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争霸海洋:第一次大战时各国海军装备的主力舰艇

 昵称7536781 2013-12-17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各军舰舰种在各国海军之中并无统一的称呼。即便是当时世界上最为权威的几种海军年鉴,例如英国的布拉希(Brassay)、简氏(Jane)以及德国的魏耶尔(Weyer)亦是各自不同,因此在本文开始以前,有必要对主要国家的舰艇类别作一个梳理,以避免由此产生的误解和歧义。来 自 西 陆 军 事 http://www.xilu.com

  由于19世纪是一个海军技术的腾飞年代,海军舰艇完成了从风帆舰艇到蒸汽动力的变更,因而世界各国对于舰艇的称呼,也改变了风帆时代一等舰到六等舰这样的等级划分法。从1860年起,战列舰、巡洋舰等等这些新的舰种概念逐渐应运而生。而且水雷、鱼雷等新型海上武器的问世,更是对这个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国海军部曾对于1871年创建的舰艇设计特别委员会发出倡导,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应当设计拥有不同用途的舰艇,以相互配合确保海上优势。于是,正式将风帆时期的战列舰(Lineofbattleship)、巡航舰(Frigate)以及轻巡航舰(Corvette)等称呼,改成了战斗舰(Battleship)、各种巡洋舰(Cruiser),并增加了新出现的雷击舰(Torpedoboat)等,这也可以看作这种影响至今的海军舰艇舰种称谓的先声。

  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跟从这个趋势,比如根据魏耶尔年鉴1912年版,意大利海军依然将其舰艇用一等到六等来称呼,简氏年鉴最早的五年也并不是将舰艇按照新的舰种来归类,依旧使用该年鉴自身的等级法,诸如将装甲舰归为五级等等。由此可见,当时并未真正形成一种对于舰艇分类的共识,也因为如此,在很多论述当时海战的文献中,会发生诸多混乱和不便。

  故此,在最初有必要分门别类,对此加以若干说明。


争霸海洋:第一次大战时各国海军装备的主力舰艇

  战列舰

  战列舰为那个时代海上核心力量,是海权的一种象征。严格说来,“战列舰”这个称呼是风帆战舰时代留下的遗物,如上所述,在1871年英国开始将原来代表这个单词的Lineofbattleship之词缩略,使用了Battleship这个新词汇。

  在其他语言中的这种舰艇称呼则五花八门,法语的Cuirasséd'escadre以及意大利语Corazzatagrande,其直意则分别为“舰队装甲舰”以及“大装甲舰”,显然是在19世纪中叶铁甲舰问世之时,强调其装甲防护而产生的舰名。而德语以及俄语中,分别是Linienschiff以及Линейныйкорабль中,便还是保留了“战列线”的说法,日语中则直接将英语的Battleship翻译成“战舰”,“战列舰”一词则专指风帆战舰。在我国,也曾经存在不统一的现象,一度将Battleship一词按字面翻译为“战斗舰”,以后逐渐将译名统一为“战列舰”,因此在本书中也使用此译名。

  作为题外话,德语中还有Schlachtschiff这一称呼,其意义也是“战斗”的“军舰”,相当于英文中Battleship,不过这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正式使用的舰种名称。

  与此相对应,这以前的老式战列舰被称为“前无畏舰(Pre-dreadnought)”而“前无畏舰”中,尚有装备7。5到10英寸口径中间炮的一些战列舰,这种战列舰往往被称为“准无畏舰(Semi-dreadnought)”。本文中,除了特定的情况以外,在统计时也将准无畏舰也归入前无畏舰的范畴之内。

  随着英国装备13。5英寸主炮的战列舰“俄里翁(Orion)”号在1912年投入现役之后,媒体当时将其成为“超无畏舰(Superdreadnought)”。与无畏舰相比,其中的差别仅仅是主炮口径的不同而已。前无畏时代的战列舰之中,口径超过13。5英寸的也不是不存在,而同样意大利当时的新型战列舰只搭载320毫米主炮,这样的战列舰到底是“无畏舰”还是“超无畏舰”,自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说明的。更何况,英国在大战前夕,更是装备了搭载15英寸主炮的更为巨大的战列舰,这个是否还要称其为“超超无畏舰”呢?所以,在本文中“超无畏舰”这个概念不专门作为区分特定舰艇的定义,只是作为一个非正式的称呼而已。

