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师出高徒

 效筱 2013-12-15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这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的主张。我们常见,古代严师的手里经常会握着一把象征权威的戒尺,对着顽劣或不符合要求的学生狠狠地打下去。随着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推移,这种“不打不成才”的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时代飞速发展,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把“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中“严”解读成“责骂、惩罚”。于是,教师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学生、家长苦不堪言。当然在这种教育方法下也出现了许多“成才”的例子。但是当我们坐下来静心思考之后,会发现我们失去的太多太多。孩子们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扼杀了天性,没有了健全的人格,失掉了一颗快乐的童心。

       那“严师出高徒”这句话对于现今社会还是否适用呢?我个人看法:非常适用。只不过把“严”字重新解读为“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那如何应用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两点:

一 严而有度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常见一些罚抄、罚写、罚站、体罚的现象。从中,我们可见老师确实要求严格,但是却超越了一个度,那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师应该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他”。著名作家、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说的好:“一些老师对学生不是互相探索,而是互相折磨。”其实,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在严格要求的同时,是否尊重了学生。

       严格要求绝不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严苛,而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的,对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意识与能力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学生严格要求才是真正负责任的老师。

二 严而有爱

     现在的老师,仍有多数人摆着“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肯放下,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王楠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国内“标准的差生”,被迫出国,却成了全美动画天才。对于这样的转变,他表示除了基础还可以外,老师对学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同样是插嘴,在国内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而在国外被老师“夸为天才”。正是受到了这样有爱心的老师的教育,才促使了他的奋进。

      教师要有尊严,但尊严并不是我们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教育中要有爱呀!

      综合以上两点,就是要对学生宽容,这才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让我们摒弃“师道尊严”的做法,做一位与时俱进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