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思想源远流长

 天人合一归真 2013-12-17

()《周易》概述

 

先简单谈谈《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经文,二是对经文最古的注解、说明和发挥。《经》部由卦、爻和说明卦的卦辞、说明爻的爻辞构成,分上下二经卷共六十四卦,是记载商周时期政治、文化、经济、民风等的经典。《传》部也称《十翼》,取辅翼本经之意,是儒学创始人孔夫子及其学生所作,它包括《象》上下、《彖》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周易》在肯定事物运动变化在无穷尽的基础上推理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又把发展理解为各种矛盾趋向和谐与不断往复的过程。

 

()对天道重新诠释

 

远古时期,人们还不能从自然界的本身去理解许多自然现象,认为冥冥的天上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支配一切,由于这样的认识,逐渐地形成了天命的观念。从《尚书?臬陶谟》天命有德推断,远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天命思想就形成了。夏人说,因为禹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上帝才派他的子孙来管理人间。到了殷商时期,殷人认为伐夏是奉若天命”(《尚书?仲虺之诰》),服从商的统治就是符合了天命,违背了他们的命令就会遭受天殛之。

奴隶制自夏开始到西周初期为止的一千年间经历了三次动荡。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寒浞之乱;第二次发生于公元前1766成汤之革;第三次发生于公元前1066周武革命。前两次的社会动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观念有所影响,但由于它们属于奴隶主阶段内部进退之争,并未动摇奴隶制的社会基础,因此对人们的观念波及并不很大。第三次是新生的封建制对奴隶制的否认,使社会发生剧烈的震动。由于封建制的兴起,从经济结构到典章制度、社会礼俗,无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人们的观念上,对传统的观念天命也发生了动摇,要求对天重新作出解释,《周易》就在这样一个时代产生了。

周人要取代殷人,这种政治需要驱动他们把天神观念作了根本性质的改造。这个天神不是与周人相对立的支配力量,而是周人的理性最高主宰,周人的统治者是天神的嫡长子,天子的观念就是这时出现的。作为天子,周统治者宣称他们取代商人的统治是天意,丕显文王,受命有天周人灭了殷后,为了永保天命,又提出了重要的以德配天的思想。经过周人的改造,天神虽然仍保留着自然界百神长的身份,但在使用价值上已然与人间的需要融为一体了,其意志由其代言人即周天子来体现。在中国思想史上,自觉地从事意识形式的生产,认真说来是从周人开始的。而《周易》则是周人的第一个理性认识产物。当一批先进的周人甩掉了的羁,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太史观察和积累的素材按一种新的体系整理出来,不仅革除了其中天命的成分,而且由于接近规律而永远带有一种使后人难以琢磨的新鲜感。

 

()阴阳对立统一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因为有了乾坤才确定了易道变化,如果没有乾坤也就无以见易道之用。《周易》的哲学思想既然寄寓于卦爻之中,这就必须明确卦的用途。《系辞》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指明卦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各种现象的,这种反映又只能是相象而已,,而相象的反映又是通过卦的形式来体现的。在客观世界中,最大的物质现象莫过于天地,《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开其宗,乾坤二卦组成了一个公式,它代表着天地、阴阳、刚柔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的第一层次涵义是简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极、仪、象、卦都是不同阶段的物象名称。所谓太极即最大的物象,不可名状的物象,有的把它叫做太一,它指的是天地开辟之先的宇宙整体,也就是一个不可形容的最大的一,易理就是从这个具体的一开始的。《易传》的作者在太极之上加上一个有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宇宙之间自始至终是有的世界。太极生两仪就是整体一分为二,两个单配成了天地,天地又产生了四种形象的东西,即老阴、老阳、少阴、少阳,从它们中又生出八种物质性实体,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种物质两两相叠衍化出了万事万物。

的第二层涵义是反易。由太极生出两仪,这便是宇宙间反易之理的最大表征。《系辞》干,,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理推原于太极,托始于乾坤。乾坤是一对刚柔各有其体的阴阳之物。《春秋繁露?天道无二》篇阴与阳,相反之物。正是本原于《易传》的反易之理。两仪是一对相反之物,八卦是四对相反之物,六十四卦是三十二对相反之物。至于《易传》中所频繁提出的日月、昼夜、幽明、男女、奇偶、虚实、动静等相对概念,都属于反易这一范畴之内。

 的第三层涵义是交易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句话,其中的两个一字不但代表反易也代表交易(同一)。阴阳合德便是交易之理,刚柔有体便是反易。这就是说阴阳这两种现象既是对立或矛盾的也是同一或统一的。这种矛盾统一的自然现象或规律在六十四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吕氏春秋?大乐》形容阴阳反易与交易两者相互作用的态度的时候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沦沦,离而复合,合而复离,是谓天常……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可以作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易传》在发挥《周易》六十四卦交易之理提到了刚柔相摩情伪相感阴阳相薄八卦相错等内容,即互相凉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宇宙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种种现象,在《易传》中陈述得相当深邃的。

 的第四层涵义是变易。变易这一涵义是易理的归宿。《系辞》变化者,进退之向也。万物的变化无穷,是由天地间的阴阳这两种现象或力量的往复推动所引起的。《易传》又把这种相推的动力叫做相荡,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雷霆的鼓动,风雨的滋润,日月的运行,寒暑的往来,便是天地间变化之推移的具体表征。事物到达一定极点就会慢慢地向另一个方面发展。阴阳两方面互相矛盾、互相争斗,这便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真实情况。

 

()《周易》是千年智能的结晶

 

华夏文化的各个门类,无一不打了易的烙印。这部书能发挥作用,不在于其文字力量,而在于内涵的博大精深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浸润着华夏文化的根系,又向躯干以至枝叶渗透。

 《周易》大约在春秋时期传入民间,得到孔子、老子等一大批哲人的注意。先秦对它的最高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易传》第一次敲开了《周易》的外壳,赋予了这部占卜之书以真实的哲学内容。秦始皇终一了中国后,《周易》因其以卜筮的外表躲过了秦火,随即在两汉走了鸿运,随后《周易》不但登堂入室,而且凌驾于《诗》、《书》、《礼》、《乐》、《春秋》之上,成为六经之首,并衍化了施仇、孟喜、费直、梁秋贺、焦延寿、京房等派别。东汉时郑玄以月亮之晦溯盈亏的天文进行诠释《周易》。三国时王弼一扫汉易象数之说,借注易谈玄理,唐孔颖达作《周易正义》,从唐到宋读书人均以次为模板。唐李鼎祚作《周易集解》把当时无人问津的汉易重新疏捡出来,清人评价: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宋代易学再度兴盛。程氏兄弟《伊川易传》提出了义理儒理相结合以注易。此后南宋朱熹撰《周易本义》往古追溯易之源头。清初曾出现过汉易与宋易孰更有道理之争,睿智的康熙皇帝从中和了稀泥,御撰《周易折中》,干隆年间开馆纂修《四库全书》中有《易类》及《易类存目》共十卷。

治易之风呼啸着刮过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周易之哲理不断被揭示出来。如此说我国的先民对全人类的思想史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完成了《周易》这一项伟大的思想工程。在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一项思想工程能比六十四卦的总结更艰巨,也没有哪一项思想工程的容量能望其项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