  巡洋舰

  巡洋舰这个名词在各国文字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无不例外地都是相当于英语中Cruiser这个名词。不过在19世纪,巡洋舰按照一等、二等以及三等这样的等级来划分的,但是更为通常的,则是按照其装甲防护来划分。在吃水线附近拥有穹盖形防护甲板的,被称为“防护巡洋舰(ProtectedCruiser)”,没有的则被称为“非防护巡洋舰(Unprotectedcruiser)”,除了防护甲板,更加施以装甲防护带的,被叫做“装甲巡洋舰(ArmouredCruiser)”。在美国,装甲巡洋舰、防护巡洋舰以及非防护巡洋舰就是相当于一等、二等以及三等巡洋舰。

  除此以外,英国将小型高速的巡洋舰称为“侦察舰(Scout)”,进而又出现了“侦察巡洋舰(Scoutcruiser)”这个概念,这种舰艇要通常是小型高速巡洋舰,有时候可以担当雷击舰队指挥舰的角色。而相类似的,在奥匈帝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作快速巡洋舰(Rapidkreuzer)的,而且这些舰艇还装备了轻量的侧舷装甲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侦察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的中间舰种。至于更为小型的,作为无线电通讯尚未普遍应用的时代而进行通讯联络的更小型舰艇,还被称为“巡逻炮舰(Sloop)”或者“通报舰(Aviso)”存在。其他在19世纪末期还出现过一种“鱼雷巡洋舰(Torpedocruiser)”,这是一种装备鱼雷的小型轻武装巡洋舰,也常常从事侦察任务。

  装甲巡洋舰发生进化的同时,防护巡洋舰也在几乎同时发生了演变。1912年英国所建成的第三批城镇(Town)级巡洋舰,或者称查塔姆(Chatham)级与以往的防护巡洋舰有所不同,在侧舷增设了76毫米的装甲带,航速达到了25。5节,当时称其舰种名为“轻装甲巡洋舰(Lightarmouredcruiser)”,不久以后又简化为“轻巡洋舰(Lightcruiser)”。英国在战时还出现了一种更为怪异的“大型轻巡洋舰(Largelightcruiser)”勇敢级,当然这个只能算是一种特例,文中除非特别提及,也在战列巡洋舰中一并加以统计。

  在德国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称呼,他们当时只是简单地将巡洋舰以5500吨为界分成“大型巡洋舰(Gro?eKreuzer)”以及“小型巡洋舰(KleineKreuzer)”。因此严格地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德国官方并无战列巡洋舰之称呼,德语中相当这个意思的单词Schlachtkreuzer要到大战以后才正式被使用。但是,在本文中为了比较明确的加以区分,也将德国在“冯·德·坦恩(VonderTann)”号以后的大型巡洋舰按照习惯称为战列巡洋舰。

  除了正规的巡洋舰以外,尚有用大型商船略施武装,用于执行封锁、破交或者护航任务,文中将其称为“辅助巡洋舰(Auxiliarycruiser)”,而专门从事海上破交的辅助巡洋舰又有“伪装巡洋舰(Hilfskreuzer)”之称。

  炮舰·雷击舰艇

  炮舰是当时一种防御较弱,但是拥有相对重火力,适于近海作战的小型军舰。虽然也有为了攻击炮台而施以重装甲的,但是基本上都牺牲防护性而将火力加以提高。从19世纪中叶起,炮舰也因为配有相对重武装,作为一种能够对付较大敌舰的相对廉价的舰艇被运用在舰队作战中。

  而当自航鱼雷技术成熟以后,炮舰以往在舰队作战的作用被转到了搭载鱼雷的小型舰艇上,当然这样的舰艇的舰种名称,也从炮舰(Gunboat)经由鱼雷炮舰(Torpedogunboat)演变为雷击舰(Torpedoboat)。不过,当时我国晚清,一般将其翻译为“鱼雷艇”,然而却非常易于和日后出现的鱼雷快艇相混淆,考虑到第一次大战的时代特征,故而本稿中亦使用雷击舰之名加以区分。事实上,这种雷击舰日趋大型化,有的还达到了1000吨以上,自然和在大战期间问世的鱼雷快艇有着本质的区别。

