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切诊(中医入门讲义:第二章、诊法和辨证纲要四) 2013-12-15 12:32 阅读(6)

 旭锐 2013-12-18
切诊(中医入门讲义:第二章、诊法和辨证纲要四) 2013-12-15 12:32 阅读(6)

中医博览 > 中医入门 > 切诊  中医诊法  中医基础  原创作者:张斌 订阅中医博览 欢迎转载,请保留署名和网址

中医入门 > 第二章:诊法和辨证纲要 > 切诊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

  一、切脉 祖国医学中的切脉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对了解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有很大帮助,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但绝不能把它当成中医诊断的唯一方法,必须配合望、闻、问所获得的材料综合分析归纳,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1.切脉的方法,病人手掌向上,医生一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放在病人腕部桡侧切取桡动脉,将脉分成寸、关、尺三部,即中指所对之桡骨茎突(高骨)处定为关脉,关前(远侧)为寸脉,关后(近侧)为尺脉。病人左手之寸、关、尺与心肝肾相应,右手之寸、关、尺与肺、脾(胃)命门相应。分别取浮中沉,即轻按为浮,稍加力量按取为中取,用力按于骨上为沉取。切取脉来之气势、形态、强弱以辨别疾病之寒热虚实。

  小儿的切脉与成人不同,切脉部位不能容下三指,故宜用一指以诊三部。

  2.正常脉:成人一息(医生一呼一吸)四、五至,小儿一息七、八至,不浮不沉,均匀和缓。

  注意:

  (1).正常脉受年龄性别气候的影响,如小儿脉软而数(快速),成人脉粗大而缓,妇女较男人脉细弱,胖人脉多沉小,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较沉小。

  (2).活动及情绪激动均影响脉象,故应在病人稍加休息后切脉。

  (3).反关脉为血管走行异常,即桡动脉绕向掌背。如遇病人脉搏异常沉小或不能触及时应注意是否反关脉。

  3、异常脉:脉象有26-28种之多,现仅将临床常用者加以说明.

  浮脉:浮在皮肤表面,轻按即能清楚感到脉博跳动,稍重按反觉脉博减弱,此脉多属表证,脉浮而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脉浮而细软,称为濡脉,多属有湿。

  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能感到脉博的跳动,此脉多属里证,脉沉而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博动缓慢,一呼一吸之间脉博不足四次,多属寒证。脉浮而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大便燥结有时也可见迟脉。

  数脉:博动快速,一呼一吸之间超过五次,多属热证。脉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结代脉:均为脉律不整,时有间歇,有规则间歇为代脉,无规节间歇为结脉。代脉为脏气衰败,结脉为寒积。

  洪脉:脉形洪大,来势较盛,多属热盛。

  细脉:脉细如丝,多为气血不足,细弱无力,模糊不清为微脉,属气血虚极。

  弱脉:沉而无力,多属久病气虚阳衰。

  紧脉:搏动紧张而有力,多属寒证、痛证。脉浮而紧为表寒,沉紧为里寒。

  缓脉:搏动不快不慢不强不弱,多属正常脉,但在病理情况下,多属湿盛。

  滑脉:脉波充实流利,多属邪盛,痰食内滞。健康人或妊娠时也可见此脉。

  涩脉:脉流涩滞不畅,多属血少,气滞血瘀。妊娠时也可见此脉。

  弦脉:脉管硬而博动有力,如按琴弦,多属肝病、剧痛或寒证。

  芤脉:脉管空虚如按葱管,多见于失血或男子失精。

  注意:临床上常见数种脉象同时出现,如浮紧、沉细、弦滑数等,应综合分析作为诊断依据。

  二、触诊 皮肤发热多为实证、热证;皮肤四肢发凉多为虚证、寒证。手足心热多系阴虚虛热。腹部胀痛拒按为实证,按之濡软痛轻者为虚证。

  • 相关文章
  • 本文:切诊(中医入门讲义:第二章、诊法和辨证纲要四)
  • 问诊(中医入门讲义:第二章、诊法和辨证纲要三)
  • 闻诊(中医入门讲义:第二章、诊法和辨证纲要二)
  • 望诊(中医入门讲义:第二章、诊法和辨证纲要一)
  • 五行学说(中医入门讲义:中医概说五)
  • 阴阳学说(中医入门讲义:中医概说四)
  • 疾病的发生及原因(中医入门讲义:中医概说三)
  • 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入门讲义:中医概说二)
  •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中医入门讲义:中医概说一)
  • 【中医宝典】 疾病大全 中医名医 中药材 中药方剂 人体穴位图 下载中心

  以上文章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联

  中医博览网站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网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