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德尔:反对完美还是反对一切?

 啸海楼 2013-12-18

桑德尔:反对完美还是反对一切?

徐瑾 昨天 20:50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很红,中国尤甚。数年之前,已经轻易上千人的讲座规模,今日更是热闹非常。此时此刻,作为政治哲学家的桑德尔隐而不见,反而是作为公开课老师的桑德尔四处布道。

有老友调侃中国适合桑德尔“卖萌”,另一位曾经参加桑德尔对话的学者曾困惑地说,他说的都和公开课完全一样,也没什么新东西,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更有甚者,还有人千里迢迢去哈佛就为了这一“公正”的大讨论——道理很简单,大家赶的就是一个人场,如同粉丝觐见Pop star ,要的不就是一个现场感。

(资料图: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1953-),他在哈佛所教授的本科通识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累计超过一万学生听课,是哈佛有史以来听众最多的课程;图片来源于网络。)

卖萌也好,布道也罢,一说桑德尔也是受了国内学者启发,有意效仿当年哲学家杜威在中国讲学引发思想涟漪。那么,这一次桑德尔带来了他的新书《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又将引发什么思想讨论呢?

《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是本小册子,不足十万字,原版出版于2007年,主体根据 2004年刊登在《大西洋月刊》的文章。这本书缘起桑德尔2001年担任布什总统的生物伦理委员会委员,他对此表示“意外”,但是多了一个机会去讨论技术进步带来的人性焦虑。与桑德尔此前畅销书《公正》和《金钱不能买什么》面向当下有所不同,这本小书面向未来,却也引发了诸多讨论。

一对女同性恋伴侣想要一个孩子,两个人都失聪,却以此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因此,她们期待一个失聪的孩子。于是两人精心选择了精子捐献者,最终得到一个天生失聪的孩子,但这个消息经过媒体报道却引发诸多批判——这是一个典型的桑德尔式开头,以日常故事叙述引出一个道德困境,桑德尔提问:“事先设计把孩子制造成聋人是错误的吗?”“如果是的话,又是哪里做错了——是耳聋的部分?还是设计这个行为?”

在这个极端案例中,基因改良的道德标准被重提,更进一步,如果以往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在技术进步中成为可能,人类应视为福利还是梦魇?譬如父母可以自由定制子女的特质,运动员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提升表现,学生可以服用记忆药物代替苦读……

桑德尔认为,“在开明的社会里,人们首先触及的是自主权、公正和个人权力的措辞,但这部分的道德字汇不足以让我们处理无性复制、订做孩子和基因工程所引起的最大难题,因此基因革命才会导致道德上的晕头转向。”

伴随着技术进步,公众集体不安以及道德焦虑不再那么遥远,福利还是梦魇似乎分分钟都可能成为现实。桑德尔的药方要求重新讨论自然在道德上的地位以及人类面对当今世界的正确立场,这种论调甚至被其国内对话者引申为中国传统中虚无的“度”。

显然,和《公正》中很多案例类似,桑德尔并没有给出确定性的答案。在极端情况下,回叙并不存在“该如何做是好”的可能,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完成解答,或者说,反对就是反对本身。对于充满不确定性与矛盾的未来,这种态度未尝不是一种开放姿态,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一个可能的讨论路径应该是什么?

生物技术,到底是人类的解放还是潘多拉的魔盒?用保守或进步的观点来简单分类是否有些武断?但是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可能相对清晰:人是否拥有自己身体或者子女的改造权,很大成都取决于这一改造的外部性,如果外部性是负,那么很可能面临三思。很多改造,目的如果是正面,譬如更美更强壮,即使这看起来未必合符自然选择及惯常人性,但旁人的不安似乎不应该成为他人命运的主宰。

也正因此,个体层面,每个人都有权力定义自己的“完美”并努力实现之,至于这种追求给予别的个体的影响,只能放在群体博弈的范畴中解决,即,由此带给别人的损失(或者价值观上的反对意见)必然迫使他为之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可以平衡他的价值与别人的价值之间的冲突。

换而言之,追求完美只有在工具意义上才成立,即,你必须定义一个完美状态,然后无限逼近它;这个完美状态只能是工具理性的,即“为……的完美”,例如“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制作的最高效工具”。在价值层面,每一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同,无法定义对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成立的完美,就此而言,也无所谓反对完美。

话虽如此,很多议程一旦进入政治讨论,就变得不可收拾,譬如同性恋、堕胎、移民等案例,自由至上主义者往往遭遇不同群体的抵制,就像我们对于基因工程的态度一样。桑德尔显然也不认可功利主义等解决思路,可是他的“共同善”的思路虽然听起来美好,但具体路径仍旧有待明确,这是桑德尔们在反对之余必须直面的问题。

出于人性的理由,桑德尔等人认为是生命是恩赐,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可是现实呢?人是动物,即使这是一种道德动物,虽然大家有超然的哲学解释,可是恋爱、家庭等等关系是建立在基因几万年的进化基础之上,生物进化论者甚至会把利他主义也视为基因延续的概率计量。这或许令人不快,但是却有其解释力,对比《反对完美》,我想推荐罗伯特·赖特 《道德的动物》,其基调在于,“自然选择似乎已经计算了成本收益,并将它转化为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

回头来看,道德是什么?桑德尔一路效仿苏格拉底的对话授课,苏格拉底的定义或许可以参考,“德行即知识”,所谓知识,也是不断演进的观念的集合。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物学考量,桑德尔的反对都值得一听,毕竟观念世界的坐标系就是由不同理念的互动博弈而成。但值得警惕的是,不同的极端派,看似针锋相对,或许本质就是同源,无论极左还是极右。

附,相关书籍信息

《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

作者:(美)迈克尔·桑德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

原作名: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译者:黄慧慧

出版年:2013-5

ISBN:9787508639956

《道德的动物》

作者:(美)罗伯特·赖特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译者:陈蓉霞

出版年:2002-1

ISBN:9787532363940

(责任编辑:余江波)

阅读(669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