  由于雷击舰的出现使得经济上较为不发达的国家也获得了拥有对抗战列舰的强大可能性,法国在当时出现了被称为“少壮学派(jeuneécole)”的海军风潮,认为建造大量的雷击舰可以取代战列舰的建造。于是当时法国建造了近百艘大小雷击舰。英国为了相对抗,在1894年研制了更为大型的被称为“雷击舰歼击舰(Torpedoboatdestroyer)”的新型舰艇。以后这个称呼也被简化为Destroyer,当时日本将其翻译为“驱逐舰”,于是这也成了这个舰种的习惯称呼。驱逐舰无论在火力还是航速方面都超过了以往的雷击舰,事实上不过是一种大型化了的雷击舰,然而却从存在意义上将雷击舰驱逐,取代了其地位。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正式采用驱逐舰或者类似名称作为这一舰种名的,只有英国、美国、俄国以及日本等国家,意大利称其为Cacciatorpediniere,意为雷击舰猎手,事实上也是驱逐舰的本意。而法国、德国以及奥匈帝国等依然还是使用雷击舰这个称呼,只是将其分为独自的类别。在简氏年鉴上,将法国的“舰队雷击舰(Torpilleurd'escadre)”、德国的“大型雷击舰(Gro?eTorpedoboot)”以及奥匈帝国的“雷击舰(Torpedofahrzeuge,与小型的Torpedoboot相区分)”都分为驱逐舰,因此,在本文中,也将这些舰艇称为驱逐舰。

  其它舰艇

  当时还存在大量其他的作战舰艇,这些舰艇由于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或者由于诞生伊始,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在各个国家里没有特别多的出入,仅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潜艇

  自从美国人霍兰(Holland)完成了最初的实用型潜艇以后,直到二十世纪初,比较热心与此的唯有法国和意大利,随着开始关心的是俄国,这些国家依然将潜艇看作一种“潜水雷击舰”。英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将潜艇视为“弱者的武器”而不屑,德国最初也怀疑其能力,不过一旦认识到其潜在力量后便迅速将其加以发展。

  随着在战争中潜艇头角的崭露,在各国中又获得了更为多样化地发展,首先根据其航程,可以将其分为“沿岸潜艇(Coastalsubmarine)”以及“巡逻潜艇(Patrolsubmarine)”。值得一说的是,英国海军由于将潜艇作为一种辅助力量,在战争期间倒是试制了各种拥有独特技能的潜艇,诸如水上高速的K型,反潜型R级,甚至于搭载305毫米重炮的M型,这些尝试却鲜有成功。

  后来居上的德国倒是将潜艇大量投入海上破交战,但易被忘却者,倒是德国当时受英国海军封锁,其海上贸易线几乎断绝,因此专门设计了德意志(Deutschland)级“潜水商船(Handels-U-Boot)”,偷越英国封锁线前往最初保持中立的美国,在这种潜水商船的基础上,诞生了更为巨大的“潜水巡洋舰(U-Kreuzer)”用于远洋破交之用。

  其他一种非常成功的特种潜艇便是“布雷潜艇(Minelayersubmarine)”,研制这种潜艇的先驱之一便是日俄战争中拥有丰富的水雷战经验的俄国。

  护航舰艇

  由于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所带来的威胁,英国将原定用于远洋扫雷的1000吨商船型花卉(Flower)级舰转用于反潜护航任务上,并将其提供给法国盟友,有力地对两国战时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其舰种被定为已经消失了10多年的Sloop,但此Sloop与原“巡逻炮舰”属于完全不同的舰种,为最早的专门设计建造的护航舰艇。因此这新一代Sloop,一般便翻译为“护航舰”。花卉级的出现使得拥有新旧两种意义的Sloop同时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场上。

  其他国家中,美国主要用于护航的除了驱逐舰,是一种被称为“鹰艇(Eagleboat)”的巡逻艇,以及更小的“猎潜艇(Submarinechaser)”。

  为了对付日益增长的潜艇威胁,在英国还出现了一种伪装商船,也就是平时隐蔽武装国籍,一旦潜艇上浮来袭,便依照国际法升起英国海军旗,对潜艇发起突然袭击。这种船只,不是作为正式的海军舰种,没有固定的吨位和武装标准,一般被称为伪装猎潜舰,或者通称其为Q船。

