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与实践

 霹雳小龙 2013-12-15

众所周知,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除了教育科学自身发展推动教育发展外,人类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也在影响和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当今世界,科技和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深深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以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新媒体、新技术、新课堂”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和焦点,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新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文化性策略

观念决定行动,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一线教师对新媒体对教育的影响存在褒贬不一,甚至排斥的现象。袁振国先生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归为三种类型,即悲观主义:“学习者的地狱”;乐观主义:“学习者的个性化世界”;现实主义:“教育的革命”。(袁振国.教育新理念.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65-368)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媒体就是课堂教学的“器”,尽管有利有弊,但关键取决于使用者如何趋利避害,而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全盘照收。爱尔兰教育家弗兰克.M.弗拉纳根指出“如果没有变革,整个社会将面临停滞不前和死亡的境地,变革就是生命,变革就是发展。”(卢立涛,安传达[].弗兰克.M.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所以,与时俱进的变革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固步自封是教育所唾弃的。充分顺应和整合新媒体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以开放和进取姿态,以强烈的责任感去接纳、研究、实践并推进新课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树德中学2012年举行的第26届教学研讨会的主题就是“创新——追求卓越教育的不竭动力”,其主旨就是鼓励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引领教育,广育英才,造福社会。

二、发展性策略

新媒体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或者物质层面的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丰富的教育理念。所以,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新媒体,表面上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实质上是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关注教师课堂教学不要停留在关注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是要关注教师是如何使用多媒体实施教学,以及背后蕴藏的教育理念。例如,把电子白板当作不需要檫的“黑板”,把PPT当作代替“语音灌输”的“电子灌输”等等。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行为不但不利于推进新课程实施,反而是阻碍新课程推进。

应该说,一线的教师基本上认同不仅是从教育理念上要跟上教育的发展,还要从技术和手段上跟上教育的发展,因为这两者在教育的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育人”和“发展”。但是,要帮助教师从实践层面上在有效整合新媒体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我们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需要走。路径其实很多,如专家讲学、交流考察、课堂展示、专题培训等等,但是最根本最核心的还是“聚焦课堂”,也就是说立足于教师专业生活的现场去进行校本培训,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树德中学“聚焦课堂”的措施主要有:

1、近10年的学校教育教学研讨会的核心主题均是围绕“聚焦课堂”。

2、构建全员覆盖、立体式的观课议课体系,包括名师展示课、中青年教师研究课、青年教师优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主题教研课、交流课等等。

3、实行“开门办学,推门听课”的开放式办学,让课堂随时处于展示状态,上好每一节课。

4、提高教学管理干部的课程领导力,坚持好听课制度。我每学期听课50节以上,并对教师进行个体即时性反馈和群体阶段性反馈。

5、鼓励教师研课磨课,在磨课中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艺术。

三、有效性策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判断新媒体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整合有一个基准点,那就是是否基于学生发展。也就是讲,如何使用教学媒介,取决于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教学媒介、教师风格、教学情境等,不宜模式化。在这里交流一下个人看法。

1、基于取长补短的和谐共存

就正如无论照相技术多么发达,依然代替不了艺术家的写生一样,无论多媒体多么发达,都无法也不应该代替板书,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板书各有所长,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而不是“你进我退”的关系。板书至少具有四重功能:1、构建知识框架,强化知识要点;2、逐步呈现过程,促进内化顿悟;3、及时反馈信息,展示动态生成;4、艺术表达书写,实施文化熏陶。所以,我曾在《教育导报》上呼吁“‘鼠标’来了,‘粉笔’不能走”。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电子白板、网络等新媒体在应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呈现真实性生活情境、及时沟通反馈方面的优势。

2、基于个体内化的资源共享

很显然,不管是技术水平,还是时间精力,还是教育理解,个人是无法独立承担新媒体课件或资源的制作。囿于此,各个学校都重视多媒体资源共享的建设工作,如购买教育资源网的使用权、建立本校的教育资源库、教研组内相互交流、课件展评等等。但是,仅仅是这样做会有三个问题,一是教师容易产生惰性,二是教师容易封闭保守,三是教师容易运用不当。为此,树德中学认为要“资源共建共享,但必须个体内化”。首先,树德中学形成“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和谐竞争,共同引领;智慧碰撞、资料分享”的团队文化,树德教师形成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开放互助、团结共进的观念。其次,引导教师认识到遵循扬弃之道的“拿来主义”,而不是全盘接受的“照搬主义”,必须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认识,必须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解,必须与本班的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相结合。第三,不能忽视教师以富有情感的启发式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不能忽视教师以表情、姿态、板书、演示、实物等对教学产生很好的影响。

3、基于学生发展的以学定教

著名的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曾说 :“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体,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很显然,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使用何种教学媒介,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讲,使用教学媒介是手段,促进学生发展是目的,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出现为了使用新媒体而使用新媒体。对此,树德中学的老师总结出以下经验供大家分享。

①制作PPT:使用遥控器而不是依靠鼠标点击,以免教师被局限在讲台上;注意色彩、字号等,突出视觉效果;幻灯片切换时尽量不要有音效;把PPT设计成板块式而不是流线型,确保教学的生成性;内容不宜过多,切换不宜过快,要给足学生理解和内化的时间。

②实物投影仪: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展评学生练习,可以及时反馈评价,可以当天指导学生书写,可以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

③教师个人网页:可以突出教学的生成性;可以实现远程交流。

④电子白板:有利于突出教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可以培养学生使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有利于情景设置;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节奏和教学时间的控制;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等等。但是,千万不要把电子白板当作是“黑板的电子化”,而停留在简单代替黑板的层面。

当然,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用于教学的新媒体还有网络电视、虚拟社区、博客、微博、播客、手机短信、IPOD等,尽管目前运用还不广泛,但大势所趋,已提上议事日程,亟待我们去研究。

(注:本文是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科教学大赛暨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