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发展智慧城市

 天下小粮仓 2013-12-18

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发展智慧城市

2013-10-30 中国智慧城市导刊

——专访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辜胜阻

   

文/ 本刊记者 尚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当前全国很多地方都掀起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智慧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定位?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和偏向?又该如何引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本刊记者就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


本刊记者:

  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新型城镇化的“新”?相对这一概念,我们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出现了哪些问题?在新的阶段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辜胜阻: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型城镇化有六个特点,也就是实现对传统城镇化发展的六个转型。(1)从偏重物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的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2)从城镇市民-农民工的二元结构向居民待遇一体化转变,强调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3)从数量增长型城镇化向质量提高型城镇化转变,更加重视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4)从粗放式高物耗城镇化发展方式向集约型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5)从单纯“做大”城市规模向“做好”城市群、“做多”中小城市转变,更加重视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6)从四化“分离”向四化“同步”转变,健康城镇化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去的城镇化是没有市民化的城镇化,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为52%,而户籍人口只有35%,17%的人是“半城镇化”。新城镇化要稳步实施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最大特点。


本刊记者:   

  根据您的观点,新型城镇化更多强调“以人为核心”,其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农民工市民化”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推进相关工作?


辜胜阻:

  农民工市民化关键在于是否有稳定的就业,是否住有所居,是否能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首先,农民工市民化最重要的是稳定就业。新城镇化一定要有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构建农民工的创业扶持体系,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强化创业服务、进行财税扶持、创建创业园区等政策扶持,营造良好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工回归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构建高效的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让他们融得进、留得住、住得下、能就业、可创业。其次,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进进城农民工和市民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均等化,使基本公共服务逐步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益和待遇。最后,建立覆盖不同收入群体的城镇住房多元化供给体系,探索利用法律、税收、金融等措施调控社会闲置房源,降低空置率,使住房价格与消费能力相适应,让进城转移人口实现安居梦想。要通过土地制度和财税体制改革抑制地价、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泡沫向中小城市蔓延。


本刊记者: 

  目前“智慧城市”的提法很热,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理念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辜胜阻:

  推进新型城镇化需发展智慧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着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而智慧城市建设能帮助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座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如果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将使城市的发展红利增加3倍。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首先,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点,能构建合理的多层次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市产业升级,衍生智慧制造业等高级产业形态,最大限度地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力,实现“智慧增长”。其次,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能建立主动、高效的城市治理机制,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强化土地、水、电等公共资源的利用率,如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提升了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通达性。


本刊记者:  

  目前国内有许多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相关规划和建设中开始出现一些“盲从性”和“功利性”等问题。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应当如何引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辜胜阻: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受制于政府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及成本预算约束而导致的低效率,加之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的战略意图和内涵理解得不够全面,智慧城市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沿袭传统建设思路,“千城一面”格局显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空前的创造,全球都缺乏可供参照的成熟模式。作为主导者的政府容易沿袭以往的城市建设经验和思路,进而演变成路径依赖性,制约了城市的创新发展。


  其次,“重建设、轻应用”,缺乏市场导向。一些地方政府视智慧城市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注重投巨资购买容易量化的信息基础设备,以产品技术的领先性彰显建设成效,但却忽视了方便市民的应用开发和普及推广,导致系统功能与市场实际所需相去甚远。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偏向,应统筹规划,“对症下药”,进而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差异定位,注重以区域优势和特色激发智慧城市发展活力。智慧城市建设应根据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和历史事先做出顶层设计,建立长远发展的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应用为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应依托市场的“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价格杠杆、自由竞争等市场手段来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智慧应用以及培育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业态,实现智慧增长。


本刊记者:   

  您刚才提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对于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来说,企业所发挥的作用不应忽视。那么您觉得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辜胜阻:

  发展智慧城市应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由企业主导智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智慧技术研发和智慧项目开发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单个企业难以独自承担。


  建立智慧城市产业联盟,不仅能整合上下游智慧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上不同位置企业的应用互联和应用合作,引导企业间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实现智慧产业发展壮大,还能融合产学研等多方力量,降低智慧技术研发成本和风险,提高智慧技术研发能力。


  此外,以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的形式参与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制定,更能提升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阅读原文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