幅大草呈现,更多地关注笔法的到位和整体的视觉冲击力。这与其当时继承古人传统并结合时下展览文化的创作理念是分不开的。而近期见其草书,则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了在“神采”“神理”上与古人相通外,看上去似古非古,大有蜕化古人的痕迹,而形成“自我”的感觉。其实,这是不奇怪的。一个书家到了一定地步,终究要表露其真实心迹。草书作为一种最为抽象的书法艺术,最能表现出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与思想感受。而先生的这种状态比一般书家要来得更早一些,这归功于其有着非凡的艺术领悟力。因而,其笔下呈现出“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志在飞移,恃驰未奔”“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的艺术境界,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可见,先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和境界。接下来,让我们探究其形成的缘由。
先生现工作于文化之城苏州吴江,有着儒雅的性格,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闻名中外的“水巷风貌”“古典园林”“丝绸苏绣”“苏州评弹”等文化遗产,是柳亚子、陈去病为首的革命文化社团“南社”的发起地,再有,现存最早的文人墨迹陆机的《平复帖》、张旭的《古诗四帖》、孙过庭的《书谱》以及明四家的墨迹都出自苏州,这些对中国书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书法艺术又是最能表征中国人独特审美情感的线条艺术,所以,在这种文化背景与艺术氛围中,其对书法艺术钟爱有加。
书法作为艺术而存在,其背后是以文化为支撑的。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被称为“核心”艺术,也被誉为“国粹”。可以说,伴随着文字的产生,无意识的书法艺术就产生了。可见,书法与文字是中国文化的滥觞。古籍中关于“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的记载,以及甲骨文及其书法艺术特色,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是而,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书法与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文化即没有书法,单独存在的“书法”,最多是“写字”,其主体不是“书法家”,而是“写字匠”。李双阳正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家。他自觉地研读古典文学,打下了扎实的国学根基,以至于在诗词的创作上,亦有一定的造诣。我们从他的《游兰亭怀古》、《踏雪登马陵山》及《踏莎行》等诗词中,可以窥见先生诗词的创作能力和文化修养的非同寻常。
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能到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学习深造,并深得瓦翁、黄惇、马士达、苏金海等大家的指点和提携,使他的眼界与见识更为宽广,也使得其的专业书法技能和理论水平得到一次升华。他不仅从时人处汲取精华,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古代名家更为崇敬。从他的自作诗中可见一斑:“晋人洛下风,逸少比张钟。我梦兰亭序,意垂孔侍中。汉秦尊朴散,晋魏称端峰。吾意本无法,还须觅古踪。”同时,先生还非常勤奋,十多年来,临池不辍,坚持日课,遍临名家法帖。柴立梅先生在《小胡子,长起来了》一文中记录:“双阳是这样的,勤奋、惜时,煮一大锅粥,三、四天不下楼,拼命临帖……”再加上,先生富有才情、得法、善于思考,所有这些成就了其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先生正是这样,借助于南京艺术学院这个良好的学术平台,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是位名副其实的学者型书法家。其书法能够在近几年时间内发生质的飞跃,与其书法的秉赋和勤奋有关,同时与其向名师虚心求教密不可分。书法是一种体现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反映人的内在品格的一种线条艺术。因而,书法艺术就不单是对线条的锤炼与领悟,而是学识、人品、情趣、修养等领域的综合反映。学习书法需要字内功和字外功兼顾,字内功是对书法艺术线条本身的锤炼,是对书法传统经典的领悟和吸收,字外功则是书家对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审美领悟与观照。其不断对书法传统的锤炼与加强人生的修养,在书法线条中灌以一种气度与学识,使其作品呈现出这样的美学图式——
肇于自然的创作理念。其点画之神态营造出来的形象,象征着大自然“勃如荡如”的生生之意。人们在欣赏其作品时,能感受到勃勃生机及其内在的生命力。其意态的“笔画”带动结构的安排和组合,使字看上去为生气贯注的有机体。是而,整幅作品“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双阳认为,只有世间阴阳相互作用方能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书法自然也不例外。因而,我们看到其作品图式从书法的本质上随处可见动静、刚柔、虚实,使老庄哲学思想得以诠释生发。“书肇于自然”是以汉字为载体加以个人情性的表现,这两个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经过先生古拙而自然的书法线条和谐地联系起来,使线条、人和自然高度统一。
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作品里所反映出来的“虚实相间”“计白当黑”“疏密得当”等辩证之美,是由写实的激发派生出来的一种“虚像”,这种“虚像”恰恰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效果。同时,也是其追求的“大象无形”美学思想的体现。作品之所以产生气韵生动的图式,是他对传统经典潜心专研的成果,是他对笔墨运用得洗练与蕴藉的必然,是他对大自然和生活热爱的结果。可以这样说,双阳心中没有这份热爱,就没有这般气韵式样产生的可能。因为挚爱所书的内容和形式,一切技法、学识的运用,都会给作品带来气韵生动的气象。
格调高雅的精神气格。时下书展琳琅满目,作品虽多,但留下来的不多,表现为浮躁和做作。这是因为它们没有真实感人之处,缺乏自身独立的精神气格。而先生追求的是“一笔之境”和“技近乎于道”,其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进行锤炼,把一条极为平常的书法线条,进行升华,看作是一条生命之线,体现出其精神和灵魂。双阳作品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以自身的精神修养补给到书法中,赋予书法以崭新的气象,形成了格调高雅、清新脱俗的精神风貌,使观者流连忘返。
“肇于自然的创作理念”,反映了双阳力求掌握自然的真理和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道,从而来理解自然和事物,然后诉诸书法艺术,体现“道”的精神,通过线条、结构、章法的塑造表现阴阳对立统一的生命意识。“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反映了双阳对书法本体的正确认识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加以哲学的审美观照,表现在创作中的辩证思想,如作品诠释的提按、轻重、疾留、擒纵、刚柔、曲直、浓枯、方圆、大小、奇正、虚实、疏密等对立统一。“格调高雅的精神气格”,反映了双阳直指书法的审美本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生命价值在书法文本中得以体现,从而使生命得到提炼与升华。
以上三者有机地统一而成为“自然生动、格调高雅”的美学图式。这种图式,植根传统,兼容并蓄,古为今用,以书寓情,因书喻理,博采众长,臻于妙境,具有自身的独立品格。在笔者看来,先生的这种创作美学图式既能把握住当下书法创作的时代审美特征,又能确立属于自己的审美范式,既能对以二王帖学为宗的传统经典笔法进行创造性地吸收,又能融入到当代书法创作之前沿,在传统的书法笔墨语言中探索出一条新的样式。在此美学图式的指引下,先生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倍受书坛瞩目。在其创办的吴江书画院“高级研修班”和中国书法家协会“李双阳导师工作室”已经在研习,即使放在当代书坛的大视野中,这种书法美学图式也值得研究和借鉴。

nEO_IMG_一瓢诗话 001.jpg (242.29 KB, 下载次数: 90)

nEO_IMG_一瓢诗话 001.jpg

nEO_IMG_一瓢诗话 002.jpg

nEO_IMG_张元干诗词.jpg

nEO_IMG_张元干虞美人.jpg

nEO_IMG_KAX_0160.jpg

nEO_IMG_nEO_IMG_002.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