  水雷作战舰艇

  最早大规模实施海上水雷作战的战争是日俄战争,当时实施布雷的大多依然是改造舰船,不过专门建造的布雷巡洋舰已经在俄国出现。由于日俄战争中水雷发挥的巨大作用,世界各国也开始研制专门的水雷作战舰艇。

  飞行器搭载舰艇

  广义上的飞行器搭载舰艇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的“气球搭载舰(Balloontender)”,这是一种可以在大洋上运用系留气球作业。

  而被简氏年鉴最早单独列为飞行器搭载舰艇的是法国海军的“闪电(LaFoudre)”号“水上飞机母舰(Porte-hydravions)”,这艘原雷击舰支援舰当时的年鉴中被称为“特种航空支援舰(Specialaerialdepotship)”。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军航空兵最早登上海战舞台是青岛之战中,日本将商船改装的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投入了使用。以后,英国海军也改装了相当数量的这种舰艇,对于这个新兴兵种进行了广泛的运用,俄国还将数艘水上飞机母舰和作战舰艇配合,组成了特混舰队的雏形。其他,德国以及意大利也拥有这样的舰艇。

  但是由于毕竟水上飞机在运用上、性能上具有相当程度的不足之处,美国战前便成功进行了普通飞机的起降实验。战时也有在水上飞机母舰上起飞通常飞机,但是不得不在陆上基地降落的情况。而英国在战争末期则将“暴怒(Furious)”号大型轻巡洋舰进行改装,使之能够搭载并成功在航行中收容普通的飞机降落,并在作战中加以了运用,这也是第一艘真正意义的“航空母舰(Aircraftcarrier)”。

  层出不穷的新型舰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还诞生了很多特殊的舰艇,这些舰艇中有的昙花一现,而也有的则影响深远,比如鉴于将会出现的登陆作战,英国开始研究了一种被称为“X驳船(XLighter)”的登陆用平底船。便可谓近代登陆艇的先驱。而1915年英国海军又用快速摩托快艇搭载鱼雷进行试验,获得成功以后,被定名为CMB,也就是“沿岸摩托艇(Coastalmotorboat)”,而同时期德国海军也开发了类似的被称为LM艇,即“快速摩托艇(LuftschiffMotoren)”,而最为著名的则是意大利海军的MAS艇,通常具有“鱼雷摩托艇(MotoscafoArmatoSilurante)”或者是“反潜摩托艇(MotoscafoAntiSommergibile)”之意。这种快艇还击沉了奥匈帝国的无畏舰。这些CMB、LM艇或者MAS便是以后“鱼雷快艇(Motortorpedoboat)”的始祖。

  另有一种值得一提的舰艇,那就是在较小的舰体上,搭载重炮的用于沿岸攻击的浅吃水舰艇,这种舰艇可以溯源到美国南北战争之时,当时被命名为“莫尼托尔(Monitor)”号的最早搭载旋转炮塔的小型低舷装甲舰。以后这个舰名也成了这个舰种的代名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为了支援可能进行的登陆战斗,设计了新一代全新的“浅水重炮舰(Monitor)”,比较大型的是在数千吨的舰体上装备战列舰级的重炮,并在战时批量生产。而此类舰艇在意大利则被称为“机动炮台(Batteriasemovente)”,为方便起见,文中将其也一并称作浅水重炮舰。

  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战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技术的影响之下各种新型舰艇层出不穷,新的概念也纷纷涌现,此处也只能对比较有代表性的作简要介绍,目的便是为了明确以后文中各种舰艇的含义。

  以下将就各国海军的实力、组织以及战略作简要介绍,在比较之时,将要列举的舰种根据上面的定义,将对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以及潜艇这些主要舰种进行比较或者例举。其中战列舰中进一步就无畏舰以及前无畏舰进行细分,巡洋舰则进一步分为战列巡洋舰、装甲巡洋舰、轻巡洋舰以及防护巡洋舰等,而驱逐舰之中也将雷击舰一并加以统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