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ISA考量学习“性价比”

 云海575 2013-12-18

  日前,上海学生蝉联PISA测试三门成绩全球第一,引发社会对教育热切关注。不过,喜悦之余,上海学生“作业时间”同样位居全球第一的现实,也引来对学生学习“性价比”的反思。

  学业质量与课业负担成正比,听上去似乎是符合常理的教育规律——做作业对于提高成绩非常有效,这是各国共识;而且国外也有不少研究佐证,表扬一个孩子努力比表扬他聪明,更能激发孩子潜能,助其取得更大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用增负来提高质量,只能在一定限度内有效;超限后,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通俗来讲,就是“作业并非越多越好”。上海15岁学生目前平均每周数学作业时间为13.8小时,而研究表明,其最佳作业时间在11小时。这意味着其中有2个小时的作业基本属于“无用功”,对提高成绩几乎很难再有帮助。

  学习“性价比”的边际递减,多出现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时。比如,成绩从60分提高到80分不容易,而从97分提高到100分则更难。本市教育部门已关注到这一点,通过小学“等第制”取代分数评价的方式,避免分分计较造成的弊端。同时探索推出“绿色指标”体系,将课业负担、学习动力等全面纳入考量,鼓励减负增效。

  “不仅关注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取得这些成绩背后的付出”——PISA测试揭示出的“高负担高质量”现状,启发上海教育正视学习的“性价比”。“轻负担、高质量”,是快乐教育的理想追求,也会促进学习“性价比”的边际递增。让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体验社会生活,孩子的素养和能力将得到全面提高,学业进步自然水到渠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