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丢了灵魂的镜子

 红瓦屋图书馆 2013-12-15
别丢了灵魂的镜子
  • 2013年12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鞠同心(公司职员)
、  中学时很迷《阿Q正传》,读不过瘾,干脆手抄,既沉醉于先生难得一见的幽默轻松,更兴奋于在阿Q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去阿Q”自此成为自觉修为。
  不独阿Q,死撑面子的孔乙己,絮叨成病的祥林嫂,开始烧香的闰土,寄望偏方的华老栓,抱怨“一代不胜一代”的九斤老太,被小家绊倒的子君……先生创作的小说不多,但塑造的人物却都很传神,哪怕是一笔带过的“路人甲”,一样照出我们灵魂深处的不堪,促人猛醒,给人力量,推人前行。
  人到中年,褪尽年少对于文学的狂热,重温这些人物,发现他们不仅没有远去,而是依然真实地活在身边,甚至还活在我们身上。再次深深折服经典之余,不得不承认,“去阿Q”的路还相当长。
  爱屋及乌,对先生自然敬仰有加。虽然钱钟书“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见那只下蛋的鸡呢”的劝诫充满智慧,可依然挡不住执著的“粉丝”行动:拜访他的故居,留心他的文字,甚至于他的“八卦”,总希望能从中沾得一丝灵气。前些天在书店中偶遇《鲁迅像传》,不觉眼前一亮。一幅幅鲜见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瞬间,给了零距离拜访先生的机会,更给了我们读图时代解读先生的崭新视角。
  都说“一图胜千言”,细细观摩书中114张照片,每张确实都带来无限遐想和感慨。与常见的那张头发直竖、目光严峻、棱角分明的“革命照”不同,书中照片“很生活”:学生照一样“拘谨木讷”,与友人合影不乏POSE,与萧伯纳合影则显得“老土”……尤其是那张“毛衣照”,毛衣束在腰带中,敞着怀,随意站着,宛如就在我们身边,平凡真实,又亲切和蔼。
  将照片与先生作品一一对应,你会发现更大的反差:“我以我血荐轩辕”时,先生20岁出头;洞悉千年“吃人”的历史时,先生37岁;塑造出阿Q等经典人物,先生不过40岁。即使到了知天命之年,有了许广平、海婴温馨陪伴,先生看上去也有点老了,有点倦了,可双眼仍然放出炯炯的神采,于“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果说,莎士比亚在作品中以“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给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面灵魂的镜子;鲁迅先生在近百年来也给了国人一面灵魂的镜子,深刻照亮我们每个人甚至我们整个民族的灵魂深处,提醒我们时刻“三省吾身”,时刻奋力前行。
  得到莎士比亚这面镜子,是英格兰民族之幸,改变并影响至今;得到鲁迅这面镜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之幸。遗憾的是,这面镜子尚未用上多少时日,却被“太艰涩”、“过时了”、“与学生有时代隔膜”等所谓论调包围,“鲁迅文章大撤退”亦在教材中悄然上演,让人扼腕。
  不照镜子,顶多衣冠不整,让人笑话;不照灵魂这面镜子,可就易走弯路、走错路,甚至走上不归路。
  先生这面镜子来之不易,真的别弄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